五年级上册论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么,五年级上册论语?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五年级上册文言文精选篇章,涵盖古人的智慧与学习之道。首篇《古人谈读书》出自《论语》,开篇便道出了学习的要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现了求知者勇于请教,不以地位高低为意的积极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则强调了正确认识自我,不虚妄自大。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展现了终身学习,不倦教导他人的高尚品德。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则揭示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则表达了对学习的紧迫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则强调了思考与行动并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思考途径。
第二篇《读书有三到》出自宋代学者朱熹之手,阐述了读书的三个关键要素: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便无法细致地阅读与理解,心眼不专一,会导致漫无目的的诵读,无法有效记忆。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若心已到达,那么眼与口自然会跟上,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记忆。
看了下大家的,都不太全。全文十六篇,请见百度百科内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3192.htm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作者不是孔子本人,而是其学生整理的孔子的经典语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包含了16章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章中,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养和对待他人态度的重要性。
1.2章中,有子提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一观点强调了孝弟的重要性,认为孝弟是做人的根本。
1.3章中,孔子提出“巧言令色,鲜仁矣。”这一观点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认为花言巧语和虚伪的表情是缺乏仁心的表现。
1.4章中,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观点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自我反省可以提高个人修养。
1.5章中,孔子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一观点强调了治国原则,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严肃认真、节约开支、爱护民众。
1.6章中,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应该是《古人谈读书》。
1、第一篇——《论语》
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1、第二篇——[宋]朱熹
原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意思: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扩展资料
《古人谈读书》第一篇启示: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要不耻下问,还要勤奋努力、实事求是,这样才是真正的聪明才智。
《古人谈读书》第二篇启示: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眼、口和心三者结合,眼要一心一意的看到,口要大声读到,心要专心致志地思考,这样读书就会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五年级上册论语的全部内容,《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作者不是孔子本人,而是其学生整理的孔子的经典语录。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