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初一上册语文63页古诗四首 初一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上语文书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原文
古诗赏析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难点,所以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为以后打好基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赏析一
竹里馆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颂森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著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著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赏析二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岩逗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溼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粗樱卖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著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赏析三
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赏析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赏析四
木兰诗 /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1.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2.七年级古诗四首
3.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古代诗歌四首是我们初一的重点学习课文,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古代诗歌四首》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古代诗歌四首》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 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 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 ,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 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 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 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谈毕旦诵千古的名作。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 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 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 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六朝古 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 “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 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 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 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 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 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 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 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 愿望。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当作于公元1279年 (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 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 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 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古代诗歌四首含扰》赏析
1.观沧海
·中心: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观”二字,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诗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写山岛高高挺立的形象。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威严和辽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几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实写了海水和山岛,这里写了动态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山岛”“草木”,动静结合的景物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气势,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赏析)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数举汉的壮阔景象,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描写)日月的运行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的,星光银河的灿烂,都好像出自这无垠的海洋。抒发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心:本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写了诗人在获知朋友获罪贬官
后自己内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伤感情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先写景后叙事,写景时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凄厉的子规,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有飘零之感,又有离别之恨。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飘零流落之感。“闻道”表示惊讶;“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表达了自己满怀愁绪的心情有飘零之感,又有离别之恨。
·“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种意象,点明暮春时令,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表现了诗人满怀愁绪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后两句抒情,寄情于景用拟人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次北固山下
中心:诗人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深深地思乡之情,但还是处处充满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互文见义,对偶点题。“客路”指旅途,“青山”指北固山。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写出潮水涨满的景象。因为“潮平”才能有水面宽阔。“正”字说明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所以才有“悬”,即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这两句写出春风和顺、船行平稳的特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道理,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乡感情。“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描写)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在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生”与“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蕴含哲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设问修辞。诗人自问自答,用“鸿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这两句紧承前三联,呼应首联,使全篇笼罩一层淡淡的思想愁绪。(描写)一群北飞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4.天净沙·秋思
中心:这首曲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之人的愁思,“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漂流异乡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
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情景交融。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语言凝练感情深刻。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之感,“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 “人家”相映更显环境幽静,前两句给人造成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最后一句描绘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点明思乡的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为“断肠人”作铺垫。“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描写)太阳向西坠落,愁思沉重到极点的游子正漂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题目:美丽的青海湖
学习了《青迟数没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文章。我被青海湖美丽毕肢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久久不能自拔。去年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跟父母去了一趟我梦寐以求的青海湖。
我们先乘飞机到青海省,然后坐汽车去青海湖。在路上,我们的车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山谷,就像在山里走迷宫一样。当汽车又翻过一座山时,我们眼前一亮,啊!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像一块金黄色的地毯,风一吹就随码纳风摆动,又像金黄的波浪。我们的车在油菜花地之间的公路飞驰,渐渐地,油菜花边缘出现了一条浅蓝色绸带——青海湖。车越行越近,绸带越来越宽,青海湖的风姿完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站在湖边举目四望,青海湖像嵌在山谷里的一块名贵的蓝宝石。天空显得那么蓝,那么清,那么高。青海湖的水也是那么蓝,那么清。一望无际的天和湖融成了一片,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我向远处望去,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和无边无际的绿草地,像一只大手捧着这蓝宝石。
湖水是宁静的,宛如一面明镜一样,镶嵌在山谷中,清澈透明,能映出蓝的天,百的云,红的花,绿的树,真是奇妙的“水中景”。
题目:美丽的青海湖
学习了《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文章。我被青海湖美丽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久久不能自拔。去年暑假,脊答缺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跟父母去了一趟我梦寐以求的青海湖。
我们先乘飞机到青海省,然后坐汽车去青海湖。在路上,我们的车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山谷,就像在山里走迷宫一样。当汽车又翻过一座山时,我们眼前一亮,啊!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像一块金黄色的地毯,风一吹就随风摆动,又像金黄的波浪。我们的车在油菜花地之间的公路飞驰,渐渐地,油菜花边缘出现了一条浅蓝色绸带——青海湖。车越行越近,绸带越来越宽,青海湖的风姿完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站在湖边举目四望,青海湖像嵌在山谷里的一块名贵的蓝宝石。天空显得那么蓝,那么清,那么高。青海湖的水也是那么蓝,那么清。一望无际的天和湖融成了一片,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我向远处望去,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和无边无际的绿草地,像一只大手捧着这蓝宝石。
湖水是宁静的,宛如一面明镜一样,镶嵌在山谷中,清澈透明,能映出蓝的天,百的云,红的花,绿的树,真是奇妙的“水中景”。
湖水是动感的。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上,立刻泛起了雨鳞般的波纹举芦。层层细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追逐,在玩耍,但是当盈盈的湖水荡漾到我的脚边时,却又缓缓地退了回去,像慈母轻轻地拍打着将睡未睡的婴儿
啊!美丽的青海湖,你的美不是我这笨拙的笔能描绘出来的
我为祖国有如此美丽的青海湖感樱辩到骄傲和自豪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悄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隐虚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次北固山下 赏析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启携消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
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钱塘湖春行【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