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质数和合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 2020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面积是多少(综合活动课)
教学内容:第九册教科书 P10-11页。 教学目标: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团型衫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经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过程,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资源与准备:
平面图、方格纸、彩色笔、剪刀、学生每人采树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面积的意义,以及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含有整格、半格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预习作业设计: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自己看书P10页,用铅笔在书上分一分、移一移并数一数。
3、准备两片树叶,带彩色笔和剪刀。
第一部分、学案设计:
一、自学质疑(5分钟)
1、你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但日常生活中,好多物体的面或一些平面图形并不是我们学过的图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面积呢?预设:A、数格子,B、分一分,移一移,算一算
2、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教案设计:
二、交流展示(5分钟)
1、出示书p10“分一分、数一数”的两幅图。
学生小组间交流“分一分、数一数”这部分的完成情况。
2、教师设问:指名小组代表在全班中展示汇报想法:
预设方法:数格子法。分割计算法。
3、师生小结:把稍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比较方便,形状变了,但是面积不变。
三、互动探究(10分钟)
1、出示: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2、你是租滑怎样分的?怎样数的?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比较方法的优劣。(引导: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
小结:我们可以把稍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计算面积。
3、这个图形的面积能不能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那怎么办呢?
引导: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注意多种方法)
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四、精讲点拨(5分钟)
教师课件在全班展示:不满整格的有大有小,都按半格算,最后得到的近似的结果,比较合理。
追问:a为什么分别涂不同颜色?b、不满整格,按半格算,合理吗?
第三部分、巩固案设计:
五、矫正反馈(7分钟)
1.出示“估一估、算一算”的要求,小组共同探究。
小组长取出采集的树叶,让组员分别估计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记在书上,再把树叶描在第126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它们的面积。
2、组织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对错题及时讲评,有错误的学生订正。
4、组长记录成绩。
最后的拓展题自愿写,如果写对加10分
六、迁移应用(8分钟)
1、认识下面这张树叶是什么树的树叶吗?(银杏)请你用刚才的方法来算一算这片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准备了树叶,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小小组活动。
听清楚要求:
⑴每个小小组的四张树叶都摆在桌上,注意排好顺序;
⑵请大家估计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记录在各自的自备本上;
⑶每人负责把自己的一张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塌腔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它们的面积。写在树叶图的下面。
⑷两人交换检查计算得是否正确。
⑸比一比谁刚才估计的最接近计算结果,请他作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小小组四张树叶的面积
评析:从 “分分移移”到“数数算算”再到“估估算算”,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交流完善方法,最后集体交流总结优化方法。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有充分的独立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也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想出得一道题的许多解题方法,解决问题的许多策略,收获了成功的快乐,相信这对于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应该是有作用的!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2.熟记2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例1.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
1的约数: 2的约数: 3的约数: 4的约数:
5的约数: 6的约数: 7的约数: 8的约数:
9的约数: 10的约数: 11的约数; 12的约数: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归纳.
1.按这些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分组讨论后汇报.
3.引导学生说明:
有一个约数的.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教师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一个约数,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又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按约数个数的多少给自然数分类.
1.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偶数,那么,按照约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三类:质数、合数和1)
2.教师提问搏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找约数的个数)
(六)教学例2.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熟练运用找约数的方法,这种做题法是做对题的关键.
2.反馈练习: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 21 43 67
(七)介绍100以内的质数表.
1.除了用找约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基闹源,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2.用质数表检查例2
检查方法;表中有17、29、37,说明是质数;
22、35、87表中没有,又不是1,说明是合数.
3.教师提示:要熟记20以内的质数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课堂练习
1.下面是2到50的数,下话画掉2的倍数,再依次画掉3、5、7的倍数(但2、3、5、
7、本身不画掉),剩下的数都是什么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教师提示:古希腊的数学家就是用这种方式找质数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种方法找100以内的质数.
2.检查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在指定的圈里,再用质数表检查.
3.填空题.
①质数有个约数,合数至少有个约数.
②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③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判断.
①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④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在整数1~20中:
①奇数有: 偶数有:
②质数有: 合数有:
五、板书设计
有一个约数的
有两个约数的
有两个以上的数的
1的约数1
2的约数1、2
3的约数1、3
5的约数1、5
7的约数l、7
11的约数1、11
4的约数1、2、4
6的约数1、2、3、6
8的约数1、2、4、8
9的约数1、3、9
10的约数l、2、5、10
12的约数1、2、3、4、6、12
l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弯桥的数叫做合数.
【 #教案#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宽虚孙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篇二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慎链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誉宏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50=5050+10=50+10解:X+10=50
x+a=50+a50+a-a=50+a-aX-10=50-10
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篇三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敬陆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亮凯顷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孙首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4、6、8…… 3、6、9…… 5、10、15……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能告诉我你的好朋友是谁吗?
学生回答。
师:哦,老师知道了。XXX是XXX的好朋友。如果他这样介绍:XXX是好朋友。能行吗?
生:不行,这样就不知道谁是谁的好朋友了。
师:朋友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就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朋友,这样别人才能明白。在数学中,也有描述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概念,比如说:倍数和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有关这个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根据12个小正方形摆成的不同长方形的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
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
1、根据下面的算式,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2 × 5=60 45 ÷ 3=15
11 × 4=44 9 × 8= 72
2、8是倍数,4是因数。…………… ( )
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师出示:0×30×10
0÷3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2、
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2、3、5、9、18、20
师: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有好几个数都是18的因数,你也发现了吗?谁能把这6个数中18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2、3、9、18都是18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只有这4个吗?
师:看来要找出18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能不能把18的所有因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全部找出来。
投影仪出示学生的不同作业。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师:出示18的因数有:1、18、2、9、3、6;
你知道这个同学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吗?看着这个答案你能猜出一点吗?
生:他是有规律,一对一对找的,哪两个整数相乘得18,就写上。
师:他是用乘法找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生:可以用除法找。用18除以1得18,18和1就是18的因数。再用18除以2……
师:用乘法和除法找都可以,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更容易呢?
生:乘法。
板书: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18的因数也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集合圈图)
组织交流:
通过刚才的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重复也不遗漏?
突出要点:有序(从小往大写),一对对找
(哪两个整数相乘得这个数),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来。
用我们找到的方法,试一个。
课件出示:
填空:
24=1×24=2×( )=( ) ×( )=( ) ×( )
24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
再试一个:16的因数有( )
师:一个数的因数,我们都是一对一对地找的,为什么16的因数只有5个呢?
生:因为4×4=16,只写一个4就可以了。
师:观察18、1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因数的个数,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三个方面观察。
生:18的因数有6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8.
16的因数有5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6.
师:谁能把同学们的发现,用数学语言概括起来。
边交流边板书:
因数: 个数 最小 最大
有限 1 它本身
2、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但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而且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那么一个数的倍数,怎样找呢?找一个小一点的,2的倍数,请你们在纸上写。
师:停,写完了吗?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那怎么办?
生:不能全写下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没写完的。
师:你写得这样快,有小窍门吗?
生:用这个数有顺序地乘1、2、3、4、……
先写2,再逐个加2。
板书:2的倍数:2、4、6、8、10……
师:2的倍数也可以这样表示。(出示用集合圈表示的2的倍数)
找出3的倍数:3、6、9、12、15 ……
观察2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倍数 : 个数 最小 最大
无限的 它本身 无
师:找出30以内5的倍数:
生:5、10、15、20、25、30
师:这一次你找到了哪几个?为什么不加省略号呢?
课件出示:30以内5的倍数的集合圈图。
引导学生抽象地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分别是什么,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结论,向学生渗透从
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请生任意写一个60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听老师说要求,所写的数符合要求的请举手,同桌互相检查。
①( )是4的倍数
( )是60的因数
( )是5的倍数
( )是36的因数
②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
③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
生:( )是1的倍数。
师:全班都举手了,谁能总结刚才的说法。
生:任何不包括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课后自已或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含有因数和倍数知识的转盘。
教后反思:
40分钟的时间一闪而过,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提升,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让我感觉无尽的惊喜。
课堂导入,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关系”这种印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明白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然后通过试一试、练习、特别是(8是倍数,4是因数。…………… ( ))的辨析,让学生明白: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通过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让学生通过多个实例找到规律。
小学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几何直观,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数,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及个数特征,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设计:
一、 认识因数和倍数
1、 分类感知。
出示例1.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算式?如果让你把这些算式分分类,你准备怎样分?
生1:分成两类。第一类:8÷3=2∙∙∙∙∙∙∙∙∙2 19÷7=2∙∙∙∙∙∙∙∙∙5 他们商是有余数的;第二类:12÷2=6 30÷6=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商是整数和有限小数。
生2:分成两类:第一类12÷2=6 30÷6=5 20÷10=2 21÷21=1 63÷9=7商是整数;第二类:8÷3=2∙∙∙∙∙∙∙∙∙2 19÷7=2∙∙∙∙∙∙∙∙∙5 9÷5=1.8 26÷8=3.25 商是小数或有余数。
……….
师: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方法也不同,今天我们就在第二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师: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尝试说一说。
师:在12÷2=6中,能简单地说12是倍数,2是因数吗?
生:不能这样说,要说请12是谁的倍数,2是谁的因数,因为在这个算式中12是倍数,如果在24÷2=12中,12就变成因数了,所以,到底是因数还是倍数是相对不同的数来说的,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 练习
下面四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是指非0的自然数。
二、 找因数
1、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因数,18的因数有哪些呢?你能把他们都找出来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找一找。
生独立试做,师巡视指导。
2、 师:谁来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先想18除以几能得到整数,18除以1得整数,1是18的因数,18除以9得整数,9也是18的因数。
生2:我觉得应该一对一的找,18除以1等于18,所以1和18都是18的因数;18除以2等于9,所以2和9都是18的因数,18除以3等于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师:他找全了吗?他找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他找的有顺序,就会不遗漏、不重复。
师:说得真好,我们再找因数的时候,要有序,要找全。
3、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师:观察几个数的因数,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生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找倍数
1、师: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时候,我们要想除法算式,而且要有序,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试着找出2的倍数。
生在练习本上找。
2、师:谁来你找的是哪些数,是怎样想的?
生1:我想几除以2得整数,2÷2=1,4÷2=2,6÷2=3……….,2、4、6……这些数就是2的倍数。
师:他是从除法的角度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想的是乘法:2×1=2,2×2=4,2×3=6,2×4=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
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了2的倍数,找全了吗?
生: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是找不全的。
师:最小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生:最小的倍数就是这个数本身。
3、找出3和5的倍数各5个。
四、巩固提高
1、把中间符合条件的数填入相应的椭圆框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5 16 18 20
24 30 36 60
36的因数 60的因数
师:怎样才能找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
2、(1)写出下列各数的因数。(各写5个)
10 17 28 32 48
(2)写出下列各数的倍数。
4 7 10 6 9
设计意图:巩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请在()里划√。错误的请划“×”。
(1)1是1,2,3...........的因数。 ( )
(2)8的倍数只有16,24,32,40,48。 ( )
(3)36÷9=4,所以36是9的倍数。 ( )
(4)5.7是3的倍数。 ( )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的因数和倍数跟以前学习的因数和倍数一样吗?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除法算式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并学会了怎样找一个素的因数和倍数,需要大家明确的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因数和倍数不同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表示几倍的倍数,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我们就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一个数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教学当然不能紧靠经验,好好的准备教案会让课堂更加完美!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凯清理的“2020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一、基础知识
(1)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卜猜正、负数与0的关系。
(2)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
(3)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4)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
(5)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6)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
(7)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8)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
(9)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型孙型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二、基本技能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有: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多边形的面积。
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4.小数加法和减法。
5.小数乘法和除法。
6.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7.解决问题的策略。
8.用字母表示数。
9.整理与复习。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发散思维的训练;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解决问题都存在困难。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做题马虎、书写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上学期的平时表现和知识质量检测的情况看,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直线分布基本均匀,有三、四个同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教学成绩。
教学措施
新课改要求我们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综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做起: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吃透教材,认真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二)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
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五)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探究、交流、指导、反馈、总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2020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m×m0.1×0.1a×63×nχ×8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S=a×aC=a×4
可以写成:a·b=b·a或ab=baS=a2C=4a
2020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
教学内容: 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1.48×23=()0.148×23=()()×()=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