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小学 > 六年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 六年级
  • 2023-05-04
目录
  • 人教版数学板书
  •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全册备课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
  • 六上全册数学全册教案
  • 小学示范课教案数学

  • 人教版数学板书

    《扇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唤没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拦郑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

    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 )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

    (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 )代表单位“1”,表示( ),各个扇形面积表示( ),简链颂扇形的大明了(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

    三、学习小结

    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四 、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

    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 ),因为(

    )。

    六、作业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课后习题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扇形统计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七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看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的样子,老师就知道你们一定是一群喜欢课外活动的孩子。老师原来的班六(1)班的那群孩子也十分喜欢课外活动,他们有的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有的喜欢跳绳、踢毽子……真是各式各样,为了知道喜欢各种项目的具体的学生人数,老师还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今天我还特意带来了调查结果。

    大家请看(出示小黑板:表格出示数据):

    2 探究新知

    2.1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根据需要制成相应的统计图吗?

    【生】学生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绘制好的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大家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学生自由发言。(各种数量、哪种数量最多哪种数量最少、各种数量之间相差多少、总数量等)

    【师】小结: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各种数量的多少。

    老师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还特意仔细地算了下,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果吧。

    小黑板出示:(出示表格第三行数据)

    【师】大家看看,第三行的数据我们的条形统计图能很直观地表示出来吗?(不能)

    2.2 认识扇形统计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我们还没有接触过的统计图(出示扇形统计图),它的名字叫——扇形统计图。(板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个扇形统计图就是根据黑板上的数据绘制成的。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学习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我观察,我发现。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自己的发现。

    【生】扇形有大有小,扇形越大,所占的百分比越大;……

    【生】橙色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绿色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是一群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孩子。

    【师】整个圆、每个小扇形分别表示什么?

    【生】答:整个圆表示六(1)班同学的人数,粉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2.5%;……

    【师】喜欢踢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乒乓球的呢?

    【生】答:喜欢踢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5%;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

    【师】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生】答:各个扇形的大小与班中喜欢某项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关系。

    【师】用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答: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喜欢每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3 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并且还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得相应的数学信息。那现在我们把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综合起来比较一下,你能它们的优缺点吗?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但不能直观地显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百分比;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但是不清

    楚地显示各部分的具体人数。)

    【师】那能不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数学信息,计算出各部分的具体数量呢?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六(1)班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大家能解决吗?

    (40×30%=12人,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

    【师】看来我们能算出各部分的数量来,那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呢?

    (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显身手”,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先提出这个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它,好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决问题。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3 巩固、运用。

    【师】学会了新知识是件值得庆贺的事,不过新知识也要“学以致用”才能够算是真正地掌握。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给大家讲个生活小知识。要想保持身体健康,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每天都有一日三餐,西方人在饮食上比我们要注意得更好,他们每天早上都要喝上一杯牛奶,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请看(出示做一做扇形统计图),大家看了这个就会明白了。

    【师】你能从这个扇形统计图得到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呢?请大家任意选择其中的两种营养成分算一算。

    (学生练习,集体交流。)

    【生】水分:250×87%=217.5(g)

    蛋白质:250×3.3%=8.25(g)

    脂肪:250×4%=10(g)

    乳糖:250×5%=12.5(g)

    其他:250×0.7%=1.75(g)

    【师】一回生,两回熟。第三次碰到的话,就能算是老朋友了。请大家翻到书100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1题。

    (学生看题,集体交流。不要求算出结果,只要求说出获得的信息、提问并列式。)

    【生】(1)24×8% =1.92小时李明每天花1.92小时做作业;花4.08小时上课;花3.12小时活动;……

    (2)合理

    【师】3、观察下图 ,并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全世界共有几大洲?哪个洲面积最大?

    (2)哪两个洲的面积之和最接近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一半?

    (3)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你能从统计图中知道地球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吗?

    【生】答:(1)全世界共有7大洲,亚洲面积最大。

    (2)亚洲和非洲的面积之和最接近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一半。

    (3)所有百分比之和是1

    (4)不能

    【师】4、提问:男生人数占60%,没有标出的扇形,表示什么意思,它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

    【生】答:没有标出的扇形表示女生人数,占40%

    【师】5、右图是某班体育成绩统计图,你能算出及格的人数吗?(提示:及格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能求出不及格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生】答:2÷(1- 25%-30%-40%)=40(人)

    40× 25%=10(人)

    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我的收获”吧。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很多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要用到扇形统计图来进行统计,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统计图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扇形统计图就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能够准确的反应出各组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生】扇形统计图的步骤: 1)求各部分比例

    2)计算各部分圆心角度数

    3)画图

    4)根据度数画扇形

    5)填写部分名称,填写百分率

    课后习题

    第100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布置作业

    第101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第4题。

    作业本 第66页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全册备课

    在课前,做好数学教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材料。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梁锋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迅孝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师:橡昌晌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

    ;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 ( )

    (2) ( )

    (3) (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预设: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 : 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 ; 。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反思: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 (人);

    男生: (人)。

    师:这种方法中, 是什么意思? 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 (mL),水有 (mL)。

    师: 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

    呢?(水占总体积的 。)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 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知识点顺口溜

    一、20以内进位加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整十,加零头。

    (掌握“凑十法”,提倡“递推法”。)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口算方法和简单。

    十位退一,个加补,又准又快写得数。

    三、加法意义,竖式计算

    两数合并用加法,加的结果叫做和。

    数位对其从右起,逢十进一别忘记。

    四、减法的意义竖式计算

    从大去小用减法,减的结果叫做差。

    数位对齐从右起,不够减时前位拿。

    五、两位数乘法

    两位数乘法并不难,计算过程有三点:

    乘数个位要先算,再用十位乘一遍,

    乘积末位是关键,要和十位来对端;

    两次乘积相加完,层层计算记心间

    六、两位数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除三位。

    除到那位商那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试商方法要灵活,

    掌握“四舍五入”法,还有“同商比较法”,

    了解“折半定商法”,不足除数商九、八。(包括:同头、高位少1)

    七、混合运算

    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碱。

    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

    一些数据要记牢,技能技巧掌握好。

    八、加、减法速算

    加减法速算你莫愁,拿到算式看清楚,

    接近整百凑整数,如下处理无谬误。

    加法不足减补数,超余零头加在后。

    减法不足加补数,超余零头减在后。

    九、多位数读法

    读书方法很容易,首先四位一分级。

    要从最高位读起,几千几百几十几。

    级的单位读亿万,末尾有零都不读

    (级末尾0不读,整个数末尾0不读)

    中间夹零读一个,汉字表达没参和。

    注读零的:

    1、万级个级首位有零

    2、整个万级是零

    3、上级末尾下级首位都有0

    4、每级中间有0

    十、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计算题,以点对准好对齐。

    算法如同算整数,算毕把点往下移。

    十一、小数乘法

    小数乘小数,法则同整数。

    定积小数位,因数共同凑。

    十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的小数点一划,(去掉小数点)

    被除数的小数点搬家,向右搬家搬几位,

    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它。

    十三、质数歌

    一位质数2、3、5和7,

    两位1、3、7、9前加1,

    4后3,7前有9,7后1,

    3、4、6后加7、1,

    2、5、7、8后添9、3,

    二十五个质数要记全。

    十四、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易学懂,分子分母分别乘。算式意义要搞清,上下能约更轻松。分数除法方法妙,原来除号变乘号。除数子母打颠倒,进行计算离不了。

    十五、约分

    约分、约分,相乘约净,省时省力。从上往下,从左到右,弄清数据,一数不漏。遇到小数,去点为整,位数不够,用“零”来补。

    小学数学知识点顺口溜的实际运用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四册中“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两种应用题,是大小两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个差。已知差与两数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这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所以“比……多“与“比……少“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的逆推题,题目结构相同。已知条件得”多几“与”少几“应用题,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已。学生解这类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多’ 就用加法算,见“少”就用减法算,凭个别字眼判定算法。

    教学思路是:

    1、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2、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使应用题的“事”转化为“理”,又由 “理”转化为“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然后找出规律。

    例:P17例5 光明小学种树,种了300棵柳树,种的杨树比柳树多70棵,种杨树多少棵?

    一、 提问:有哪几种树? (柳树,杨树)

    谁与谁比?(杨树与柳树比)

    谁多?(杨树多) 谁少?(柳树少)

    二、计算的关系式:柳树棵数+杨树比柳树多的棵数=杨树的棵数

    三、算式表示:300+70=370(棵)

    四、如果把第一个条件改为问题,问题改为条件,应该怎样算。

    五、然后得出关键句:已知条件说比多(要求数在比前)比前用加,(要求数在比后)比后减。

    猜你喜欢:

    1.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教案

    2.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尺》教案

    3. 六年级上册数学常见的量教案

    4. 六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

    5. 六年级上册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教案

    6. 六年级上册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那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该怎么设计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帆肢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说看过。谁知道比赛的结果是谁赢了?一起说乌龟。为什么是乌龟赢了?生说:因为兔子睡了一觉。兔子知道自己错了。今天又要跟乌龟再比赛赛跑:

    请看《龟兔赛跑续集》

    观看龟兔赛跑图片,导入课题。

    小兔为什么又会输?生笑着说这是因为小兔跑错方向了。怎样才能走到终点呢?由哪几个要素决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于: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上?终点和起点相距多远?

    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位置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位?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还有呢?生: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我们已经学习了8个方位。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年我国的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侵扰。瞧,这是某年的一个强台衡蚂风位置图,请测算一下。

    (一)教学例1

    1. 现在台风中心的位置。(课件出示)

    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2.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否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3.如果这样预告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样预告会更加的准确?

    4.还要预告什么?(距离)

    (距离600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5.小结:预告台风时既要说方向又要说距离。 强调:东偏南30°还可以怎样表示?也可以说成南偏东60°,但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6.口答: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7.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 市200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km 。请你在例1的图标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2.怎样表示距离呢?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200km?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用1cm表示100km比较合适。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态拦世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5.口答: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km/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6.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做一做,打开课本第21页的做一做:

    (1)有关信息:

    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体育馆在校门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2)师:要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一个地方的位置,你认为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3)师生共同梳理: A.先确定好平面图的中心。 B.确定方向和距离。

    (4)自主操作,独立绘制平面图。

    (5)指名展示交流,完善绘图过程。

    学生展示绘制的图,并演示过程,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看来画图的过程有点复杂,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画图的过程和方法清楚了吗?刚才你们是不是这样画的?

    三、知识反馈,巩固应用

    看来同学们对本届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现在你们有勇气来挑战自我吗?

    课件出示: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

    (1)犯罪分子1在警察局的( )方向,距离是( )米。

    (2)犯罪分子2在警察局的( )向,距离是

    ( )米。

    (3)犯罪分子3在警察局的( )方向,距离是

    ( )米。

    2、做一做,课件出示,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位置与方向, 生活常遇到,

    要想定位置, 两点要记牢:

    方向是首要, 距离少不了。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学校建筑平面图吗?自己开始试一试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出示复习题。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2.下列句子中那些可以看做单位1

    猎豹的速度是狮子的七分之三。

    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

    红花比黄花多二分之一。

    十月比九月节约四分之三。

    3.计算: 3/10 +3/ 10 + 3/10 =

    3/10 + 3/10+ 3/10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利用 3/10 + 3/10 + 3/10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3/10)

    (2)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 3/10 ×3)

    (3) 3/10 +3/10+ 3/10=9,那么 3/10 + 3/10 + 3/10= 3/10 ×3,

    所以3/ 10 ×3=____________=9。 同学们想想看,3/10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

    (1)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2/11 ”,就是把袋鼠跳 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 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是 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相当于”?再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画一条线段,表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

    跳一下的2/11 ”,就要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条线段看作单位 “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求“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就是求3个2/11 是多少?

    (列式:2/11×3 = 6/11 )

    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独立完成。指生板演。出示课件演示。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 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3/8×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6.练一练,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三、巩固练习

    比赛:

    第一回合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 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第二回合

    2、“做一做”第3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 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作业 : 练习二第1、2、4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大家都来当裁判喽!”

    演示两人骑自行车的动画,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其它形状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d来表示。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的“做一做”第1、3、4题

    2、练习十四的第2、3题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P58的“做一做”第2题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

    PPT 卡片

    教学过程

    1 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 新知探究

    2.1 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 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 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 小结

    1.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7 板书

    例2解答步骤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身边的测量出圆的周长

    (2)能够掌握多种测量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3)能够说出圆周率小数点7位

    (4)能够了解祖冲之

    (5)能够灵活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7)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8)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

    Ppt课件、、篮球、硬币、瓶盖

    教学过程

    一、讨论探索活动导入

    1、展示实物篮球、瓶盖、硬币

    揭示主题:圆的周长

    2、提问:正方形、长方形的边长是4条边相加就是周长,那圆的周长也和它们一样吗?

    3、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测量出篮球的周长(分小组讨论探索)

    4、提问:圆是没有边长的,它只是一条曲线,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将圆的周长测量出来吗?你们能想几种方法出来?

    5、分享测量的方法

    方法:化曲线为直线、滚动、软皮尺测、绳绕圆一周

    二、了解圆周率

    1、提问:观察一下篮球和硬币的直径和周长,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

    2、提问:有谁知道圆周率是多少吗?

    圆周率3.1415926535

    3、大家猜一猜圆周率有多少小小数点?

    (展示祖冲之图片以及圆周率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比外国早1000年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

    圆周率是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这个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3、播放:歌曲名3.1415

    三、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1、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可以推导出一个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书上,告诉我是什么?

    公式:C=πd或C=2πr

    2、提问: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条件:直径或者半径、π=3.14

    3、例题讲解

    书上第64页例题

    4、做练习题

    (展示ppt)

    课后小结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课后习题

    同样的小组成员,测量一个学校圆形的周长,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六上全册数学全册教案

    《分数除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 力。 教学重缓困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用方程解下列各题。

    3、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课件出示。

    二、新授

    1、教学例1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2/3 ,而儿童

    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4/5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

    他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 7/15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 水分28千克, 水分占体重的4/ 5 。 体重 ?千克 水分28千克 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备晌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 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

    先在小组内独立解答。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 5 =体内水分的重量,

    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 5 =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课件出示线段图)

    爸爸:

    小明:

    根据数量关系式: 爸爸的体重×7/15 =小明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7/ 15 =爸爸的体重

    ①解方程: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 15 χ=35

    χ=35÷7/15

    χ=75

    ②算术解: 35÷7/15 =75(千克)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3、用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弄清题里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找出题中数量间

    的等量关系,再确定设哪个量为χ ,并列出方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校有科普读物320本,占全部图书的 2/5 ,科普读物相当于故事书的 4/3,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图书馆有多少本故事书?(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巩固应用

    1、小明看一本课外读物,仿哪锋周末看了35页,正好是这本书的 5/7 ,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多少页?

    (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

    2、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 3/10 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 3/8 。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3、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的 40/57 ,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再根据数量 关系式进行计算)

    4、小军家爸爸每月工资是1500元,妈妈每月工资是1000元,家里每月开支大约要占爸爸妈妈两人工资的 3/5 ,小军家每月开支大约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分数除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过生日都要吃生日蛋糕,喜欢吃吗?(生:喜欢)

    1.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8个小蛋糕 把8个小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

    怎么列式? 生:8÷4=2(个)

    2.师:把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 把1个大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

    怎么列式? 生:1÷4=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探索一个物体平均分,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每人分得多少个?请同学们利用这张白色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看看到底是多少个? 生动手折纸,思考

    生:把1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给4个人,也就是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1个蛋糕的1/4,就是1/4个蛋糕

    (2)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多少个? 怎么列式?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全班交流,明确: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而把“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 ( )来表示。所以1÷3 = ( )(个)

    2、探索多个物体平均分,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把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师:怎样分公平?每人分得多少个?下面,利用你手中的学具3张圆形纸片,小组合作,分一分,剪一剪。

    (1)充分交流、展示学生的想法与做法(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一张一张分,把每个蛋糕分别平均分成4份,共12份,每人分到3份,3个( 1/4 )张拼在一起得到 (3/4 )个。

    方法二:三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1份中有3个 ( 1/4 )个,拼在一起得到 ( 3/4 )个。

    (2)演示:(突出方法二中3个的1/4就是1个的3/4,深化3/4的意义)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得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的就是3/4个蛋糕。即:3 ÷ 4 = ( )(个)(板书)

    (3)在这里,3/4就有两层含义:既表示1个的蛋糕的3/4,又表示3个蛋糕的1/4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想考考你们:如果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呢?你能想象一下分的过程吗?好好想一想,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明确: 5个蛋糕的1/7就是1个蛋糕的5/7,即:5 ÷ 7 = 5/7 (个)(板书)(5)师:刚才我们是分的蛋糕,现在我们来分分绳子。把3根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根?怎么列式? 学生思考后回答 :3 ÷ 5 = 3/5(根)(课件演示)

    3、总结概括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1÷4= (个) 3÷4= (个)

    5÷7= (个) 3÷5= (个)

    师: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观察思考一下,并把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汇报:我发现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算式的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师补充: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

    师强调:相当于

    (3)师: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4)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二者的关系可以用字母表示成:a÷b= a/b

    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b是否可以是任何数? 为什么? 补充板书(b≠0) 师板书: a÷b= a/b ( b≠0)提问:为什么b≠0?(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b不能为0。)

    师:分数与除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学生说不出可以引导)

    小组议一议再全班交流,明确:分数是一种数,也可以表示两数相除;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练习巩固应用

    1、你能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商吗?3÷8 = 5÷9= 7÷13= 4÷7= 40÷56= 12÷61=

    2、把1千克葡萄干平均装在2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把1千克葡萄干平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把2千克葡萄干平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示范课教案数学

    【 #六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或毕: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物扰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练习五3—8。

    2.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

    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指名学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馆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2)问题2:让板演的学生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如:飞禽馆(1,1)在第1列第1行交*点上……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练习一第3、4题。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5)汇报:图形不变,右移时,列变了,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改变了,上移时,行变了,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改变了。

    (6)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a、针对同学的汇报,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b、教师引导学困生提罩团旦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六、教后记:

    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的曲线图形,在学习《圆的认识》以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很难将圆的认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对圆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在上课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折、量、画的手段,在动手做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理解同圆中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纸片

    2、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学生自带一两个轮廓为圆的小物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观察课本第57页的主题图,提问: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主题图看谁在这幅图上找到的圆多?学生汇报。(车轮、花坛、水池……)

    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谁还能举一些外形是圆的物体?学生汇报(钟面……)。老师也找了一些圆,我们一起来分享。

    3、引出课题,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密切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的认识”。

    4、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二)探索新知,动手发现

    1、“我能画”环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不限定用圆规)(学生用圆柱、三角板中的小圆、直尺中小圆、茶杯盖)

    (1)先自己在纸上画圆,再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画圆的方法。

    (2)小组交流:比较你组内的画法,你觉得哪种更好?

    2、自学课本第58页,找出有关的关健词,并把重点的或要注意的地方做上记号。

    3、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4、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小结: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4)出示“圆上、圆内、圆外”让学生理解。

    (三)认识圆的特征

    1、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议一议,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用尺子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

    (四)教学用圆规画圆

    1、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定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2、请同学们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两个圆会不相同呢?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半径小,则圆小;半径大,则圆大。)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造成圆心的位置不一样,因此圆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练习: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中深化认识圆

    2、判断是非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些。()

    (六)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书本P60第1-4题。

    4.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5.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画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让学生喜欢上美丽的圆,激发探索圆的特征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做一做课间操怎样?起立

    第一节:甩甩你的手臂(从前往后再换个方向)

    第二节:转转你的脑袋

    第三节:原地转身

    二、导入新课

    1、师:上课前的运动操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做圆周运动)

    2、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手臂转得不太像圆,什么办法转得更像圆呢?(手直、肩不动)

    3、师:我们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圆,大家看:欣赏圆的图片。

    4、揭题:圆的认识

    5、师:我们看在这餐桌中看到了有几个圆?

    这中间有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相信吗?

    三、动手操作

    (一)师:下面我们就做一做这个餐桌

    [媒体]做一做:同桌合作,每人在白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剪下组合成一张圆桌模型。

    (二)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我们第一步是画圆,你是怎么画的?

    1、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

    2、师:老师也在黑板画一个圆(边画边说)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老师的圆画得怎样?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针尖不动、两脚距离固定)

    4、你们画的两个圆的大小为什么不一样?(两脚的距离不同)

    [第二步]我们是把画好的圆剪下来,问:剪时与我们以前的剪正方形、三角形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师:圆呢?(弯的)弯的在数学上我们叫做曲线,所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与以前所学习的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步]剪下的圆怎么组合起来呢?这2个针孔从哪里来?

    师:针孔的'这一点,我们叫做这个圆的圆心也可以用字母“o”表示。

    师:还有什么办法找到圆心呢?(折)你们先拆下来试一试。(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折的?

    可能:①生:对折再对折,交点就是圆心师:还可以怎么折

    ②对折、展开、再对折、再展开

    师:我们再看这里有几条折痕?而且它们都经过(圆心)像这样的折痕叫这个圆的直径字母d表示(画在黑板上)。

    师:圆里还有什么?(半径)你折的圆里有吗?指一指(画在黑板上)这就是半径。

    师:什么是直径、半径,自学课本p80读一读

    师:说一说什么是直径?解释圆上、圆外、圆内。

    我们一起指指,什么是半径?

    [媒体]连结圆心和圆上一点,是半径吗?半径也有几条?为什么?[板书]

    你们也画一条直径和半径。

    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①一条直径=两条直径。

    师:还可以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用字母可以怎么表示呢?

    ②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师:你们认为呢?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量一量)你量一量。

    你量的是什么?量的结果呢?你的结论呢?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很会动脑筋,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不知可以?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还可以呢?(相等的圆)你认为还有哪些结论也需要这个前提?

    [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四、应用

    师:所以我们今后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想得仔细、周详,对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填空

    1、[媒体]填一填

    2、[媒体]再请你辩一辩:下面各句话对吗?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五、画圆

    师:回答得不错,现在老师要提一个新的要求,能接受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师:想想半径为2厘米该怎么画呢?可以商量一下再画。(生画)

    师:你是怎么画的?(两脚间的距离为2厘米,再定住,再画)

    简单地说你是怎么确定半径为2厘米的?

    如果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呢?

    画一个直径为8厘米的圆呢?

    你发现了什么联系?(半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

    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位置呢?

    画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

    (等一会儿)

    师:为什么不画?(圆规太小)想有什么办法呢?(钉子、绳子)绳子多长?(50厘米)为什么?我们下课试一试好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从圆桌到圆的各种知识还有什么知识值得我们问一问有吗?

    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谁的家里用的是西餐桌?有什么感觉?相对来说,圆桌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