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初中 > 七年级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教案全册

  • 七年级
  • 2023-06-15
目录
  • 九年级地理人教版
  •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参
  • 初中人教版地理教学设计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教案全册
  •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

  • 九年级地理人教版

    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漏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

    【教学准备】

    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第二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第三个人很特别,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

    教师:同学们,老师应该怎么回答他呢?

    学生:地球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孝搜稿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圆的……

    教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准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教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二页,看一看图1、1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索图进行讨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第一组讲述:天圆地方……

    教师: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不同意。

    教师:非常好,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觉来认识世界,简单的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第二组讲述: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教师: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能充分地证明地球的形状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讲述。

    第三组同学朗读阅读材料。

    总结:(指着书上的麦哲巧孝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加以描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第四组同学讲述。

    第四组同学讲述

    板书:1、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

    总结:刚才,四组同学精彩的讲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探索过程,图1.1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获得直观认。可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是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那么,通过学习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漫长的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们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以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二

    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章节 第一章 第一节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 4 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圆地方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 →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过程与方法: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和策略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针对七年级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讲解以及加上动手制作地球仪,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教具 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

    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 观察 臆想 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会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画让学生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感知地球集锦基本结构;

    3、通过绘制经纬线,理解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特点,理解经纬网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前人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勇于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情境预设:

    播放地球绕日运动的;

    播放地球仪与经纬网的。

    二、教学《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人类是怎么认识自己生活的地球的?

    ①、指导读图1.1,让学生口述认识的四个过程;

    ②、播放人类认识地球的;

    ③、播放地球形状的。

    2、地球有多大?

    ①、指导读图1.2,让学生口述地球的大小;

    ②、播放地球大小的;

    ③、完成“活动”2填表,感受地球的大小。

    三、教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活动P5);

    2、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地球仪上如何表示地理事物的?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

    3.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 七年级地理地球公转说课教案

    5.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6.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 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8.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9. 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参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棚闭唤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链凯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态岩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二: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三:初二地理《河流》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习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2-

    -3-

    -4-

    -5-

    初中人教版地理教学设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澳大利亚》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澳大利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和图片认识澳大利亚稀有的动物,理解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的成因。

    3.运用相关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的影响。

    5. 根据所学总结出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图片,提高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

    2.通过看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了解澳大利亚放养绵羊数量多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通过阅读地形图、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总结出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4.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位置与凯蠢喊领土组成,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以及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内容:利用投影展示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大堡礁、珊瑚、牧场、袋鼠、鸸鹋、国徽等精彩图片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导入新课《澳大利亚》。

    设计思想:本课以“到澳大利亚旅游”作为主线,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所有的知识点贯穿其中,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旅游”中学习课本内容。

    【教师提问】同学们,暑假即将到来,想去澳大利亚旅游吗?

    【学档搭生活动】想

    【承接】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澳大利亚旅游吧!出发之前我们还要做一些准备,比如我们要带什么衣服呀?除此之外还有哪些?

    【学生活动】此时学生会七嘴八舌的讨论需要带的东西,厚的衣服、地图、钱、护照等。

    【教师总结】一般去国外旅游我们必须准备的物品有:护照、签证、钱、地图、应急药品。

    【承接】刚才大家说到地图,我们还得了解澳大利亚在哪里,也就是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有谁知道澳大利亚在哪里吗?大家一起来看屏幕中世界地图找一找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黄色那个地方就是澳大利亚。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对了,图中黄色的就是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它是由澳大利亚大陆和东南部塔斯马亚岛等附近的小岛组成。

    【承接】当我们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候是怎么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呢?

    【学生活动】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描述。

    【承接】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怎样描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然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板书:

    第四节 澳大利亚

    一、 位置

    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学生活动】澳大利亚的半球位置是东半球和南半球;纬度位置是热带和南温带;海陆位置是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请一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在赤道以南,所以是南半球;并且南回归线穿盯野过澳大利亚的中部,所以跨了热带和南温带。澳大利亚大陆只有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因此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澳大利亚在世界上的位置,然后校对答案。

    【承接】了解了澳大利亚的位置之后我们出发到澳大利亚的第一站,参观野生动植物园。现在请大家观赏一段关于澳大利亚动物园的,认识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

    播放《澳大利亚的动物》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

    【教师提问】大家看到了哪些动物?澳大利亚国徽上的两种动物是什么?

    【学生活动】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黑天鹅、笑翠鸟、针鼹、海龟等。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动物是袋鼠和鸸鹋。

    【承接】大家看得非常认真和清楚,那么澳大利亚除了这些特有的动物以外,还有一些特有的植物,请同学们看到课件上的图片,辨认是什么植物呢?

    【学生活动】左边的是桉树,右边的是金合欢。

    【教师总结】桉树被称为硬木之王,金合欢也是澳大利亚国徽上的植物。

    【学生活动】特有性、古老、稀有.......

    【教师总结】这些动植物是一直以来就存在于澳大利亚大陆上,体现了古老性和原始性;并且这些动植物在其他大陆上也没有,所以体现了特有性。

    【承接】澳大利亚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动植物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呢?我们先来看一则资料:据统计,全球有袋类动物150种,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还有特有鸟类450种,特有植物9000种。

    【教师总结】因为这些特有的动植物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板书:

    二、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探究活动一

    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这么多的古老生物?(前后桌同学为一个小组共同讨论,两分钟后小组长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热烈讨论,大体能从澳大利亚独占一个大陆方面去思考。

    【教师总结】 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生物进化缓慢;并且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缺乏天敌。

    【教师提问】 同样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的生物呢?主要从位置去思考。

    【学生活动】南极大陆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合生物的生存。

    【教师总结】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冰雪覆盖厚度达到2000米左右,生物很难在这个气候条件下生存。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案第二部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然后校对答案。

    【承接】澳大利亚除了有众多古老的动植物以外,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也非常发达,我们接着去参观第二站:澳大利亚的牧场。

    【教师提问】大家看一个农场主的牧场图片,认真观察这个牧场的规模大不大?牧场里面养的是什么动物?数量多不多?

    【学生活动】规模很大,主要养的是羊,数量非常多。

    【承接】这些绵羊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引进来的呢?大家先看一段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

    播放《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绵羊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活动】引进来的。

    【教师提问】从哪里引进来的?

    【学生活动】欧洲。

    【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些绵羊是英国的殖民者带过来的。中讲到刚开始只有29只绵羊,发展到了现在大约有1.8亿只,数量非常多,成为世界上养羊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羊毛的质地优良,多数用于出口,澳大利亚的羊毛出口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板书: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教师提问】大家看工人剪羊毛的图片,思考体现了养羊业的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机械化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人剪羊毛基本都是用机器协助去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体现了机械化程度高,耗用劳动力少的特点。这些羊毛修剪出来以后一些用于出口,一些用于深度加工,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因此也体现了澳大利亚养羊业的产业化程度也高。

    ★板书:

    1、养羊业的特点

    【承接】澳大利亚养了这么多的绵羊,主要分布在哪里呢?具体有哪些牧羊带?我们先看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图,再找出答案。

    【学生活动】西部、东部、东南部。牧羊带有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粗放牧羊带。

    【教师总结】主要有三个牧羊带大家已经找对了,但是分布的地区主要是在东南部和西南部。

    ★板书:

    2、牧羊带的分布

    【教师提问】牧羊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主要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活动】气候、海陆、地形。

    【教师总结】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指图讲解,澳大利亚的地形由三大部分组成,东部是大分水岭,海拔较高的山地;中部是中部平原,地势地平;西部是西部高原,海拔较低的高原。牧羊带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主要是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比较湿润。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案第三部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然后校对答案。

    探究活动二

    澳大利亚放羊的绵羊由29只发展到约1.8亿只,澳大利亚有哪些适宜发展养羊业的条件呢?(前后桌同学为一个小组共同讨论,三分钟后小组长发言)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基本上能分析到地形、气候的影响。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适宜发展养羊业的条件主要有:①地势平坦②草原广阔③气候适宜④地下水丰富⑤羊群无天敌。

    ★板书:

    3、适合养羊的条件

    【承接】澳大利亚既然有这么多适合养羊的条件,那么到澳大利亚投资养羊效果应该不错。接下来探究我们的第三个问题。

    探究活动三

    如果你要到澳大利亚投资养羊,你会选择在哪里建设自己的牧场呢?(结合课本70页活动题第二题的材料思考,同样是前后桌同学为一个小组共同讨论,三分钟后派小组长代表发言,组长汇报结果时要指图讲解,不仅说明所选位置,还要阐明选择依据。)

    【学生活动】学生会根据所学和70页的材料思考,三分钟后请两位组长代表阐述他们的观点。学生一般会选择在东南部,因为这里沿海地区地形较平坦,气候较湿润。

    【教师总结】主要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来选择。细毛羊喜欢温暖干燥的气候所以选择在西部较干旱的地方;而肉用羊和肉毛兼用羊喜欢温暖湿润、全年温差不大的气候,所以选择在东南部较合适,因为这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温差较小。

    【课堂小结】我们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就到这里结束,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这次旅游中我们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图片

    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澳大利亚的过会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标识?它们是什么动物呢?这说明澳大利亚动物一定非常多,而且动物非常可爱。那么,我们现在就准备开始我们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

    (设计理念:通过国旗、国徽,尤其是国徽上的两个动物,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整装待发

    师:1.澳大利亚在哪里?

    2.我们现在去澳大利亚(6月),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该带什么衣物?

    3.我们可以是用什么样的交通去?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生:(略)。

    教师小结:

    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我们现在是6月夏季,可澳大利亚现在是冬季,因为澳大利亚横穿那回归线,气候以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为主,所以衣物不用带的过于厚了。我们可以坐飞机、火车等等交通去。

    (设计理念:以一个澳大利亚之旅的情景,贯穿整堂课。关于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以及一些准备工作)

    第一站:野生动物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观看影片欣赏动物,感悟澳大利亚生物的古老性和原始性,萌生探究澳大利亚生物原始性的欲望。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还知道澳大利亚的动物?

    生:(略)

    师:同学们边看图片边思考,澳大利亚为什么这么多古老的生物呢?这是和什么有关呢?

    生:(略)

    幻灯片播放大陆漂移动画

    师: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生;(略)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分析1:澳大利亚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前,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致使大陆上没有其他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动物缺少天敌;澳大利亚形成后没有发生过大的褶皱运动,地壳一直比较稳定,自然条件比较单一,故动物进化缓慢。

    分析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转承)

    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物很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尽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下面我们去澳大利亚的羊毛博物馆了解一下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家史吧。

    (设计理念:在这一小节里,我准备了大量的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的图片,让大家在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里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大量的图片可以提起大家的学习兴趣。进而了解澳大利亚多古老动物的原因。)

    第二站:羊毛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一)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

    生: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

    生:(略)

    师: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

    师: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

    生:(略)

    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二)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生:(略)

    教师小结:①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

    ②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

    ③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课件展示大自流盆地录像,让学生了解在大自流盆地问什么井水会自己往上喷,知道大自流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为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同时澳大利亚的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设计理念:这一小节的设计是让同学们自己读图、自己讨论、自己总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承转)

    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

    第三站:矿产博物馆--“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

    生:(略)

    教师小结: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多媒体出示悉尼歌剧院、首都堪培拉等城市景观图片。

    总结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开发历史较早,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集中。

    师:多媒体回放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牧场、工矿业、城市等景观图。

    生: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获得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形成的观念等)。

    教师总结:用顺口溜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带着成功的快乐结束学习。

    独占大陆的国家,库克船长发现他;

    特有动物大袋鼠,澳洲草原闲溜达;

    鸭嘴鸸鹋和考拉,远离大陆慢进化;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他是夏;

    地广人稀好牧羊,农牧生产机械化;

    煤铁资源储量大,三个美名传天下;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候好安家;

    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设计理念:用轻松、简单、便于记忆的顺口溜总结本课,加强学生对本堂课知识记忆的加深。)

    课堂练习:地理填充图册澳大利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教案全册

    地球仪,即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一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毁知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坦余敏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让枝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 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

    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

    3.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 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5.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6.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7.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10. 七年级中东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樱拦宽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 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脊亮的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这是为什么呢?

    一、地球?水球?

    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马可·波罗

    郑和七次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麦哲伦环球航行

    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

    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新航路的开辟

    汉代的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世界海陆面积的比较:

    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提示:在古代人们活动范围小,认为陆地的面积大,故称其为“地球”,今天人们这样叫 是习惯叫法。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经过计算发现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衡指,叫“水球”更具科学性。

    说一说

    既然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那是为什么古人地给地球起名的时候,叫它“地球”不叫“水球”呢?

    水半球中海洋分布最集中,面积占90%.

    陆半球中陆地分布最集中,面积占48%.

    水半球

    陆半球

    地球的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大陆:地球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大陆。如亚洲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如格陵兰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做半岛。如朝鲜半岛。

    海峡:相邻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如台湾海峡。

    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如太平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如东海。

    陆地与海洋的基本概念

    大 陆 海 群岛 半岛 海峡 岛屿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赤道横穿过哪几个大洲?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世界上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洲:

    南极洲

    “东方日出之地”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2.29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阳光灼热的大陆”

    面积约3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人口6.6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积约2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4.3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积约18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0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总面积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

    欧洲:面积约1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7.2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西方日落之地”

    “大洋中的陆地”

    大洋洲: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27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0.5%,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七大洲的面积比较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期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8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

    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捕获量以及多金属结合的储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太平洋

    太平洋位置示意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300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捕获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大西洋

    大西洋位置示意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7500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平均温度20℃一27℃。其边缘海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

    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货运量约占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运输居于首位。

    印度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面积约为1300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的3.6%;体积1698万立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体积的1.2%;平均深度1300米,仅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积雪,千里冰封,覆盖于洋面的坚实冰层足有3~4米厚。

    每当这里的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随时随处可见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随波飘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庞然怪物,给人类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北冰洋有两大奇观。第一大奇观:就是那里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连续暗无天日,恰如漫漫长夜难见阳光;而另一半日子,则多为阳光普照,只有白昼而无黑夜。

    由于这样,北冰洋上的一昼一夜,仿佛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见北极天空的极光现象,飘忽不定、变幻无穷、五彩缤纷,甚是艳丽。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同 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

    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

    “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

    1.提出问题 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2.3,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 的家园为“地球”。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 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说明了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面积大)

    (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 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陆半球的中心在法国西部卢瓦河河口附近。然后问答:在水半球海洋面积占多少?(90%)在陆半球陆地面积 超过海洋面积吗?(没有)那陆地面积占多少?(只占48%)

    4.总结过渡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呈什么大势呢?

    5.观察比较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对照课本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和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

    6.读图对比 投影“南北半球图”,让学生读图指出: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南半球)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那么,世界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海陆分布不均)

    7.小结板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评价后,从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的比例和海陆分布的特点二个方面,边 小结,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8.指导阅读 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阅读课本P26“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并结合自己对此了解的内容作介绍,谈感想。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坐在教室,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

    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指出尚有许多还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为将来去发现探究这些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9.承转过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全球海陆分布的大势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那么,这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又分成了几大洲和几大洋呢?

    (七大洲和四大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提出问题 投影展示课本P28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去掉说明文字)说明这是一幅关于海陆分布各种不同形式的立体景观图。然后提出:你能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结合学过的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吗?图上这些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如何识别它们呢?

    2.地图转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陆地轮廓并画出来,平行画上斜线表示陆地,空白表示海洋,然后标出海陆分布各种不同形式的名称,将立体景观图转绘成 平面示 意图。

    3.读图识别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投影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成学习小组边观察,边讨论下列问题。

    (1)大陆与岛屿有什么不同?(面积大的陆地是大陆;面积小的陆地是岛屿)

    (2)岛屿与半岛 有什么不同?(岛屿四面临水;半岛三面临水,一面同陆地相连)

    (3)洋、海和海峡有什么联系与不同?(洋、海和海峡都是海洋的组成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我国东部濒临什么海,连接什么洋?(渤海、黄海、东海,连接太平洋)

    4.设置悬念 全球有六块大陆,但有七个大洲,你能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5.引导发现 投影展示课本P29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教师先指图

    说明全 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等六块大陆后,设问:六块大陆怎么会有七个大洲呢?请看亚欧大陆上有几个大洲呢?(亚、欧两个大洲)

    6.提出问题 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大洲?(大洋洲)为什么不叫澳洲?

    大陆和大洲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7.评价说明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说明大陆是大洲的组成部分,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这样,全球分为七个大洲。

    8.读图回答 投影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比较”(展示在“大 洲和

    大洋的分布”图的下面)。让学生指出全球有哪七大洲?你能这些

    大洲名称的由来吗?比较七大洲的面积,并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

    七大洲面积的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

    (单位:百万平方千米) (单位:百万平方千米)

    9.评价点拨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用顺口溜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

    小的位次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10.读图回答 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太平洋)最小的是哪个洋?(北冰洋)知道这些大洋名称的由来吗?

    11.评价点拨 学生议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并用顺口溜总结大洋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继而对四大洋名称由来简要介绍如下。

    (1)太平洋 当年麦哲伦率领船队来到这片海域(指图),当时天气格外晴朗,风平浪静,好美的一幅景象啊,因而他把这片海域取名为“太平洋”,这个名字起的吉利, 就一直沿用到今天。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

    (2)大西洋 “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

    (3)印度洋 当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指图)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经过的这片海域(指图)称为“印度洋”。

    (4)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层封盖,因此而得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