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00篇免费 七年级语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20篇及答案 七年级上课外阅读训练题 七年级语文阅读题课外
1. 初一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20和25课,题目要经典,最好有个
20 山市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渐少。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问:
1、句子翻译:
(1)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2)唯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答:
(1)忽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2)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问:
2、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现象?用一个成语来回答。现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意思?
答:
2、海市蜃楼,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问:
1、《咏雪》一问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
1、融洽、欢快、轻松
问:
2、读了《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你认为做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有哪两点?
答:
2、为人为事要讲信用,讲礼貌。
2.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则档:“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孙橘乱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伍兆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五、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向之笑者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六、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遂去,无他言 (2)与老人期 (3)喜曰:“当如是” (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 初一课内文言文
通假字
项为之强( )通( )义为( )
不亦说乎( )通( )义为( )
是知也 ( ) 通( )义为( )
《童趣》选自( )作者( ),( )代( )家。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家,( )家。
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古义: 今义:
一、通假字(本有其字而不用,而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借用的字叫“通假字”。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本有“只”而不用,而是用同音“止”来代替,这种文字现象叫“通假”,本来应该而没有写出来的“只”字叫“本字”)
1、项为之强 通 ;音为 ;意为
2、不亦说乎 通 ;音为 ;意为
3、诲女知之乎 通 ;音为 ;意为
4、路转溪头忽见 通 ;音为 ;意为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 ;音为 ;意为
二、古今异义(又称“词义转换”,指的是某个词在某个意义上古今不同)
1、盖一癞虾蟆 古义 ;今义
2、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3、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今义
4、卒之为众人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充当别的成分,跟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同)
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天雨墙坏(名词活用为动词)
4、鞭数十(名词活用为动词)
5、父异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6、邑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7、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
8、父利其然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
我就是初一的 告诉你哦 《驱蚊》 《画蛇添足》《自护其短》《郁离子·步数》《西湖二》《以羊易牛》《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都会考的.多看多读.自己就会翻译了!
驱蚊
一道士自夸法术高强,撇得好驱蚊符。或请得以贴室中,
至夜蚊虫愈多。往咎道士,道士曰:"吾试往观之。"见所贴符
曰:"原来用得不如法耳。"问:"如何用法?"曰:"每夜赶好
蚊虫,须贴在帐子里面。"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帮你到这吧
5. 求15篇初一上册语文阅读题(带答案)
塞外的春天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荚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 *** ,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阅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1.本文2-5段描绘了塞外春天的四幅图画,分别是: 百鸟报春图 黄河开冻图 百花闹春图 百兽嬉春图,这四幅图是按照 时间 的顺序来描写的。
2.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轻浮”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活动描写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趣。
3.第⑥段中“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结合全文“我”为什么怕听嘎嘎的雁声。
因为“我”听到大雁嘎嘎的叫声,就会由大雁的“有去有还”,想到“我”却远离家乡,有去无还。
4.仔细晶读文章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结合全文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叶落归根的思想感情。
6. 初一上册课外文言文
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文化常识】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曹绍夔捉“怪”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文言知识】说“彼”。
“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
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
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
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
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识】说“卿”。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上文“。
导语:试题,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试题。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伫立(zhù )称职(chèn)窸窣(sū) 陛下(bì )
B.匿笑(nì )迸溅(bèng)伶仃(lín) 炫耀(xuàn)
C.援助(yuán)猝然(cù )尴尬(gǎ ) 嬉戏(xī)
D.吆喝(yāo )诀别(jüé) 扒窃(pá ) 头衔(xián)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A.峭璧 闲情逸志 惊慌失错踉踉跄跄
B.绵延 心旷神怡 获益匪浅骇人听闻
C.颤动 更胜一愁正氏 豪不犹豫随声附和
D.愕然 恍然大悟 各得奇所鸦雀无声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
A.被誉为“最美司机”的吴斌,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乘客,任劳任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顶着肋骨被撞断与肝脏破裂的剧痛,停稳汽车,保障了乘客的安全。
B.她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将里面的紫色信笺拿出来,认真地读着每一个字。
C.他俩表演的双簧真是太有趣了,连一向严肃的林老师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这个决定让我们莫名其妙,本来喧嚣的教室,立即变得鸦雀无声。
4.下列举凳散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炼了意志,增长了知识。
B. 他看见大病初愈的朋友脸上露出了笑容。
C. 绍兴黄酒是全国最大的黄酒产地。
D. 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选自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它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B. 《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西游记》,是明代家吴承恩的作品,该书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C. 马致远,宋代作家,代表作有《天净沙秋思》等。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有《骆驼祥子》,戏剧《茶馆》等。
6. 给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粗山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B.④②③①C.③②④①D.①④③②
7.诗文默写。(12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 。《浣溪沙》
(3)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观书有感》
(4)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清风流水应与着。
二、综合性学习 (10分)
8.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乌龟与老鹰
乌龟请求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1)这个故事出自《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2)这本书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你还知道其中什么有趣的小故事吗?请举出一例。(1分)
9. 作家______1923年发表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2分)
10.近年来,“候鸟儿童”现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材料。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给“候鸟儿童”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很多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特征。夏末秋初,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徙到过冬地,春天由过冬地向北再返回到繁殖地。这些随季节变化而南北迁徙的鸟类被称为“候鸟”。近年来,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从事卖菜、卖早点、卖服装等工作,生活水平较低。他们把辛苦钱攒下来,每逢寒暑假,让远在家乡读书的孩子来与自己团聚,享受短暂的亲情。这些孩子不得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自己的家乡与父母的打工地之间。
(1)“候鸟儿童”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儿童。(2分)
(2)为了表达对“候鸟儿童”的关爱,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益的行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15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解释加点字词。(4分)
(1)虽有嘉肴(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教学相长也(4)教然后知困
12.句子翻译(6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处朗读节奏(2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对比阅读《春》与《济南的冬天》,完成15——18题。(15分)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老舍《济南的冬天》
15.请给甲、乙两个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字数不多于5个字)(2分)
【甲】 【乙】
16.甲、乙两个文段都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请分别具体列出它们的写景顺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它们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结合原文,谈谈“妙”在哪些地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阅读《父亲的清明节》完成19—22题。(15分)
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他买了鞭炮、香烛与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然后,叫我过去磕头。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与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父亲口气稍有缓与:“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父亲追,我跑。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 “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
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我买了鞭炮、香烛与纸钱,牵着他的手。现在他不会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了。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风吹火猛,一忽儿,半边天都是红的了。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救之,才未酿成大祸。
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乡亲们走了。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B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又过了些年。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在妈妈的看护与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床上,就像一片薄薄的叶子。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更多的是静默。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19.文章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试分析文中A、B两处人物“怒喝‘头点地!”的原因。 (4分)
A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文章描写笔法细腻而有生活气息,请分析下列两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2分)
(1)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材料链接
(1)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0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与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一句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2)根据平凉“孝行少年”张晓改编的电影《我与妈妈》。
(3)《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为“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作为90后、00后且处于青春叛逆的同学们,多以张扬个性为名在家中对父母色厉、行傲、我行我素……请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你对行孝的理解。(不少于50字)(4分)
四、作文(40分)
以《我从来没有这样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提示:在生活的海洋中,有些事使你感到快乐、激动;有些事使你感到苦恼、懊悔;有些事使你感到反感、惊讶……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出来。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七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1.A2.B3.C 4.D5.C 6.B
7.(1).随风直到夜郎西 (2).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为有源头活水来(4).烟笼寒水月笼沙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9.(1)《伊索寓言》(1分)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1分)
(2)如:“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等故事(1分)
10. 冰心(谢婉莹)(1分) 泰戈尔(1分)
11.即时因此增长不通、理解不了
12.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分)
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2分)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强不息。(2分)
1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4.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5.甲:春花图 乙:雪后的山
16.都用了空间顺序。(1分)
甲文:树上——花下——遍地(1分)
乙文:山上——山尖——山坡——山腰(1分)
17.(1)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侧面写出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表现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2分)
(2)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尖连接着蓝天的秀美景象,表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2分)
18.(6分) ①妙在雪之小,例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②妙在雪之色,例如: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③妙在雪之态,例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每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
19.(1)清明带儿子去上坟,教育儿子对祖先要恭敬。
(2)一次追打已渐长大的儿子未果。
(3)年老后一次随儿子清明上坟,因老年痴呆病纵火惹祸。(答对一点得一分,共3分)
20.A:父亲发现儿子为祖先上坟行礼时态度漫不经心。(2分)
B:患老年痴呆的父亲闯祸,不慎燃烧了山上茶林,我与乡亲一起救火,并赔钱打招呼。(2分)
21.(1)将瘦小年迈的父亲喻为“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写出了“我”对从身体到精神已经衰老的父亲的怜惜。(2分)
(2)把“我”对父亲去世的无穷悲伤之情喻为有形的坟上草,形象地抒写了“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2分)
22.略(4分)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渐少。数(shǔ)至八层让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从文中找出下面两个词的同义词。
青冥 依稀
2.写出表明时间的词语
3.翻译下列句子
(1)相顾惊疑 (2)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3)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4.简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这次奂山“山市”是由谁发现的?为什么“相顾惊疑”?
(2)简要写出奂山“山市”陆续出现的景象。或滑喊
(3)为什么说“山市”幽冥“鬼市“?末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011-11-27 15:46 最佳答案 1.霄汉 黯然飘渺
2.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3.(1)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2)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与天河。(3)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
4.(1)孙公子禹年和他的朋友(2)孤塔耸起 宫殿出现 城市出现 危楼出现(3)应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衫野不能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这一自然现象。照应开头,说明淄川这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小题1:“故乡的味道”中,
“味道”的含义文章缓谈第②段的叙述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是什么?文章中提到了故乡的哪几种“味道”?(5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3分)
我睁开惺忪的双眼,窗宴哪物外的晨雾已悄悄捎来经雨水滋润过的翠叶、野花和青草充满活力的清新味道。
小题3:读全文,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深情。(3分)
小题4:题为“故乡的味道”,而回忆内容则以写“奶奶”为主,作者是如何将“奶奶”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6分)
小题1:“味道”的含义是指质朴、自然、温馨、浓郁的乡土田园气息。(2分)
三种“味道”:①清新、怡人、充满浓郁的乡土田园气息的大自然的味道;②弥漫着醇浓饭香的家的味道;③如糖果一般甜蜜的童年的味道。
小题2:①自然地引起下文对故乡的美好回忆;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悄悄捎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活泼,赋予了晨雾以生命力;
“充满活力”写出了作者的愉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清晨的喜爱之情。(3分)
小题3: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身在异乡,始终忘不了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养育了“我”,忘不了故乡的爱和温暖。(3分)
小题晌液4:①“奶奶”是故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物,而故乡的质朴、温暖则是通过“奶奶”这一形象表现出来的;②借“我”对“奶奶”的回忆,表现对故乡的依恋;③故土难离,就像“我”对“奶奶”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以割舍。(各2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普照寰宇( ) 潺潺( ) 嫌恶( ) 祈祷( )( ) 爵士( ) 阴霾( )
酝酿( )( ) 皎洁( ) 枯涸( ) 绮丽( ) 颠簸( ) 发髻( )
恬静( ) 峰峦( ) 卷帙( ) 屏息( ) 滑稽( ) 良莠不齐(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5分)
惊皇( ) 栾生( ) 迁徒( ) 心不在眼( ) 苍萃( )
辍泣( ) 折散( ) 个得其所( ) 急据奔流( ) 嘻戏( )
3、古诗词积累,将下面诗文上下据补充完整。(6分)
① ,还来就菊花。
②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
③正入万山圈子里, 。
④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⑤几处早莺争暖树, 。
4、下面四项中不是比喻的是( )(1分)
A、他长得像爸爸。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C、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 D、那一轮满月就像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
5、名著考察。(3分)
《狐狸和狗》的故事出自《 》 ,请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请按要求回到问题(6分)
人生在世,需要许多感恩:感恩父母,把世界给了我们;感恩老师,把知识给了我们;感恩自然,把鸟语花香给了我们……在品享这些的同时,我们需要表达,更需要回报。
①设想一下,你打算在寒假如何回报养育你的父母。
②请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③仿照示例,写一条从自然景物中得到的哲理。
竹子——及凌云处也要虚心。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巧世敏完成7—10题。(6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2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6分)
阮裕禄在剡(地名),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借者无不皆给( ) ②意欲借而不敢言( ) ③阮后闻之( ) ④遂焚之( )
11、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12、你同意阮光禄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2分)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风筝》中的语段,完成13—17题。孝枝(14分)
①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②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③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返碧
④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⑤“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⑥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⑦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⑧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3、语段①中加点的“不幸”应怎样理解?(2分)
14、语段①中“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应具体指前文的哪些事?蕴含着什么深意?(3分)
15、作者产生忏悔之意的原因是:(2分)
16、语段②中“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为什么?(2分)
17、你觉得小弟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几句话吗?(2分)
18、语段⑤中“无可把握的悲哀”应怎样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2题。(14分)
老海棠树
(1)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2)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3)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4)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5)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6)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7) ……
(8)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8、 从第④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2分)
19、 ②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20、 品读第⑥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3分)
21、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____(3分)
22、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