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小学 > 六年级

六年级数学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试讲教案

  • 六年级
  • 2023-06-01
目录
  •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 六年级数学课后服务教案
  • 六年级数学教了什么
  • 小学六年级数学试讲教案
  • 六年级数学特色活动

  •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作为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怎么提高学习的效率非常重要,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我推送的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本金、利率、利息、利息悔梁税等概念。

    2、掌握现行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4、认识科学理财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二、联系生活,理解意义。

    1、学生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2、教师出示课前放好的一张100元的存单放大图,请学生观察后回答:你能从这张存单当中知道些什么?(同桌可以商量)。备前樱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3、师要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填写一张存款凭证。拿出三张比较:

    请学生观察这三张存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2)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小结。

    4、引导探索,构建模型。

    (1) 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其中的一张存单,帮那位储户算一算,这张存单到期后可拿到多少利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存单利息,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解答,师生共评。

    (3) 归纳总结利息计算公式。

    ( 利息的多少跟本金、年利率和存期有关,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本金利率时间=利息

    请学生观察上述三个算式

    (4)计算税后利息。

    四、巩固训练,解释应用。

    师:这就是我们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碰到的有关利息计算的问题。

    巩固练习:

    师逐一出示下列题目:

    (1)张阿姨购买了三年期的国库券5000元,年利率是3.85%,三年后可得利息多少元? (只列式不计算)

    (2)张伯伯做生意,向银行贷款7000元,月利率0.5115%,4个月后应付利息多少元? (只列式不计算)

    (3)李叔叔把8000元存银行,存活期储蓄,月利率0.72 %,半年后可得利息多少元?

    五、全课总结(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三十三的第3、4、5、6题。

    2、课外练习:

    (1)谈谈如何处理压岁钱。

    (2)帮王大爷出主意。

    仿丛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 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 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 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六年级数学课后服务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闭培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例3,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4、小结轿伍唯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10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解比例。(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橘亩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师接着板书:10x=320×1。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

    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

    解比例: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2、4x=1、5×6

    x=

    x=3、75

    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x应等于。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

    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

    答案:1、x=7、5x=x=0、6

    2、第6题:判断小红说得是否正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方法一:计算1分钟(60秒)心跳的次数,看是不是72次,因为45秒跳54次,1分钟也是60秒就要跳54÷45×60=72次,由此判断小红说得对。方法二:运用比例的知识。计算54∶45与72∶60的比值,看是否相同,相同说明小红说得对。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都是1、2,说明心跳速度没变。

    第7题: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8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动手算一算。学生汇报。

    第9题: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并独立练习。

    第10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第11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列比例式,共同完成后相互交流。

    第12题:组织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等式,在小组中交流订正。

    第13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相互验证。此题答案不唯一。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P35~37解比例

    教学目的: 1、使同学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同学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同学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和: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同学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同学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同学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同学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同学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同学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假如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六年级数学教了什么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比例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图。

    2.观察图,从图中知道了老源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汇报。

    得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1:1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面积是()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强调: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算出实际码源的面积。

    5.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6.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标出来。

    (1)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先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再在图中标出。

    (3)进行计算。

    7.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动二、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进行计算。

    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32页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2.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汇报,全班交流。

    (3)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量出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表出你家乡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图上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 )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 )到( )去旅游,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3.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迟含态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

    课后小结:你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图形的放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建立一个点和一个数对得对应。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照片:集体照

    师:谢老师想把咱们班的集体照放进想框里,怎样把它放进去呢?(复制粘贴)

    师:看着这张照片,有什么感觉?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笑脸图大变身

    1、初步感受图形的放缩

    师:(出示1张贺卡图片)这是一张贺卡,(边说,边操作,得到的三张贺卡)与原来的贺卡相比,怎么样?

    生:一样(不一样)。

    师:看完之后,你想说点儿什么?你认为哪一张跟原图最像?为什么?(记住和原图比:都是长方形的,是长变了还是宽变了?)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2、深入探究图形的放缩

    师:为什么同样的贺卡,在进行了变化之后,有的与原图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教师出示将方格图照贺卡图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结合相关数据思考并分析:谁画得像?为什么?

    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代表发言,集体指正。

    师:看来只有长和宽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和原图相像。

    (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的板书写出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图形放缩的规律和奥秘。

    三、画一画

    师:有了图形放缩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画一画。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自由设计图案,并将图形进行一次放大或缩小,画完后,在四人小组里面把你自己画的情况、画的方法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这个图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开始吧。(作业纸上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展示、反馈。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五、神奇的小猫

    师:看来同学们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现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戏中去体会图形的放缩。(出示探究活动)

    师:这是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猫。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的填写出来么?(可尝试标出相应的坐标图,便于找出具体的位置)

    教师指名补充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

    师:小猫家族中还有三只小猫:天天、晶晶和欢欢,(表格中呈现名称)请你根据具体的要求讲表示它们轮廓的点填写在表格中,并观察数对的规律,猜一猜:哪只小猫最像乐乐?之后通过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活动、探索。

    汇报展示(说一说你的猜测、依据以及验证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神奇的小猫”的探究活动,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以及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六、小结

    今天我们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了图形的放缩,下课后就请同学们到生活中继续去体验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观察与探究》

    教学目标:

    1. 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 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正比例的图像呢?

    2、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什么线?

    3、说一说。

    (1) 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 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

    (3) 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

    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 1 cm2)

    过程要求

    (1) 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

    (2) 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

    (3) 学生接着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5、连接图中的点A,B,C,D……

    (1) 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2) 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关系式和图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面包的总个数不变,每袋装的个数与袋数如下表。

    每袋个数 2 3 4 6 8 12 24

    袋 数 12 8 6 4 3 2 1

    (1)每袋个数与袋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数据制成图表。

    小学六年级数学试讲教案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用尺子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

    (四)教学用圆规画圆

    1、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定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2、请同学们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两个圆会不相同呢?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半径小,则圆小;半径大,则圆大。)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造成圆心的位置不一样,因此圆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练习: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中深化认识圆

    2、判断是非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些。()

    (六)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书本P60第1-4题。

    4.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5.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画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让学生喜欢上美丽的圆,激发探索圆的特征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做一做课间操怎样?起立

    第一节:甩甩你的手臂(从前往后再换个方向)

    第二节:转转你的脑袋

    第三节:原地转身

    二、导入新课

    1、师:上课前的运动操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做圆周运动)

    2、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手臂转得不太像圆,什么办法转得更像圆呢?(手直、肩不动)

    3、师:我们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圆,大家看:欣赏圆的图片。

    4、揭题:圆的认识

    5、师:我们看在这餐桌中看到了有几个圆?

    这中间有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相信吗?

    三、动手操作

    (一)师:下面我们就做一做这个餐桌

    [媒体]做一做:同桌合作,每人在白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剪下组合成一张圆桌模型。

    (二)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我们第一步是画圆,你是怎么画的?

    1、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

    2、师:老师也在黑板画一个圆(边画边说)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老师的圆画得怎样?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针尖不动、两脚距离固定)

    4、你们画的两个圆的大小为什么不一样?(两脚的距离不同)

    [第二步]我们是把画好的圆剪下来,问:剪时与我们以前的剪正方形、三角形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师:圆呢?(弯的)弯的在数学上我们叫做曲线,所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与以前所学习的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步]剪下的圆怎么组合起来呢?这2个针孔从哪里来?

    师:针孔的'这一点,我们叫做这个圆的圆心也可以用字母o表示。

    师:还有什么办法找到圆心呢?(折)你们先拆下来试一试。(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折的?

    可能:①生:对折再对折,交点就是圆心师:还可以怎么折

    ②对折、展开、再对折、再展开

    师:我们再看这里有几条折痕?而且它们都经过(圆心)像这样的折痕叫这个圆的直径字母d表示(画在黑板上)。

    师:圆里还有什么?(半径)你折的圆里有吗?指一指(画在黑板上)这就是半径。

    师:什么是直径、半径,自学课本p80读一读

    师:说一说什么是直径?解释圆上、圆外、圆内。

    我们一起指指,什么是半径?

    上一页123 下一页

    六年级数学特色活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返档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肆旁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3

    设计说明

    图形裂世橡的旋转是在线段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是本节课的难点。据此在教学中特作如下设计:

    1.在观察、发现中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旋转,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通过大屏幕演示风车旋转,让学生发现旋转前后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为后面的探索和学习提供感性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合理使用学具,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如何在“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新课标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图示是他们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本设计让学生画图前先利用学具实际操作,再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操作、探索,概括出将小旗、三角形画在方格纸上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有机地融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若干张三角尺长方形纸片三角形小旗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引出图形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风车)在风的吹动下,风车转起来了。(课件演示风车旋转)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风车绕着一个中心点进行逆时针旋转,风车在旋转的过程中,每个三角形也在旋转)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已知线段旋转后的线段,那么三角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怎么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将数学与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观察画面,探究简单图形的旋转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观察风车旋转过程中的同一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三角形的每个顶点、每条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线段的长度没变,对应角的大小没变,点O的位置没变,相对应的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2.提问:根据上面的发现,你知道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可以怎样画吗?

    3.学生讨论,探究画法并汇报。

    (可以转化成线段旋转的方法来画,先确定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再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线段,用线段旋转的方法画出关键线段旋转后的对应线段,然后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风车旋转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含义。引导学生从图形到线段再到点的角度来观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为后面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作准备。

    ⊙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课件出示教材30页上面例题)。

    (1)先想象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再动手画一画。

    (2)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先找到小旗旗杆旋转后的位置,再根据旗杆旋转后的位置找到正方形四个顶点的位置,然后连接各点)

    预设

    方法一用纸剪一面小旗或用学具代替小旗帮助思考,摆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小旗,再画。

    方法二先画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旗杆,再画小旗。

    (3)小结画法。

    配合课件演示小旗旋转的过程并进行讲解。

    方法:①先找关键线段按照指定方向旋转90°后的位置。

    ②再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2.教学教材30页画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

    (1)读一读,题目中有什么要求?你准备怎么画?

    (2)试一试,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整个图形旋转后是什么形状?

    (4)做一做,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操作、展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交流、展示、倾听和评价中逐渐总结出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方法,从而获得对图形旋转运动的深刻理解,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4

    一、指导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已进入复习阶段,期末复习,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一定感到很乏味。所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很重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复习效率,,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二、复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进一步理解认识倒数,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速度。会应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四、复习措施:

    1、全面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习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成立互帮小组。结对子,一帮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帮助下,使后进学生争取在期末达到合格。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的进行有效复习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复习进度安排:

    1、第15-16周:将知识点理顺,学生重温整册内容,并同步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平时错误或遗忘的内容。

    2、第17周:

    (1)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专项复习,将平时的错题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分析错误点,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3)圆的专项复习,由于圆——这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所以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运用公式计算时的一些特殊性。

    (4)统计、数学广角复习。

    3、第18周:整册教材的模拟测试。

    4、第19周:针对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

    3=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0.4:=1.2:2=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