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自学网 > 小学

教案小学数学,小学数学1~6教案

  • 小学
  • 2023-06-03
目录
  •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0篇人教版
  •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20篇
  • 小学数学1~6教案
  • 小学数学十分钟讲课教案

  •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0篇人教版

    教案是及其重要的一个步骤,那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及范文。供大家学习。

    一、备课步骤:

    1、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2、阅读和深究教材,翻看相关材料;

    败雀派3、了解学生;

    4、确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

    5、编写课时教案。

    二、“八备”

    1、备课标。

    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提示的原则、方法,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水准,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中去。

    2、备教材。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全部内容和组织结构,掌握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性(思想性、科学性、性),三点(重点、难点、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

    3、备教具。

    上课需要教具的,必须提前作好准备。需要多媒体教学的,要提前作好课前硬件准备。

    4、备学生。

    要从不同的学生水平出发,因材因人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

    5、备教法。

    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种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6、备板书。

    要深入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住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把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展现于黑板上,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7、备作业。

    备课时应设计并试做要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合理安排课后作业的质和量

    8、备资源。

    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密切联系,本节课所涉及的现实生活资源教师要做到察贺心中有数

    其次要明确教案的构成要素﹙这都已体现在教案纸上﹚:

    1、清楚而单一的课题;

    2、正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3、准确而恰当的'重点难点;

    4、规范而使用的板书设计;

    5、有效而多样的教学方法;

    6、组织相宜的教学步骤;

    7、体会深刻的教学反思。

    这里面提及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以及相关的作业设计,可以参考杨家庄联校的教案量化指标进行设计。

    而教案中的重头戏教学步骤,结合“问题导学”模式我觉得可以用“导、学、讲、练、测”来概括,即“问题导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讲点拨、归纳提升——达标训练——课堂检测”:

    1、导:问题导入

    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指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较顺利地自学。﹙可以结合学案中的设问导读﹚

    2、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采取同桌、组内等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学生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3、讲:精讲点拨、归纳提升

    教师对自学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及通过合作探究仍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进行全面归纳提升。

    4、练:达标训练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留出不少于5—10分钟的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练习和分层达标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做到“堂堂清”。

    5、测:课堂检测

    出几道与本节课知识密切相关的典型题对学生进行总体考查,检查一下有多少学生确实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达标率是多少,以便于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进行辅差。

    我们学校的教案纸分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部分,就可以套用上述的教学四环节。

    在“导”的部分,教师可以结合本节新授的知识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当然所提问题必须切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及生活实际,尤其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学生当然对这个问题必须思考,但根据情形能回答的就可以回答,回答不上来的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学”的环节了。

    “学”的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

    在这个环节,学生需要对照指导性的学案或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学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必须发挥好小组、同桌间的互帮互助作用,给他们足够的“看、听、说、读、写、算、思”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自学、探究岁棚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学的同时,可以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形,可以关注那些学困生学习过程,可以汇总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

    在第三个“讲”的环节,教师则要精讲了。

    教师要根据情况把握时机、灵活点拨,点拨在教学内容关键之处,点拨在学生容易失误之处,点拨在知识易混之处,点拨在学生的疑问之处。

    因此,对于自己的教学环节及语言,教师要一言一句都要反复思考,而不是张口就说,努力找出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时间利用率。

    第四个环节就是作业练习了。

    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通过课堂作业的练习,让学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反映在作业本上,老师通过批改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查漏补缺。

    作业布置要适“量”,设计课堂作业要有量有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性和全面性。

    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其次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通过练习从量变到质变,克服以多取胜的思想,确立以少胜多的思想。作业设计还要有“味”。

    饶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充实。

    如选择、填空、作图、解答、操作、探索、开放等题型经常变换;自学类、复习类、巩固类、作业互相穿插;知识类、生活类、史料类作业互相渗透。

    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至于第五个环节,鉴于课堂时间的有限,往往难于完成,所以可以将其揉合在第四个环节中,这就需要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课堂效率高得话,也有时间,专门进行一次小检测,那是最好不过了。

    相信我们只要认认真真做到了以上几点,写出一篇好的教案就不是难事了,这样也为上好课打下了一个好的开端。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前袭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1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3、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衫手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悔嫌()

    (4)圆的半径都相等。()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学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

    4、归纳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20篇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怎么教,怎么写小学数学的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案2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篇一:《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漏茄散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纳正一个正方形,再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篇二:《 8+7等于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等于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返氏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几"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总结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

    小学数学1~6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锋源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搭桥铺路——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动像启发探究规律——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听算:(开火车)

    8+()=108+2+1=8+2+3=8+2+5=9+2=9+8=(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做基唤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纯凯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8+6=8+9=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建立除法的逻辑推算。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2、方法与过程:经历自主探究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计算思维的灵活性。会用逻辑推理“因为??所以??”,能进行观察对比,提高对比能力。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熟练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整十数被一位数除、整百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方法。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好不好?请大家仔细听好。狐狸装了一筐苹果,今天它要卖苹果。狐狸说:我的苹果可甜了,而且还很便宜呢?2 个苹果只要12元哟?小熊看见了想买苹果,它说苹果价钱太贵了,狐狸就说:那好我再便宜一些吧,20个苹果只要120元钱,小熊高兴地说很便宜了,小猴看见了却说小熊上当受骗了。

    2、启发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说为什么小猴说小熊受骗了?

    师:请前后四个同学讨论讨论,为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3、师:哪组同学能你们小组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2个苹果只要12元。”

    “20个苹果只要120元。”

    4、师:其他小组能否根据他们小组找到的信息,列出算式吗?

    生:(1)12÷2=6(元)

    (2)120÷20=

    5、师:在计算120÷20,该怎样计算呢?

    6、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板书: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讨论算法

    师:先请你们小组一起讨论计算方法,并试着算一算。

    (核对答案)

    方法一:因为12÷2=6,120里面有12个十,20里面有2个十,所以,12个十除以2个十的商是6。

    师:请和这位同学做法相同的同学举手。

    师:560÷70这道题,谁来说一说“因为、所以”?

    生:略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做法吗?

    方法二:因为

    20=120,所以120÷20=6。

    师:这位同学想到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出示题目卡片200÷20、490÷70、300÷50、240÷30)

    师:像这组同学这样计算,你们会吗?能不能说出思考过程?

    200÷20=? 因为__×20=200 所以200÷20=

    490÷70=? 因为__×70=490 所以490÷70=

    300÷50=? 因为__×50=300 所以300÷50=

    240÷30=? 因为__×30=240 所以240÷30=

    师(小结):结合刚才两组同学的做法,在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时,同学们可以根据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来计算;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根据12÷2=6,求出120÷20=6;在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老师和这两位同学的做法都不一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板书:120÷20=6 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

    师:有没有同学能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略

    师:好,现在老师就来教你们一个方法: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相同个数的0,划0的个数根据除数。

    师:再看刚才那4道题,谁来该怎么划0?

    生:略

    2、讲解读法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个算式?120÷20

    (板书:3种读法)

    生:120÷20 读作:120除以20

    师:这个算式还有其他读法吗?

    生:还可以读作:20除120

    或:120被20除

    师:这位同学非常好,已经在上课之前就做了预习,老师要表扬他。

    (出示题目卡片:630÷7 400÷80)

    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小声地说一说这两题可以有哪几种读法?

    生:略

    师:(出示题目卡片)

    选择:算式24÷3,下列读法错误的是( )

    A、24除以3 B、24被3除 C、3除24 D、3被24除

    师:请同学们手势准备、出

    (检查手势答案,是否有同学错)

    师: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除法算式的几种读法。

    3、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本第33页,看例题;看完的同学完成练一练的1计算 师:做得快的同学,第一:请你仔细检查

    第二:请你任选2题你是怎么做的?

    (核对答案)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看没有举手的同学,问他错在哪)

    师:挑选200÷2、400÷8这两题,请同学他是怎么做的?

    三、应用提高

    1、第33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师:小巧和小丁丁和学会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后,来到超市里买鸡蛋,发现有两位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在超市里帮忙分鸡蛋,将210个鸡蛋平均装入3只塑料桶。那么没只塑料桶要装多少个鸡蛋呢?

    师:同学们能否列出算式,并试着算算结果。

    生:210÷3=70(个)

    师:如果要平均装入30只塑料桶呢?又该怎么列示呢?

    生:210÷30=7(个)

    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210÷3和210÷30的异同,并做法

    生:略

    师:210÷3 我们可以先算21÷3=7,再添一个0

    而210÷30 我们可以先各划去一个0,再用21÷3=7

    师:(出示题目卡片)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

    180÷2= 160÷40=

    270÷30= 400÷8=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以及“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540÷9= 500÷50=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以及理解并掌握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推理、概括等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掌握奇数和偶数的含义,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会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

    课件、百数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学了因数和倍数。

    师:是的,那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让老师看一看谁上节课学的最棒。(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①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②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③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它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倍数。

    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那我们来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题。看一看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做一做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至少写4个)。

    20 因数: 倍数:

    25 因数: 倍数:

    28 因数: 倍数:

    20因数1、2、4、5、10、20 倍数20、40、60、80

    25因数1、2、25 倍数25、50、75、100

    28因数1、2、4、7、14、28 倍数28、56、84、112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完整,说明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知识总结的都很好。下面同学们再按要求做一做下面两道题。

    (1)从小到大写出10个2的倍数?

    生: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2)从小到大写出10个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30、35、40、45、50。

    师:那同学们能看出来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2和5的特征,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2 举例交流,探索新知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引入百数表

    师:在自然数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地研究,怎么办呢?

    生:选择一部分数进行研究

    师:那我们就先在1-100这一百个数中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出示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涂上红色。

    (3)师: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个位都是0或者5的数。

    (4)师: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我们来举例验证一下。

    例1:判断105 225 160 380是不是5的倍数,并说出理由。

    生:105个位是5,105÷5=21,105是5的倍数。

    225个位是5,225÷5=45,125是5的倍数。

    160个位是0,160÷5=32,160是5的倍数。

    380个位是0,380÷5=76,180是5的倍数。

    师:这进一步验证了3位数中个位是5或者0的数也是5的倍数。那我们来看一看个位不是0或者5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呢?

    例2: 202 136 343 564是不是5的倍数?

    生:202÷5=40.4,202不是5的倍数。

    136÷5=27.2,136不是5的倍数。

    343÷5=68.6,343不是5的倍数。

    564÷5=112.8,564不是5的倍数。

    师:通过以上的两道例题,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为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师:是的,学习了5的特征有什么好处?

    生:能更快的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师:是的,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猜猜下面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

    练一练

    下面的数都是5的倍数吗?

    75、280、1325、172、52460

    生:75、280、1325、52460都是5的倍数,因为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172不是5的倍数,172个位是2,而且172÷5=34.4,不是整数。

    师:我们都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那同学们知道2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知道。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请同学们再次拿出百数表。

    (二)2的倍数的特征

    师:根据研究5的特征的经验,同学们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可能和数的个位有关系,个位是几的数是2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猜想的很有道理,但也只是猜想,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涂上绿色。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2的倍数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以内2的倍数的个位都是2、4、6、8、0的数。

    师:是的,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例3:判断124 282 360 458 396是不是2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生:124÷2=62,124是2的倍数;

    282÷2=141,282是2的倍数;

    360÷2=180,360是2的倍数;

    458÷2=229,458是2的倍数;

    396÷2=198,396是2的倍数。

    它们都是个位是0、2、4、6、8的数,而且都是2的倍数。

    师:所以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生:个位为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做一做下面一道题,判断一下哪个是2的倍数,哪个不是,把它们归归类。

    例4:做一做

    48、125、91、6、307、554、920、43

    是 2的倍数:48、6、554、920;

    不是2的倍数:125、91、307、43

    师:通过以上的练习,相信大家都能确认2的倍数的特征了。学习完了2的倍数的特征,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以此引入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探究深入,总结概念

    (一)奇数与偶数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那这里呢,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其它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例如,2是偶数,3是奇数。14是偶数,15是奇数。下面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进一步感受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练习三

    1、下列数中,那些是奇数?那些是偶数?

    33 98 355 0 123 881

    8089 1000 988 565 3678 677

    生:奇数:33、355、123、881、8089、565、677

    偶数:98、0、1000、988、3678

    (二)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师: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看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做一做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那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即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106

    60 75 130 521 280 6018 8100

    生:2的倍数:24、90、106、60、130、280、6018、810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810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130、280、8100

    师:做完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都是0。

    师:是的,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这么多有趣的规律。

    4 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了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通过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又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还有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内容。

    练一练。

    1、按要求用2、3、7、0四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有几个写几个)

    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

    生:2的倍数有:372、732、230、320、302、720、270、702、370、730;

    5的倍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2、一个三位数27(),

    (1)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2的倍数。

    (2)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5的倍数。

    生:(1)0、 2、 4、 6、 8

    (2)0、 5

    四、课后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教师归纳整理。

    师: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奇数:整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都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小学数学十分钟讲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春行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 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历逗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了解24时记时肢森卖法,并学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让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和普通记时法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记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仇老师特别希望我们三(3)的同学成为好朋友,介绍作息时间。

    2,出示作息时间表:挑一节你最喜欢上的节课,它的开始时间。

    师:我们把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的方法叫做记时法(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引出24时记时法

    1,出示十运会开幕式场景

    师: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开幕式有许多精彩比赛等着我们呢!仇老师向同学们推荐明天的比赛。

    2,出示10月15日十运会的比赛时间表。

    十运会10月15日赛程

    比赛时间比赛内容

    09:00男子羽毛球单打,双打,附加赛决赛(3—8名)

    09:30女子跆拳道67千克级预赛

    10:00网球男子单打第二轮

    13:00女子曲棍球小组赛

    14:00乒乓球女子单打第一,二轮比赛

    15:00马术盛装舞步决赛

    16:30棒球分组循环

    18:00男子手球B组小组赛

    19:00乒乓球男子单打第一,二轮比赛

    19:30体操第三种比赛女子跳马,高低杠决赛

    (1)挑一个你特别喜欢的比赛,几时开始比赛,小组内交流,教师板书。

    (2)你能把黑板上的记时法分类吗你能为这两种记时法取个名字吗

    教师板书: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

    (3)举例: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过24时记时法的

    (4)出示记时法的图片:

    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例子,它们分别用了什么记时法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学习24时记时法:

    1,创设情境,分析问题

    出示春晚倒记时场景

    师:记时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出示春晚倒计时录象)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的

    板书:晚上12:00(凌晨0:00)

    师:晚上12时也称凌晨0时,它们是同一时刻。晚上12时表示旧的一天的结束,凌晨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2)那么从凌晨0时到中午12时,再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凌晨0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电脑演示:凌晨0时,中午12时,晚上12时,出示彩条)

    2,演示24时记时法

    (1)师:一天有24小时,24时记时法是从0时到24时,尤其在在交通,邮电,广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晚上12时,也就是凌晨0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0时。此时我们在干什么(3)演示:下面老师的时针在不停的走,当它停下来的时候你能迅速的从图上找到一幅图片贴在相应的时刻。

    时针分别指着早上6时,早上8时,中午12时,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7时等。

    提问:此时一般在干什么,此时是什么时间并用彩条出示。

    (4)0和24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深夜12时,夜深人静,一天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24时也就是几时。(课件演示)

    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

    0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

    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3,讨论联系:

    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发现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三)运用记时法解决问题

    1,找呀找朋友(音乐:朋友)

    六幅图片,24时(0时,晚上12时,凌晨0时),22时(晚上10时)等卡片。

    2,小小提醒员:

    (1)刚才有同学说喜欢看110米栏,那你们一定知道刘翔吧。下面是刘翔某一天的日程安排,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提醒他!

    上午7:00起床9:00锻炼11:30吃中饭

    下午1:00观看比赛15:30训练晚上9:00睡觉

    3,小小播音员:

    播报:某校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

    上午7时30分学校新气象

    中午12时儿童歌曲欣赏

    下午1时健康教育

    下午4时科学家的故事

    先用普通记时法播报,再用24时记时法播报。你喜欢那一种记时法

    4,小小讲解员:10月15日上午8:00仇老师准备坐朋友的卡车到南京看十运会,19:00到百货商店逛逛,晚上11时在新街口坐公交到水西门。仇老师那些事能办成,请你结合图片。

    5,小我辑员:

    学校的XX电视台招聘小我辑员,请你利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下面的四个栏目:

    故事大王(20分钟)校园新闻(10分钟)体育活动(30分钟)英语会话(15分钟)

    出示作息时间表

    小组先讨论安排什么栏目。

    完成表格。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初步学会口算除法的过程和方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尤其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每捆10根,9根单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快速说得数,最后一组是怎样想的.)

    84 355 402

    93 246 5006

    2.填空:

    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动画口算除法(导入)(农村学校可口述情境):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

    2.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

    (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

    (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

    (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请学生口述列式并板书:

    603、 602、606 、604(说明:604以后再学)

    设问:以上各题结果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出示课题)

    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 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①计算603=20可能有以下算法:

    想法一: 3= =20

    想法二: 203=60 所以 603=20

    想法三: 20+20+20=60 所以 603=20

    (以上题目汇报时,先后顺序不定.突出算法多样化.)

    ②算法比较: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 3= , 就是20.(教师用红笔标出,指名学生说几遍.)

    (3)学生试算 602、 606,订正得数.

    (4)引导学生初步小结算法.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 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就是20.同样口算60除以2因为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所以602=30;口算60除以6因为6个十除以6得1个十,所以606=10.

    (5)初步练习:804= 903= 802= (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6)教学读法:603可以读作60除以3,也可以读作:3除60.

    (7)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谁能用两种方法读出算式.

    (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教师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行口算.

    (8)提高练习:第30页的做一做.

    402,让学生先用两种读法读出算式,再说一说口算方法.

    5005、80002,让学生快速写出得数,并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

    2.教学例2.

    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让学生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先分的什么?(整捆的)每份分得几捆?(2捆)再分什么?(单根的)把单根的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分得几根?(3根)分完后每份共有多少根(23根)

    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明计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6个十和9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 3= );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 + =23)就是所求的结果.结合讲解,可以把分小棒的过程做简单注释,然后列式计算.

    在讲完之后,可再让两名同学把分小棒的过程叙述一遍.注意在教师引导下叙述,不必对学生的表达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小组汇报

    问: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计算时应怎样想?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进行小结.

    693=23 想: 3=

    3=

    + =23

    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82= 363= 555=

    可直接让学生写在书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每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

    72除以9_________ 4除48__________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303 402 804

    393 482 844

    独立完成,观察每组上下两题寻找联系和区别.集体订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简单的讨论.

    问:你有更快的方法口算吗?

    明确:如303和393.算303只要算十位上33,然后在个位上添一个0就可以了;而393,要先算十位上的33=1,1写在商的十位上,再算个位上的93,3写在商的个位上,结果得13.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本节课内容,计算中注意的问题.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六、作业:

    1. 602 5005 60003

    822 963 777

    2.(1)82除以2得多少? (2)3除900得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师出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16页的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衬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师:怎么列式?

    生1:21.45÷15。

    师:我们会计算2145÷15,那么21.45÷15怎么算出它的结果呢?先独立思考,试做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吧!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来向全班同学汇报:

    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算式就改写成2145÷15,变成了整数除法,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组2:我们小组认为,因为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也应缩小100倍,正确的结果是1.43。

    组3: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接着把做的竖式放在展示台上展示。

    师:各小组都想出了办法,把21.45÷15的结果算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提一个问题: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更好?今后都能使用。小组继续讨论。

    组4:组3想的办法更好,没有局限性,碰到类似的算式都可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答:同意。)

    师:好,那么大家一起来观察这个竖式。哪位同学要提出什么问题?

    生2:商的小数点是怎么来的?

    生3:商的小数点是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4:因为商的最高位在个位上,而小数点应该在个位的后面,所以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5:如果商的小数点不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就不是1.43,商不是1.43,那么验算的话,商和除数相乘就得不到被除数。

    生6: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还余下6,这时要跟被除数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一起除以15,合起来的.数是64个十分之一,所以得到的商是4个十分之一,那么4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数点自然就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说的太精彩了!(学生自发地给以掌声鼓励)

    师:现在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向同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

    反思: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出示例题后,就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利于方法的掌握和法则的总结。在小组内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听取到别人的意见得到一些启发,也能给别人以提示,最后能在小组内达成一致意见。

    2、小组汇报,增加见识。因为在一个小组里形成了一种意见的定势,而通过小组汇报,班级里就会出现不同的见解、思路和方法。这样,让同学大开了眼界,知道解决一个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方案。最后还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案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这样,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阔性不仅得到了培养,而且,学生对“最优化”的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巩固。

    3、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与疑。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急于回答,马上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大胆、充分地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结果,学生果不负教师的期望,一一做了回答。并说得十分精彩。

    4、教师是红娘,不是第三者。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个片段里能听到学生的追问。并且,其他学生,不等教师开口就情不自禁地回答起来。这样的情景是老师最喜欢看到的。出现这样的情景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分不开的。

    5、变替蝶破茧,为咬茧自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总是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可以说,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越主动充分,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就提供了“动力源”,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整个片段教学下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情绪很饱满,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也感觉到有遗憾的地方,致使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师没有进一步引导、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结果算式就写成了2145÷15,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这个方案的不足;当组2说出:我们小组认为,因为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应缩小100倍,得到1.43。”这个方案时,没有让组2的同学充分说出这样做的道理或理由。其实,这个方案就是把被除数看作整数,根据整数除以整数的方法算出商,然后再根据被除数缩小多少倍,除数不变,商也缩小多少倍的规律得到商是1.43。实际上也就是要在商143里点上小数点,追问学生商的小数点该点在哪?这样做了话的话就能和组3同学的方案整合到一起了。可惜,当时老师没有按上面的做法去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