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初中 > 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十课,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生字

  • 八年级
  • 2023-06-15
目录
  •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生字
  • 八年级上册语文重点课文
  •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13课

  •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

    一、归田园居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毁和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物御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

    二:《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⒀都护:官纤蚂盯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⒁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⒂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

    四:《登岳阳楼》(其一)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上十分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

    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从前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今人的诗赋,(他)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势十分浩大,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的感受,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的日子,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踪影;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的感觉,放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万分悲伤的心情。 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上下相接,一片碧绿,无边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映在水面上的月色闪耀着金光,湖水平静时水中月影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辱得失全部忘却,举起酒杯面对和风而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它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这种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在朝廷当高官就为百姓担忧;在僻远的江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生字

    1.种豆南山下,草盛(shèng)豆苗稀。

    [译句]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字词] ①盛(shèng):茂盛;②稀:稀疏;

    [句式] “种豆南山下”省略句,即“种豆于南山下”。

    [赏析]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倍感亲切。此句说明了种豆的地点,同时也描述了豆苗的生长情况。

    2.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hè)锄归。

    [译句]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字词] ①晨兴理荒秽(huì):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兴,起来。荒秽,野草。理,清除,清理;②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赏析]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清除杂草。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朝出晚归,当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中就可以使读者感悟到。

    3.道狭草木长(zhǎng),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句] 狭窄的归路上草木丛生,晚露沾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字词] ①草木长(zhǎng):草木丛生;②沾:沾湿;③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要。无违,不违背。愿,意愿。

    [赏析]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使之塞上》

    王维

    【解读】

    1.单车欲问边,属(shǔ)国过居延。

    [译句] 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护疆守边的将士,我以使者身份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字词] ①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②欲:将要;③属(shǔ)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④过:经过;⑤居延: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赏析] 诗的首联,利用记叙手法点明了出使的目的地和出使原因。

    2.征蓬(péng)出汉塞,归雁(yàn)入胡天。

    [译句] 恰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临汉朝的边塞,又如那振翅北归的大雁,翱翔飞进胡人的天际。

    [字词] ①征蓬:飘飞的蓬草;②胡天:胡人盘踞的地方。

    [赏析] 颔联为对偶句。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译句]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旁饥笑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字词] ①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②长河:黄河。

    [赏析] 颈联两句为对偶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肢派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运含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萧(xiāo)关逢候骑,都(dū)护在燕(yān)然。

    [译句] 到了边塞萧关,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字词] ①萧(xiāo)关:古关名,在现在宁夏固原东南;②逢:遇到;③候骑:骑马的侦察兵;④都(dū)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⑤燕(yān)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赏析] 尾联两句利用记叙手法,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解读】

    1.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国游。

    [译句]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字词] ①荆(jīng)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②楚国:楚地。

    [赏析] 诗的首联,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地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句]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空地上奔流。

    [字词] ①平野:低平的原野;②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赏析] 诗的颔联是对偶句。描写远景。“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译句]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江上的云彩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字词] ①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②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赏析] 诗的颈联描写近景。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明月倒映入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江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先以水中明月如天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仍怜(lián)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句]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怜爱故乡的水啊,她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远行的小舟。

    [字词] ①怜:爱;

    [赏析] 诗的尾联抒情(思乡)。采用拟人手法。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解读】

    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译句]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缓慢地下沉,酒店、茶馆的招子在无风的傍晚静止不动。

    [字词] 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赏析] 诗的首联写景,前句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句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2.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xǐ yǐ)湖山欲暮时。

    [译句]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字词] ①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②徙倚:徘徊。

    [赏析] 诗的颔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译句]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字词] ①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②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赏析] 诗的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cāng)波无限悲。

    [译句] 在凄冷的风霜里,已是满头白发的我登高凭吊古人,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字词] ①吊:凭吊。

    [赏析] 诗的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重点课文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亩态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弯咐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迅闹源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

    第三十课《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解读】

    1.种豆南山下,草盛(shèng)豆苗稀。

    [译句]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字词] ①盛(shèng):茂盛;②稀:稀疏;

    [句式] “种豆南山下”省略句,即“种豆于南山下”。

    [赏析]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倍感亲切。此句说明了种豆的地点,同时也描述了豆苗的生长情况。

    2.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hè)锄归。

    [译句]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字词] ①晨兴理荒秽(huì):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兴,起来。荒秽,野草。理,清除,清理;②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赏析]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清除杂草。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朝出晚归,当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中就可以使读者感悟到。

    3.道狭草木长(zhǎng),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句] 狭窄的归路上草木丛生,晚露沾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字词] ①草木长(zhǎng):草木丛生;②沾:沾湿;③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要。无违,不违背。愿,意愿。

    [赏析]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祥渗滚谨余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使之塞上》

    王维

    【解读】

    1.单车欲问边,属(shǔ)国过居延。

    [译句] 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护疆守边的将士,我以使者身份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字词] ①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②欲:将要;③属(shǔ)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④过:经过;⑤居延: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赏析] 诗的首联,利用记叙手法点明了出使的目的地和出使原因。

    2.征蓬(péng)出汉塞,归雁(yàn)入胡天。

    [译句] 恰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临汉朝的边塞,又如那振翅北归的大雁,翱翔飞进胡人的天际。

    [字词] ①征蓬:飘飞的蓬草;②胡天:胡人盘踞的地方。

    [赏析] 颔联为对偶句。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喊裂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译句]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字词] ①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②长河:黄河。

    [赏析] 颈联两句为对偶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萧(xiāo)关逢候骑,都(dū)护在燕(yān)然。

    [译句] 到了边塞萧关,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字词] ①萧(xiāo)关:古关名,在现在宁夏固原东南;②逢:遇到;③候骑:骑马的侦察兵;④都(dū)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⑤燕(yān)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赏析] 尾联两句利用记叙手法,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解读】

    1.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国游。

    [译句]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字词] ①荆(jīng)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②楚国:楚地。

    [赏析] 诗的首联,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地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句]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空地上奔流。

    [字词] ①平野:低平的原野;②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赏析] 诗的颔联是对偶句。描写远景。“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译句]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江上的云彩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字词] ①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②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赏析] 诗的颈联描写近景。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明月倒映入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江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先以水中明月如天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仍怜(lián)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句]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怜爱故乡的水啊,她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远行的小舟。

    [字词] ①怜:爱;

    [赏析] 诗的尾联抒情(思乡)。采用拟人手法。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解读】

    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译句]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缓慢地下沉,酒店、茶馆的招子在无风的傍晚静止不动。

    [字词] 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赏析] 诗的首联写景,前句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句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2.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xǐ yǐ)湖山欲暮时。

    [译句]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字词] ①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②徙倚:徘徊。

    [赏析] 诗的颔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译句]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字词] ①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②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赏析] 诗的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cāng)波无限悲。

    [译句] 在凄冷的风霜里,已是满头白发的我登高凭吊古人,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字词] ①吊:凭吊。

    [赏析] 诗的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13课

    1.节奏全都是二三划

    2.兴,百姓苦;核碧亡,百姓苦!(下面打着重号)

    3.叙事诗七绝七律七绝小令

    4.(这个太长了我改握举只打第一条,其他的很简单就能找到)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小孩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只拿着 赣江十八滩中最险恶的一个惊恐不安

    赤诚的心 史书 落花华山黄河内外

    6.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涯共此时春风又绿江南岸 露从今夜白 千里共婵娟

    7.三国周瑜

    8.作者认为周郎成功的原因是偶然的东风。这样写的原因是,自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才能无以发挥,借此抒发怀才不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9.山河破碎、惶恐、零丁

    10.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11.田家少皮渗闲月,五月人倍忙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12.D

    13.B

    希望对你有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