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小学 > 五年级

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内容人教版有哪些?

  • 五年级
  • 2023-05-22
目录
  • 人教版的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有哪些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5课 词语解释
  •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内容人教版有哪些?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书部分课文
  • 小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里有哪些课文

  • 人教版的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有哪些

    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语文园地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 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型则头,空悲切!

    《满江红》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 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 骚》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语文园地三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联)

    语文园地四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语文园地五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语文园地七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卜蠢棚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语文园地八

    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歌德

    让预言档带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印度)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 ——(俄国)普希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5课 词语解释

    19 草船借箭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汪档尘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困禅是教学重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明知故问。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②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③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蠢李”,“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敢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2)对词语的理解。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迟延:耽搁,拖延。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方的情况。

    弓弩手: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王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建议

    1.“三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若有条件,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若有兴趣,也可以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开展有关《三国演义》的主题活动,感受经典。

    3.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

    一种是演绎的方法,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教师的精当的点拨来深化研读,比如,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儿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另一种是归纳的方法,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去研究人物的言行,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如,感受周瑜的形象,以初读为基础,先画出写周瑜言行的词、句,然后逐句细读,边读边思:他为什么提出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为什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最后回顾整理:从中感受到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4.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揣摸内心,加深理解。先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画出来,再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边议边读,读后评价:是不是把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特点读出来了。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边演边读。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5.本课生字较多,生字中,“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军令状、弓弩手”,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推却、调度”。教师要注意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6.课后安排了4道思考练习题。第1题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本课中,对于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时,要精心安排,充分运用。第2题提出了读、讲故事的要求,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作为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中基本内容的重点予以解决;“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可作为本课阅读结束阶段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第3题结合课文中的两个关键句子,提出了几个需深入理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全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要特别关注这几个问题。第4题是要求抄写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内容是《三国演义》简介,可作为本文教学结束时的拓展资料组织学生阅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内容人教版有哪些?

    第一组

    1.草原

    2*.丝绸之路

    3.白杨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扩展一

    第二组

    5.古诗词三首

    牧童——[唐]吕岩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清平唯亩乐·村居——[宋]辛弃疾

    6.冬阳·童年·骆驼队

    7*.祖父的园子

    8.童年的发现

    9*.儿童诗两首

    我想——高洪波

    童年的水墨画——张继楼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扩展二

    第三组

    10.杨氏之子

    11.晏子使楚

    12*.半截蜡烛

    13*.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扩展三

    第四组

    14.再见了,亲人

    15*.金色的鱼钩

    16.桥

    17*.梦想的力量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扩展四

    第五组

    18.将相和

    19.草船借箭

    20*.景阳冈

    21*.猴王出世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扩展五

    第六组

    综合铅山早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七组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个胖墩儿比赛摔跤

    临死前的严监生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23*.刷子李

    24*.金钱的魔力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扩展七

    第八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6.威尼斯的小艇

    27*.与象共舞

    28*.彩色的非洲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扩展八

    选读课文

    1.拉萨古城

    2.故事两则

    3.一件运动衫

    4.丰碑

    5.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6.我们家的槐雀男子汉

    7.孔明智退司马懿

    8.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9.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标*的是略读课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书部分课文

    牧童

    作者:[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燃袭蓑衣卧月明。

    注段段敬释:

    横野:辽阔的原野。 六七和三四都是泛指,约数。

    弄:相合握慎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

    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小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里有哪些课文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埋扮袭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三缺轿、说课前准备:

    1. 课前布置学生读青少版的《三国演义》。

    2.让学生提前预习。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弯兄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