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自学网 > 初中 > 八年级 > 初二

初二下地理,2022初二地理人教版电子书

  • 初二
  • 2023-05-29
目录
  • 八地理电子课本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电子教材
  • 初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生物初二下
  • 地理书八年级电子版人教版

  • 八地理电子课本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1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2、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台湾岛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平原。

    4、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2/3,台湾山脉纵贯南北,其中,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

    5、气候: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6、河流:台湾岛岛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7、台湾岛也是一个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8、台湾岛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9、(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红桧是特有的树种。

    10、此外台湾岛还有(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的美誉。

    11、外向型经济

    (1)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水果,稻米和樟脑。属于初级产品。

    (2)20世纪60~90年代,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主要出口纺织服饰,玩具和日用电子消费品,属于普通工业制成品。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薪技术产业,主要出口、晶圆、集成电路板,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

    2)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②海岛多港口;③吸收外资;④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温和湿润。

    2.“鱼米之乡”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启孙侍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古都城市:南京、杭州。

    (2)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该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且随着浦东的开放开发,该作用进一悄吵步增强。

    3、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同城效应”

    (1)依据条件:交通的发展,主要指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2)生活方式: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工作和生活,就想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3

    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地形: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3、气候和河流:由于距海遥远和山岭阻隔,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凯高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4、自然景观:西北地区荒漠和草原广布,东部高原以草原为主,向西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5、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但山地降水较多,分布有高山草场。

    (2)优良畜种有三河牛、三河马和新疆细毛羊等,草原上可移动的房子叫蒙古包。

    6、灌溉农业

    (1)西北地区天然降水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有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才能发展农业,形成灌溉农业区。

    (2)由于县级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瓜果闻名国内外。

    (3)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新疆的长绒棉享誉全国。

    (4)引水工程—坎儿井:利用山麓地带的坡度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古老的水利工程。它的暗渠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以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4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

    3、江河的水源来源:雪山和冰川融水。

    4、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湖泊和沼泽。

    5、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A,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B,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

    A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5

    自然特征与农业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 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远看是山 ,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纵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藏族的传统服装 藏袍 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6.高原之舟 :高原之舟指的是牦牛,它的毛长 皮 厚 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矮 身 健 ,可以载负重物。

    7.牧区: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臧山羊。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 低 ,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 充足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 雅鲁藏布江 谷地,东部的 湟水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 温凉 ,土质较肥沃。适合喜温凉的 青稞 、 小麦 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青稞酒。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平顶碉房。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八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下册

    ★初二下学期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重要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小结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电子教材

    如果说创新是成功的常青树,那么知识就是滋养的长流水;如果说旁链腔潜能是唤芦创造力的根基,那么知识就是潜能的主要内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下学期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二下学期地理知识点1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运衫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初二下学期地理知识点2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知识点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从而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因此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人口政策的内容和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我国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导致人口问题过多,如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破坏污染环境、住房交通拥挤、就业机会减少等,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二、我国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人口分布界线】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

    【我国前六个面积大省】

    新疆内蒙和西藏;青海四川黑龙江;(内蒙与西藏串位,是为了押运)

    【我国前十个人口大省】豫鲁川粤苏、冀湘皖鄂桂;

    小;⑥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1、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答:①自然条件: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雨热条件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气候干燥,耕地少,能够养活的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②社会经济: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③开发历史: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开发历史的综合影响,我国人口在分布上呈现出东南多、西北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我国的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总计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只有几千人。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只有0.3万人。

    二、民族分布

    【各民族的分布状况】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初二下学期地理知识点3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总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区别】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江南丘陵

    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 闽浙丘陵

    两广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探究题】

    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初二下学期地理知识点4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土地、阳光、水、水能、矿产、森林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二、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从总量看,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多,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的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土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特征】

    耕地、林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初二下学期地理知识点5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交通运输】就是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是指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管道等的运输,即:铁路、公路、水路(海运、河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全国交通运输网】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分布在全国各地,通向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海港、公路、河道运输相衔接,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交通运输网分布不均】东部地区密度大,西部地区密度小。

    三、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选择客运或货运需要考虑的因素】运输的价格高低、速度快慢、运输量的多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客运:主要考虑出行的目的、票价、速度;

    货运:主要考虑货物的性质和数量、运输距离、运费、速度、运输的目的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农业的分类】

    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

    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总称为畜牧业;

    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各部门的分布】

    【主要农作物的南北地区差异】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①与城市或工矿区的距离;②市场需求量;③农业技术装备;④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三大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一、工业与我们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轻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二、工业空间分布

    【工业分布大势】

    ①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②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③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④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初二下学期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八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初二知识点全汇总

    ★初二下学期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7初二下册地理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初二地理经纬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下册

    ★中国地理初二下册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这篇文章我给大家归纳总结了八年级下册地理重要知识点,一起看一下具体内容,供参考。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2、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台湾岛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平原。

    4、地形:多蠢乎宏山,山地、丘陵占2/3,台湾山脉纵贯南北,其中,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

    5、气候: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6、河流:台湾岛岛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7、台湾岛也是一个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8、台湾岛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9、(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红桧是特有的树种。

    10、此外台湾岛还有(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的美誉。

    中国的四大地区

    北方地区

    1.地形: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也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土壤为肥力最好的黑土,被誉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气候: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北温带,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方地区

    1.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丘陵交错。

    2.气候: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西北地区

    1.地形:西部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等山地、盆地、沙漠、戈壁。

    2.气候: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青藏地区

    1.地形: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2.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全年干旱少雨,辐射强烈,植被较少。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北方地区: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2.南方地区:主要顷散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带册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3.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或自治区。

    4.青藏地区:主要包括青海省中西部和西藏自治区。

    我国主要山脉

    ①东-西走向:三横

    A)天山~阴山;B)昆仑山~秦岭。

    C)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三纵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长白山~武夷山;C)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六盘山

    ⑤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生物初二下

    在初中地理作为同学们新接触到的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的科目之一,它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一、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② 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③ 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最大的盐场是长芦盐场,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④ 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行政区划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县、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本节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衡贺敏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7页图1.7)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最多的省拍带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面积最小是澳门。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 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 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势和地形

    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P23活动1——4)

    3.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有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掌握:课本P22图2—2、24页图2—4

    4.我国的主要山脉:⑴ 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咐枝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 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⑶ 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 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我国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7.山区面积广大

    (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全国普遍高温。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北→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高原气候区)。

    3.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P39图2——21)

    6.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7.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东部地区: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三)河流与湖泊

    1.知道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及界线(季风界线)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

    外流区域: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分界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占全国总面积:2/3

    2.主要大河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4.黄河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几”字型,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上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中游则修渠灌溉(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致使下游形成地上河。

    5.长江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东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区,注入东海。(P53图2、36)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入海口)

    6.开发:(1)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

    (2)黄金水道: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②干支流航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60%。

    7.治理:(1)长江洪涝发生原因: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2)治理措施:①加固江防大堤;②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③修建许多水库;④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⑤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⑥禁止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减少抗洪压力;⑦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⑧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8.京杭运河:

    (1)起、终点 :北京到杭州 地位: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长度:1800千米 (2)经过省、市:京、津、冀、鲁、苏、浙 沟通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航运量: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1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能的都是自然资源。

    2.分类:(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3.特点: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二)土地资源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利用特点: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3.分布: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3)全国土地日:6月22日

    (三)水资源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3)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拓展阅读:学习地理方法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如: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地理书八年级电子版人教版

    地理一直是很多初中生都难以学好的科目,有很多初中生想把初中地理成绩提高上去。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知识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知识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寒带蚂游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8、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11、陆地地形

    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兄山

    一天当中,陆地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

    18、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①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中海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23、森林

    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世界上的铁矿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

    25、各大洲人口

    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6、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

    第一种是科技移民,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闷尘销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28、城市人口

    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

    29、世界的人种

    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0、世界上的国家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面积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

    31、领土

    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

    32、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3、东亚国家

    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家。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34、东亚人口

    东亚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

    35、日本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的山。

    36、日本的经济

    日本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37、东南亚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群岛国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38、东南亚居民与经济

    东南亚是华人与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祖先大多是中国广东、福建的居民。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产地,各国居民多以稻米为主在食物。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39、南亚

    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印度半岛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占据。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积很广,是亚洲耕地面积的国家。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黄麻等。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盛产黄麻。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是印度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41、中亚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深居亚洲陆。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而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42、西亚与北非

    西亚和北非地处亚欧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带。死海湖面海拔高度为-400米,是世界上陆地表面的最低点。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43、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的沙漠。终年高温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丰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

    西亚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主要为白色人种。西亚是伊斯兰教、_和犹太教的发祥地。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_、犹太教都看做圣城。

    45、西亚和北非

    西亚和北非是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46、畜牧业与农业

    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48、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全境90%以上是沙漠,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过去,长绒棉一直是埃及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棉花,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49、非洲

    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北经红海。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峰。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断裂形成的。动物主要以斑马、羚羊、长颈鹿、狮和豹子为主。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50、非洲居民与经济

    整个经济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初中生如何学好地理

    1.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2.图文并茂

    学习地理最要紧的是在头脑中要有两张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首先搞清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各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形状、地理特征等。因为在平时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识图题,这些题往往会勾画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轮廓,让学生看出这些图样是什么国家或地区。

    3.学习世界地理

    ①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②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③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

    4.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地图是学好地理的一个辅助,很多初中生地理学不好都是因为自己的地图首先就没有看明白,搞不清楚。建议初中生在上课的时候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把最基本的地理上的知识都搞清楚,同样在复习的时候还要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5.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比如: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

    地理高分学习技巧

    读好地理教材

    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知道整个地球的面貌,了解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差异,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风情、秀丽河山,帮助大家解决一些难解的自然现象:日月星辰为什么东升西落?

    为什么有些地方山岭众多,有些地方地势坦荡?有些地方荒无人烟,而有的地方人口稠密?为什么南方山青水秀、流水潺潺,而北方山峰雄伟,河流干涸等。

    学会梳理知识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课上注意听讲

    七年级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所以上课听讲是关键。有的人认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会成绩好。其实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记忆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知识提纲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提纲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资料有哪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复习提纲有哪些

    ★八年级地理(下)复习提纲(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人教版

    ★人教版八下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