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历史七年级知识点小课堂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打印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打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免费 四年级历史知识点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嫌扮信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缺亮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都会.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技巧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芹轮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记忆力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梳理归纳
★历史知识点梳理总结
我们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纳众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的知识点,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一)
辉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5、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塑像,大量佛经、文书)。
6、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及代表作:李白,诗仙,《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作品称为“诗史游信嫌”;白居易《新乐府》。
7、书法名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开写意画先河)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二)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 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神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 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 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 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坦配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政权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 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党项
11 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 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 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三)
繁盛一时的隋朝
考点: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七年级历史是大家刚接触历史的第一步,那七年级历史如何学习呢?我整理了一些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2、
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御神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3、
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4、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辩埋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5、
四大发明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镇灶亏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学习任何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初一历史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嫌银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友姿.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初一历史复习 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芹告宴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记忆力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的归纳
七年级历史1~5课知识点如下:
第一课繁荣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51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他是隋文帝。隋灭陈,统一南北。
2.隋代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故都
(2)时间:在职时挖。从605年开始。观察课本第4页的隋朝运河图,填写下列第(3)至(6)项:
(3)三点:中心在南北。
(4)四段:大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和汉沟。
(6)功能:。
第二课贞观之治
1.隋朝的统治和王朝很像,只有两个皇帝。隋朝第二个皇帝实行暴政,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581-618)
2.唐朝的建立: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正笑宴),首都在。高祖退位后,在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那里流传下来,年号。
3.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整顿措施,使唐朝政治更加明朗,经济发展更快,国力逐渐强大。在历史上,当时叫“”的。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1)吸取隋朝的教训;②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讲究节俭;④整顿吏治;⑤任用有才能的人,虚心接受可辅导的人。
4.“家破情节”指的是唐太宗时期受到重用的两位宰相:。当时最著名的劝谏者是唐太宗,他把他比作一面“能知得失”的镜子。
5.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将唐朝的名称改为唐太宗的发展农业、选拔人才的政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经济,增强了唐朝的国力。人们称她为“统治”。
6.船比人好,水比李殊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左边这段话的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船,百姓为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使船倾覆。这句话显示了人民的力量。
开元史圣三班
1.前期的称谓是开元。他统治的前期,在空之前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盛世”。
3.唐朝的经济繁荣表现在:
农业:①水利发达;②耕作技术和耕作方法的进步;③植物新品种的出现(包括蔬菜新品种和茶叶)。在唐代,饮茶盛行于全国各地。)④生产的改进——和谐。
手工业:①丝绸业发达;②陶瓷工业发达,而且(最有名)
商业:商业繁荣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在当时,它不仅是各民族的交流中心,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
4.“忆当年开元盛世,小城犹藏千户”这首诗歌颂了哪位皇帝在位时的繁华局面?你能总结一下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吗?
你能总结一下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吗?
第四课时科举制度的建立
1.科举制度的诞生:
⑵隋文帝时期,为了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采用新的方法选官。
皇帝统治时期,考生的时政观被正式确立和考核,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渐完善。在永久考试科目中,第一科和第二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改进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1)唐太宗:(1)扩大规模,扩充学校,增加学生人数;②严格录取考生(进士录取率仅为1.2%)
?Wu泽天:武则天创立了科举制度。
⑵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的主要考试内容;②玄宗亲自面试考生八次。
3、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度有所改善;
⑵科举制度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3)科举制度促进了科举的发展;
明白: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第五课“和家人在一起”
1.所谓天可汗就是。他被这样称呼是因为他的民族政策。
2.在西域设置军政机构的皇帝是何。
3.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初,杰出的吐蕃吐蕃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使其首都更具逻辑性。
4.唐太宗娶松赞干布的时候。文公主入吐蕃,加强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中宗再次嫁给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帝,吐蕃与唐朝已经“结为一家”。
5.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回鹘改名为回鹘。
6.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书,唐玄宗立其首领为云南王。
7.连接搭配:千寻塔吐蕃维吾尔族大昭寺南诏藏族布达拉宫维吾尔族彝族白族。
一、重点难点分析
焦点:清朝的举银“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流和贸易的政策。这一政策有许多原因:
(1)原因:a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升隐本,重农抑商”的政策。b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得人们没有必要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c、清朝统治者自视中国的列强,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d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被外族侵犯,担心沿海人民与外族的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2)具体表现:
A.严禁沿海人擅自进行海上贸易。b .只开放四个口岸,然后减少到广州一个口岸作为外贸口岸。c .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舶的载重量。
(3)影响:
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孤立意味着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及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后。
从根本上说,是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
①明代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厂。
②明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标志:苏州有了以丝织为业的“机器铺”,开了机房,雇了技工进行生产。机器车间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器是工人的早期雇佣,“机户出力,机器工人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③清代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手工业作坊规模扩大,分工精细;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如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煮盐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台湾省的煮糖业等。它们都孕育了资本主义。
④中国的资本主义几乎与西方同时萌芽,但发展缓慢,长期不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在整个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A、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所以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b .封建国家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对商品课以重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c、地主和商人会赚很多钱去买房子和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和再生产。d .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多次禁止海外贸易。
⑤资本主义的出现,说明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衰落。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1)综合法:明清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把历代经济发展的内容按照农业、手工业、商业进行分类,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下所示:
1.农业
(1)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谷子;商周:“五谷”;汉代北方种小麦,南方种水稻;唐代蔬菜新品种较多,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年间,占城大米从越南传入;
宋代水稻跃居粮食产量第一;高产作物的新品种,玉米和甘薯,是在明朝从国外引进的。
⑵:商周:木、石、骨、蚌(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战国时期扩大了铁农具的使用范围(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唐代:屈原犁和灌溉车。
(3)耕作技术:商周: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春秋时期:耕牛和传播(农业技术和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汉代:耕而不耕,耕而破土,比欧洲早几千年;西汉时期牛耕牛车担播法的推广。
⑶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杜江河(战国秦李冰);秦朝挖了一条精神运河;隋代的京杭运河;元代的会同河和通惠河
2.手工业
(1)青铜铸造: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2)冶铁业:春秋战国:铁农具的使用,显示冶铁业的发展。东汉:杜氏发明排水,用水力鼓风冶铁。
⑵陶瓷工业:商周原始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次飞跃。唐代以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为著名。北宋崛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
(4)纺织业:西汉时期丝绸业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在蜀国盛极一时,蜀国丝绸远销三国。北宋的丝织品以江浙川为中心。南宋时期棉纺织业扩展到江南,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取代亚麻布,成为衣服和被子的主要原料。明代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丝织业发达。
(5)造船: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宋代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是有地位的,泉州和广州是造船中心。
(6)造纸业:西汉早期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上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侯纸”。
3.商业
(1)城市:
汉代时,城市有专门的商业区,称为“市”;西汉东汉洛阳,号称东西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市。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和成都为中心。
唐朝后期,扬州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宋代的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都有早市和夜市。元代的城市用《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教科书》来概括,大部分城市都是七年级。
明清时期,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投放市场;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业城市;经济延伸到农村,以工商业闻名的江浙城镇崛起。
(2)交通:
隋朝:开凿大运河。隋唐时期,交通要道上也有商人私设的店铺,配备“驿驴”;水运,主要是运河和长江,也很方便。元代的交通运输业:横跨欧亚的陆路丝绸之路:南北海运和内河航运的开通,挖通了会同河和通惠河。
⑶货币:秦朝:统一货币圆方钱。
汉朝:汉朝继承秦朝制度,以金铜币为主要货币(五铢)。北宋“交子”纸币的推广,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4.对外贸易: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进而开通了中西交流和贸易的主要道路——丝绸之路。西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也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唐朝,政府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中国进行贸易。
长安、洛阳、广州和扬州都有频繁的对外贸易活动。宋代海外贸易超越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和泉州是文明世界的大型商业港口,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航运部门管理海外贸易。
5.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⑵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4)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已经由北向南转移,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有句话说“苏湖成熟,世界充足”。
(二)概念理解准确: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历史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他们首先要准确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机主: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手工和丝棉编织。又称机修车间、机房或机房。从宋代到明清,丝绸业发达的江南,一般指个体手工业户和丝绸商人。机主是早期的资本家,他们有大量的资本、生产资料和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利。七年级下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整理。
机器:早期雇佣的工人通过为机器操作员工作来获得报酬。
机器所有者和机器工人的关系: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闭关政策:闭关政策最初意味着关闭城门,后来扩展到切断联系。这里指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朝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海禁。一方面,禁止中国人进行海上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在中国进行贸易,只允许广州进行贸易。
(3)列表法: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个方面。通过列表,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而反映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含义。并使我们对历史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进口农作物:玉米、红薯、土豆、花生、向日葵。
经济作物的引进会促进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手工业南北都有棉纺织基地。苏州和南京相继成为丝织中心;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是商业重镇,北京、南京是全国商业城市。商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了。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器,工人受雇为他工作。这是资本主义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