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初中 > 九年级 > 初三

初三数学上册课本内容,初三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 初三
  • 2023-05-12
目录
  •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课本
  • 九年级上册数学 电子书
  • 初三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 初三语文下册课本内容

  •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课本

    初三上册数学课本的目录大家了解过吗?在暑假提前先浏览下学期要学内容,对新学期要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目录。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目录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21.1二次根式

    21.2二次根式乘除

    阅读与思考海伦──丛亏数秦九韶公式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1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一元二次方程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数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观察与猜想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2

    第二十三章旋转

    23.1图形的旋转

    23.2中心对称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3

    第二十四章圆

    24.1圆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

    阅读与思考圆周率π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

    实验与研究设计跑道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4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25.1概率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

    阅读与思考概率与中奖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阅读与思考布丰投针实验

    25.4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5

    初三数学的学习 方法

    一、上课听懂了,下课会做了,考试出错了

    这样的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多出现在理科学科上。特别是数理化学科。为什么平时能听懂也会做,但是一上考场就耸了呢?这是因为:

    1、上课听懂了——从已知的结果推导出整个思路,比凭空产生思路容易。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的多。“听懂了”容易,因为老师讲的是普通话,甚至是学生生源地的方言,听众易懂,再加上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因此学生和老师首先都要确信一点——没有听不懂的学生。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空桥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关于这一点,全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教学实验和探讨,如:“把课堂交给学生”、“向45分钟要效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以及由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主编的红极一时的“自学辅导教材”主导的教学改革,等等,这些全部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河的对岸,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对岸能不能到达,我们都不知道,但是,至少,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所在的岸边,这种被动吸收、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不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

    2、下课会做了——充其量反映出听众的模仿能力合格。

    课下会做了,其实是受众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所决定的,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也会从中体会到某种成就呢。说的再通俗点:马戏团里的动物们都能在听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动作”、“识别”、“演算”等。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模仿不是人类的专利,更不能因此妄自足满而不求甚解。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祸源,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做几个题、作对几渗首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忘记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模仿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灵活运用,是在练习一大堆考试题的时候能后检索出已知的经验并解答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配套练习册,都有训练目的或者训练的知识点,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训练的内容更加清晰,另一方面,造就了学生机械式思考问题的可能。)

    3、考场出错了——考试不会只是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容易钻牛角尖。

    其实很多人发现,题目其实都见过,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这也是大家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原因。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导致不会做。

    4、考场出错了——平时比较“淡定”,思考多方面,尝试多角度,思路比较开阔。而上了考场后,缺乏应变能力。

    平时做题时参考讯息比较多,或者时间较多,没有压力,故而做题时头脑较为冷静,不自觉的会从题目出发,而考试时候,还仅用知识点去套用,没有真正领会知识的精髓、缺乏灵活性,生搬硬套、步入死局。

    九年级上册数学 电子书

    九年级数学分塌拦备为代数、几何两个部分。

    代数内容有二次函数,统计初步二章;几何内容有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比、圆与正多边形三章。初三数学的学习,是以前两年数学学习团毁为基础的,是对已学知识的加深、拓宽、综合与延续,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相信很多同学已经体会到这样一件事,就是初一的数学比小学难,初二的数学比初一的数学更难,初三的数学已经有同学上课听不懂,盯着黑板发呆的人不少。

    初三数学是以前两年的学习内容为基衡枯础的,可以用来复习、巩固相关的内容,同时新知识的学习常常由旧知识引入或要用到前面所学过的内容,甚至是已有知识的综合、提高与延续。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以便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其实,要学好初中数学,初一的时候一定要打好基础,初二的时候成绩要稳得住,初三复习阶段需要多总结错题,这样中考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初三数学,我给大家分享一份初三数学上册的全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份资料能够补上孩子的不足,好好利用这份资料就会在开学考试的时候考出好成绩。正好现在有时间,好好学习吧!

    初三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课前预习好。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都是最好的学习 方法 ,没有之一,书山有路勤为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数学课本知识点

    数学—函数

    1、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李神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2、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哪衫亏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数学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数学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2)/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数学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初三新学期数学知识点

    一元一次方程: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

    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塌卜

    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

    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

    1.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推论的逆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线段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二、相似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三、相似三角形: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说明:①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底之比,等底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高之比;②要注意两个图形元素的对应。

    3.判定定理:

    (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初三数学复习知识点

    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初步认识。

    (1)有理数: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6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简单。

    【考察内容】复数以及混合运算(期中、期末必考计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和倒数(选择、填空)。

    (2)整式的加减: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4分,题型以选择和填空题为主,难易度属于易。

    【考察内容】

    ①整式的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主要是同类项的概念和化简求值

    ②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

    ③利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

    (3)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一学习重点内容,主要学习内容有(归纳、总结、延伸)应用题思维、步骤、文字题,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中考分值约为1-3分,题型主要以选择和填空题为主,极少出现简答题,难易度为易。

    【考察内容】

    ①方程及方程解的概念

    ②根据题意列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一元一次方程。题型:追击、相遇、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打折销售、利润公式。

    (4)几何:角和线段,为下册学三角形打基础

    相交线和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和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相交线和平行线:相交线和平行线是历年中考中常见的考点。通常以填空,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为3-4分,难易度为易。

    【考察内容】

    ①平行线的性质(公理)

    ②平行线的判别方法

    ③构造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4分,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难易度属于易。

    【考察内容】

    ①考察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特征

    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球函数的值

    ③考察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考分值约为3-6分,题型主要以选择,解答为主,难易度为中。

    【考察内容】

    ①方程组的解法,解方程组

    ②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经济问题。

    (4)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8分,选择,填空,解答题为主。

    【考察内容:】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组)解集的数轴表示,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等,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

    ②列不等式(组)解决经济问题,调配问题等,主要以解答题为主。

    ③留意不等式(组)和函数图像的结合问题。

    (5)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分值一般在6-10分,题型近几年主要以解答题出现,偶尔以选择填空出现。难易度为中。

    初三数学上册课本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九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数学知识点上册总结归纳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初三数学上册一二章知识点

    ★初三数学上学期学习总结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初三语文下册课本内容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

    三角形的外心定义:

    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外接圆的圆心。

    外心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2、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

    3、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与斜边的中点重合。

    在△ABC中

    4、OA=OB=OC=R

    5、∠BOC=2∠BAC,∠AOB=2∠ACB,∠COA=2∠CBA

    6、S△ABC=abc/4R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2

    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森乱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说明: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7、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3

    矩形知识点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正方形知识点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此做档线平分一胡如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圆知识点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3.14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平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对数公式

    对数公式是数学中的'一种常见公式,如果a^x=N(a>0,且a≠1),则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做x=log(a)(N),其中a要写于log右下。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N叫做真数。通常我们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

    数学学习技巧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即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过分依赖教师, 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究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4.博观约取,由博返约

    课本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以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6.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化、深刻化。

    7.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与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4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方法:

    1邻边相等的矩形;

    2邻边垂直的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性质:

    1边:四边相等,对边平行;

    2角: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邻角互补;

    3对角线互相平分、垂直、相等,且每长对角线平分一组内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学习方法,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标准差与方差

    极差是什么: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值—最小值。

    计算器——求标准差与方差的一般步骤:

    1、打开计算器,按“ON”键,按“MODE”“2”进入统计SD状态。

    2、在开始数据输入之前,请务必按“SHIFT”“CLR”“1”“=”键清除统计存储器。

    3、输入数据:按数字键输入数值,然后按“M+”键,就能完成一个数据的输入。如果想对此输入同样的数据时,还可在步骤3后按“SHIET”“;”,后输入该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按“M+”键。

    4、当所有的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按“SHIFT”“2”,选择的是“标准差”,就可以得到所求数据的标准差;

    5、标准差的平方就是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5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6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判定定理: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为余角(两角相加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

    判定6:若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其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判定7:一个三角形30°角所对的边等于这个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与判定3不同,此定理用于已知斜边的三角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7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C.0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8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9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0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 [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 )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 ,0)和 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1

    知识点一: 二次根式的概念

    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在二次根式中,被开放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分式等代数式,但必须注意: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a0是a为二次根式的前提条件,如5,(x2+1),

    (x-1) (x1)等是二次根式,而(-2),(-x2-7)等都不是二次根式。

    知识点二:取值范围

    1. 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由二次根式的意义可知,当a0时a有意义,是二次根式,所以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只要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即可。

    2. 二次根式无意义的条件:因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当a﹤0时,a没有意义。

    知识点三:二次根式a(a0)的非负性

    a(a0)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a0)是一个非负数,即0(a0)。

    注:因为二次根式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而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所以非负数(a0)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0(a0),这个性质也就是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绝对值、偶次方类似。这个性质在解答题目时应用较多,如若a+b=0,则a=0,b=0;若a+|b|=0,则a=0,b=0;若a+b2=0,则a=0,b=0。

    知识点四:二次根式(a) 的性质

    (a)2=a(a0)

    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非负数。

    注:二次根式的性质公式(a)2=a(a0)是逆用平方根的定义得出的结论。上面的公式也可以反过来应用:若a0,则

    a=(a)2,如:2=(2)2,1/2=(1/2)2.

    知识点五:二次根式的性质

    a2=|a|

    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注:

    1、化简a2时,一定要弄明白被开方数的底数a是正数还是负数,若是正数或0,则等于a本身,即a2=|a|=a (a若a是负数,则等于a的相反数-a,即a2=|a|=-a (a﹤0);

    2、a2中的a的取值范围可以是任意实数,即不论a取何值,a2一定有意义;

    3、化简a2时,先将它化成|a|,再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来进行化简。

    知识点六:(a)2与a2的异同点

    1、不同点:(a)2与a2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a)2表示一个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a2表示一个实数a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在(a)2中,而a2中a可以是正实数,0,负实数。但(a)2与a2都是非负数,即(a)20,a20。因而它的运算的结果是有差别的,(a)2=a(a0) ,而a2=|a|。

    2、相同点:当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即a0时,(a)2=a﹤0时,(a)2无意义,而a2=|a|=-a.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2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

    2、 关于二次函数的几个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所以也叫抛物线y=ax2+bx+c;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且以对称轴为界,一半图象上坡,另一半图象下坡;其中c叫二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即二次函数图象必过(0,c)点。

    3、 y=ax2 (a0)的特性:当y=ax2+bx+c (a0)中的b=0且c=0时二次函数为y=ax2 (a这个二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二次函数,有下列特性:(1)图象关于y轴对称;(2)顶点(0,0);

    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三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y=ax2+bx+c,并把这三点的坐标代入,解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c的值, 从而求出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5、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y=a(x—h)2+k (a 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 k),对称轴方程 x=h 和函数的最值 y最值= k。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3

    首先,我们知道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cosa*sinb

    我们把两式相加就得到sin(a+b)+sin(a-b)=2sina*cosb

    所以,sina*cosb=(sin(a+b)+sin(a-b))/2

    同理,若把两式相减,就得到cosa*sinb=(sin(a+b)-sin(a-b))/2

    同样的,我们还知道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所以,把两式相加,我们就可以得到cos(a+b)+cos(a-b)=2cosa*cosb

    所以我们就得到,cosa*cosb=(cos(a+b)+cos(a-b))/2

    同理,两式相减我们就得到sina*sinb=-(cos(a+b)-cos(a-b))/2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积化和差的四个公式:

    sina*cosb=(sin(a+b)+sin(a-b))/2

    cosa*sinb=(sin(a+b)-sin(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sinb=-(cos(a+b)-cos(a-b))/2

    好,有了积化和差的四个公式以后,我们只需一个变形,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

    我们把上述四个公式中的a+b设为x,a-b设为y,那么a=(x+y)/2,b=(x-y)/2

    把a,b分别用x,y表示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

    sinx+siny=2sin((x+y)/2)*cos((x-y)/2)

    sinx-siny=2cos((x+y)/2)*sin((x-y)/2)

    cosx+cosy=2cos((x+y)/2)*cos((x-y)/2)

    cosx-cosy=-2sin((x+y)/2)*sin((x-y)/2)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4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是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个重点,下面就对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进行划分:

    第一类:与四边形的对边有关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类:与四边形的对角有关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三类:与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5

    1.一元二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 )叫做二次项,( )叫做一次项,( )叫做常数项;( )叫做二次项的系数,( )叫做一次项的系数.

    2.易错知识辨析:

    (1)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应把它进行整理,化成一般形式后再进行判断,注意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 .

    (2)用公式法和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化成一般形式.

    (3)用配方法时二次项系数要化1.

    (4)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时要记得取正、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