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书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是2016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出版的教科书,由教育部组织编写,齐世荣总主编,包括3个单元、21课、1个活动课和中国古代大事年表,供初一下学期使用。那么,七年级下册历史书新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学习七年级历史课本知识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感谢欣赏。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一)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皇宫 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明清都把北京作为都城。
京城的构造 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宫城的前方左右分别有太庙和社稷坛,太庙祭祀祖先,社稷坛祭祀国土和五谷。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是当时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凡是重大典礼均在此举行。
故宫的地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雄伟的长城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比较 目的 秦修长城是抵御匈奴的进攻,明修长城是抵御蒙古族的进攻。
东西起止点 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大同,后来被称为塞上明珠。
长城又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作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医学、药物学、矿物学、生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人要想学习会七年级历史知识,就应该先学会谦逊。我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5课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4、科举制的创立p17 (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 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知识在人群的分布与构成,决定了这人群的进化级别与方向,人的生命只是人类知识构成,知识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质量,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1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整理了关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提纲1-11课,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提纲1到3课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提纲4到6课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三、玄奘西游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提纲7到11课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
书体
书法家
代表作
颜体
颜真卿
《多宝塔碑》
柳体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画圣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5、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学好初一历史需要多对书本的知识点进行记忆,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书新版的全部内容,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一)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皇宫 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明清都把北京作为都城。京城的构造 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