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小学 > 四年级

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四年级下册语文四字词语大全

  • 四年级
  • 2023-04-26
目录
  • 四年级语文上册PPT
  • 小学四年级课件免费
  • 语文四年级PPT
  •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免费
  • 四年级上册PPT课件

  • 四年级语文上册PPT

    【 #课件#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培悄孝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件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教材。根据配稿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运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篇二】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篇三】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件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段。

    3、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小学四年级课件免费

    小学四年级睁缺拍数学上课件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读出下面的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亿以内的数,还有亿以上的数(课件出示),这么大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做准备,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 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例图

    2.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七十亿、一百亿四千万二千万、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小结

    (1)师:再读这些数,边读边想,你是扮唯怎么读出每一级上的数的。(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按照个级的读法读,末尾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2)读出下面的数。

    (3)师:这三个数中每个数都有很多的0,哪些0读了哪些0没读?

    (4)师:综合大家所说,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4.练习:做一做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你会读,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办?(分级)

    师: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数,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数的过程中,自觉地将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亿以上数的读法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师:试着写出这些数。(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000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课件2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悉羡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语文四年级PPT

    【 #课件#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 无 的后续更新吧!

    【篇一】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西门豹治邺》

    教材分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对所有新奇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探究性强,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个性体现,对于本课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的情节,学生们一定会感兴趣。

    教学建议:

    为了指导学生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叙述故事的表达顺序,可设计“初读——熟读——精读”的环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足智多谋,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主人公言行的句子去默读体会、朗读感悟。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交流来逐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言行巧妙之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文时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另外,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为让学生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可以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的实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闹没戚容。

    难点

    理解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西门豹的为人、搜集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会质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读中感悟,读中质疑。

    教学过程:

    一、课文题目导入

    1.(出示题目)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治邺》。

    2.老师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的人。

    3.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液陵,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借助字典及自学生字的方法,认清字形,注意汉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注自然段序号,解决问题:西门豹是干什么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自学成果。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读准字音。

    注意:①“扑腾”在句中读轻声。②读准“麻烦察闹、收成、跪下”的轻声。

    (2)认清字形。

    三、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

    2.文章着重讲西门豹做了哪几件事呢?(第一件:与老大爷谈话,调查邺田地荒芜原因。第二件:西门豹惩办巫婆和官绅头子。第三件:西门豹带领百姓兴修水利。)

    3.你能把西门豹做的每一件事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吗?(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4.自由读课文,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你能将文章划分层次吗?(起因:第1~9自然段,调查摸底。经过:第10~15自然段,破除迷信。结果:第16自然段,兴修水利。)

    5.分组朗读,你认为文章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内容?谈谈理由。(文章的起因与经过是重点内容。由于调查清楚,摸清了情况,才有了西门豹巧妙破除迷信的办法。)

    四、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

    西门豹如何摸清底细,采用什么办法破除迷信将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重点。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之处。

    2.了解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以小标题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今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了解西门豹这个人物。

    2.通过初读课文,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呢?

    西门豹是(一位好官;一位不迷信的人;一位善于观察、了解民情的人;一位敢于同迷信斗争的人……)。

    3.现在我们要自主探究,看看细读课文后,你们对他又会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感悟人物品质

    1.探究调查摸底。

    (1)自由朗读第1~9自然段,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分组学习,深入思考。

    (3)汇报学习成果。(西门豹是一个善于调查研究的人。他向老大爷进行了精心的调查,从而摸清了底细,胸有成竹地想出了好办法。)

    (4)追问:西门豹是怎样向老大爷进行调查的?他的调查结果又如何?(小组讨论)

    小组一:西门豹经过调查,弄清了四个问题:①邺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河伯娶媳妇闹的。)②谁要给河伯娶媳妇?(巫婆和官绅。)③新娘从哪儿来的?(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到哪家选。没钱的人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拉走。因而有女孩的人家纷纷逃走,人口越来越少。)④漳河发过大水没有?(漳河从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小组二:西门豹的调查弄清楚了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①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百姓钱财,使得有女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

    ②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5)点拨:面对着自己掌握的情况,西门豹并没有马上揭穿事情的真相,也没有立即采取措施,他是如何说的,如何想的,如何做的呢?(他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表面上赞同给河伯娶媳妇,实际上他已识破巫婆和官绅骗取钱财的诡计。)

    (6)小组朗读西门豹的话,感悟人物品质。你能用成语来评价西门豹吗?(将计就计,明察秋毫,明察暗访)

    质疑:西门豹是被派到邺的官员,他明明知道巫婆和官绅的,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而要参加“婚礼”呢?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西门豹用什么办法惩办巫婆和官绅的以及这样做的妙处。

    2.探究破除迷信。

    (1)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第10~15自然段,想想西门豹是怎样一步步揭穿,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

    ②找到描写他是怎么说的句子,你能体会出什么呢?

    ③你认为他的办法妙在哪里?是否还有更妙的办法?

    (2)学生间讨论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一:“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是为了找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他这样说是故意装着认真的样子,用这些话作为惩治巫婆的借口。)

    小组二:“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真的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麻烦”表面上是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要把他也投进漳河里去。)

    质疑:官绅们见巫婆和官绅头子没有回来,西门豹又说让他们去催催。他们磕头求饶,西门豹没有立刻放过他们,而是说“再等一会儿”。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要惩办他们吗?(“再等一会儿”,对官绅们的震慑可想而知了,制服了他们,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

    小组三:西门豹利用假戏真做的办法惩办了巫婆和官绅头子及官绅们。这个做法很巧妙,巧妙之一,安排周密;巧妙之二,不动声色;巧妙之三,假戏真做;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

    3.西门豹一开始调查摸清底细,并没有把巫婆、官绅们抓起来杀掉,而采用这种将计就计、假戏真做的办法。你们知道他的用意吗?再默读这一部分,在读中感悟。(彻底破除迷信,关键还是在于让老百姓们从这件事中真正明白迷信的危害。巧妙地惩办,深刻地教育,这才是西门豹真正的目的所在。)

    4.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老百姓们有什么变化。(老百姓在西门豹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年年都有好收成,再也不迷信了。)

    5.在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中,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机智过人,胸有成竹,不露声色……)

    三、总结全文,整体理解

    1.在西门豹一步步实施惩办巫婆和官绅们的过程中,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办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2.你此时最想对西门豹说什么?(你的办法真妙。真的很佩服你。我也要向你学习做事要有策略。……)

    四、发散思维,角色体验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很巧妙,但并不是的办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进行角色表演。

    (1)以课文为主要内容,注意要有层次。

    (2)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如给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如官绅等)加上语言。

    (3)注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特点,有恰当的表情。

    3.小组表演。

    4.小组汇报演出。

    5.小组间评议:表演组,人物创新奖……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尤其是惩办巫婆的部分,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西门豹说的三个重点句,让学生先找到这些句子,读懂意思,再进行语言的转换练习,然后各自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并借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

    【篇二】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西门豹治邺》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互相认识了,现在来认识一个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叫西门豹。(出示图片)他姓什么?对,他姓西门,名豹。[边说边板书:西门豹]

    师:西门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生:(诸葛、上官、司马、欧阳……)

    师:西门豹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直到今天他的故事还广为传诵。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故事?想不想了解这个人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近距离接触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6课,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来看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1)两字词语。排火车领读,全班跟读。

    (2)两个字的会读了,再来看这两个四字词语会读吗?

    (出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把理解读出来吗?

    那这两个词会读吗?(出示:提心吊胆面如土色)

    你想到了什么?谁能将理解带进去读?

    一起读这四个词。

    2.你能用“提心吊胆、面如土色”分别说一句话吗?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师:词读得很好,再来看课文读得怎样?请三位同学接读课文。

    1—9自然段。10—15自然段。16自然段。

    读的同学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猜一猜为什么这样读?

    师: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

    四、学习重点部分。

    (一)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0—15自然段,你能感受到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这个办法如何?

    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描写西门豹语言的句子,请同学们画出来。(出示句子)

    (二)具体分析。

    1.师:我们就先来看这一处,自读。(出示11自然段中的“不行……”)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引导:

    找这个借口的目的是什么?(1.救下姑娘2.惩治巫婆)

    结:真是安排周密啊!(板书:善于调查研究)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还读出了西门豹的言外之意呢。

    那这个借口应该怎样读?

    师:我也想读读。

    你听出什么来了?(重读“麻烦”)

    师:为什么这样说?

    (是真客气?他想干什么?)

    师总结:一个麻烦,读出了西门豹腾腾杀机暗藏其中;一个麻烦,读出了他让巫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个麻烦,读出了西门豹表面客气,实则智慧,这就叫不动声色!(板书:有智慧,讲战略)

    师:自己再体会着读读西门豹的话。

    2.师: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出示12自然段中的语言)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句话。(出示两个句子)

    师:有什么不同?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

    ——不是询问,是命令的口气。

    师:谁想再读?(读得好的,留下当西门豹)

    3.最后该轮到惩治谁了?(官绅)

    (出示13、14自然段)自己读读,体会,看你有什么问题向西门大人请教吗?

    重点:为何对待巫婆、官绅头子和对待官绅态度不一样呢?

    师小结:严惩主谋,从犯从轻,区别对待,讲究策略。(板书:破除迷信,尊重科学)

    西门大人,你的目的达到了吗?(读出官绅害怕的句子。)

    师小结:西门豹就是这样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了官绅。(板书:为民办实事)

    4.渲染气氛,分角色朗读。

    师:让我们合作,再现一下那天的精彩场面,好吗?(出示10—14自然段)

    (师读黑色字,生读红色字。)

    师:看到这儿,老百姓都明白了吧?明白什么了?

    (出示: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岸上的官绅、书生、老大爷、小孩……其中的一个,你会说些什么?)

    师:大家说法不同,实际都在赞扬西门豹办法的巧妙。你觉得这个办法可以叫什么?(出示填空:西门豹用()的办法,

    既()又()还()。

    5.填空

    师小结:西门豹用将计就计的巧妙办法,既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又教育了官绅,还帮老百姓明白了真相,彻底破除了迷信。这也为他后来带领老百姓开凿渠道打下了基础。表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五、布置作业

    类似这样的历史人物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阅读。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治邺有智慧,讲战略

    破除迷信,尊重科学

    为民办实事

    【篇三】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西门豹治邺》

    教学目标

    1.认识“豹、芜、娶”等12个生字,会写“豹、魏、派”等13个生字,理解“田地荒芜、担心吊胆、磕头求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破除迷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办法的巧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通读课文,掌握课文整体结构,理清段落大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分钟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互相认识一下好吗?自我介绍:我姓×,名叫××。你们也能用老师刚才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吗?点名叫几名学生自我介绍。很高兴认识大家,原来我们的姓名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姓都是一个字。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古代的人,他的姓有两个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26西门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可以让学生与老师接拉近距离,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中华百家姓文化的熏陶。】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可以让学生与老师接拉近距离,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中华百家姓文化的熏陶。】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豹、芜、娶、媳、巫、绅、旱、徒、磕、淌、凿、溉”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徒”读(tú)要读成(dǒu),“媳”读(xí)不要读成(xī),“凿”为平舌音,“绅”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豹、魏、派、娶、媳、妇、淹、硬、逼、浮、旱、徒、饶”

    字形难点:“豹”的偏旁是豸旁,“派”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旱”的上半部是“日”不要错写成“目”。“徒”的偏旁是双人旁。“媳、妇”人女字旁横不出头。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2.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1)小组学习(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2)汇报

    理解词义。

    面如土色: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担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

    磕头求饶:向别人磕头乞求饶恕自己。

    开凿:挖掘、开垦。

    旱灾: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生: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2.指名简单归纳内容。

    生:西门豹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两千多年前,西门豹治邺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刻划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3.段落结构:全文共十四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摸清了“河神娶媳妇”的底细。

    第二层(10-15自然段)讲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第三层(第16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庄稼获得了好收成。

    三层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层(1-8自然段)写西门豹调查了解邺这个地方的情况。

    第二层(9自然段)写西门豹决定对策。

    第三层(10-16自然段)写西门豹采取行动。这一层次再分两个层次,先详写除“神”害,后略写修水利,除旱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了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四、拓展说话练习

    师: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吗?

    造成邺田地荒芜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指名发表意见)

    五、总结提升

    西门豹他有没有立刻把巫婆、官绅抓起来处死或者跟他们同流合污呢?他会怎么做呢?你觉得他的做法妙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西门豹的资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师傅用劲全身的力气把tú、dì()推上岸,自己被却洪水yān、mò()了。

    2.河神qǔxífu()的日子到了。

    二、选字组词。

    观、官、逼、副

    ()看、做()、一()、()迫

    催摧旱早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人烟()()、()心()胆、各()各()

    田地()()、()如()色、磕()求()

    1.田地荒芜

    2.提心吊胆

    1.这里连年灾害,寸草不生,()。

    2.敌人被我军吓掉了魂,()地跑回去了。

    【答案】

    一、

    1.徒弟、淹没

    2.娶媳妇

    二、观、官、副、逼、摧、催、早、旱

    三、稀、少、提、吊、种、样、荒、芜、面、土、头、饶

    1.田地荒芜

    2.提心吊胆

    ()毁、()促、()上、()灾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免费

    四年级上册第26课课件三

    教材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穗旅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鉴赏力。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还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缺少深刻的感受,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启发。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模模糊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生字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部分,感悟叶老一丝不苟的文品和关爱下一代的人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稿,引入课题

    1、同学们有过作文获奖的经历吗?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如果这个“我”就是你,消息传来,你的心情如何?(兴高采烈、引以为豪)

    就是这样一篇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的作文,一篇让我引以为豪的作文,得到了一位老先生的修改。你们想看看这份修改稿吗?(教师出示修改稿的一部分。)

    文中的作者看到这份修改后的作文又产生了怎样的心里感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到他的少年时代,一起经历那个意义非凡的夏天——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肖复兴资料,介绍作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 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谁能把课后的生字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并组词?

    3、课文很长,有些句子有点绕口,大家读的很用心,现在把你们觉得难读的句子来读一读。

    4、理清脉络: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品读修改内容,感悟叶老人品

    1、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件事,请同学们默读1—5自然段。

    思考一:文中是怎样描写叶老先生对肖复兴的作文的修改?用横线表示。

    思考二:面对叶老先生密密麻麻的修改,肖复兴产生了怎样的心里感受?用波浪线表示。

    2 交流:文中是怎样描写叶老先生对肖复兴的作文的修改?

    “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谈谈你的感受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让我们体会到叶老先生修改的多么仔细啊,修改的地方真多呀!)

    作者看过是怎样的神态?(愣住)带着作者此时的心情朗读这句话。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篇修改稿,你看到了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了吗?你的心灵震憾了吗?齐读这句话。

    3、第四段是如何具体描写叶老先生的修改的?

    A、题孝辩目《一张画像》和《一幅画像》,体现用字的准确性。体会猜慎凳叶老的严谨。

    B、“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为“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体会叶老用字的准确、规范、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由此可见,自己作文还要花大力气,要一丝不苟。

    C、“书皮”改成“包书纸”。体会叶老先生的用词准确。

    这些修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吗?让我们齐读这三处修改。

    像这样的改动还有吗?是呀,岂止这两处。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4、像这样的修改叶老先生仅仅对肖复兴一个人吗?从哪里看出来?(20个人的作文都是这样改的啊)

    5 面对这样的修改,肖复兴产生了什么样的心里感受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读读这句话,谈初步感受。

    (2)感悟:“春风拂面”,多么舒服,多么温暖啊!我们来读出这种感觉。

    6、你知道叶老是谁吗?是叶圣陶先生。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我们熟悉的《稻草人》就是他写的。而当时的我呢?(仅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

    一位在国内外文坛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却如此认真地、一丝不苟地为我这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你觉得叶老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想到这,我们和作者一样被这位老人感动,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读第四段最后一句。

    四、品读评语,畅谈收获

    叶老先生还为肖复兴的作文写上了简短的评语。谁来读第5自然段?大家想一想:这则评语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发?(要写具体事实,要写自己深爱感动的事,而且要写得亲切自然。)希望我们的作文也越来越有进步。

    读着简短的评语,肖复兴树立了写作的信心,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能想象此刻他的心理活动吗?

    当时,15岁的中学生肖复兴在看到叶老先生修改的文章后自己是这样说的:

    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fēi)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

    请大家推荐一个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读上面这段话。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这段话。

    同学们,我们随着肖复兴的文字,与他一起经历了叶老帮他修改作文的整个过程,读懂了肖复兴的成功与叶老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一位老人,令我们——敬佩、感动。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表达对叶老的感情,再来读一读第四段最后一句话。

    五、畅谈收获,升华感受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的心始终被这位名叫叶圣陶的老先生深深感动着,你能把你在这堂课上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吗?可以谈: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明白了如何修改作文?明白了如何写好作文?你可以选择其中一方面来交流。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颇丰。下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去尽情地享受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再次齐读课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品读邀请做客一事,感悟叶老平易真诚的人品,感受叶老人格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了解了肖复兴是一个中学生却得到了叶老先生的亲自指导,使他受益匪浅,并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而使肖复兴更感到意外的是叶老先生居然邀请他做客,在这个过程中肖复兴又有什么感受,我们会受到哪些启发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6-9小节,感受深刻的地方,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交流分享

    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老师怀着一份深深的期待,想和你们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

    预设1:

    1、第6自然段第二句话——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请他做客。他们以前根本就不认识,也没有交往,现在突然要见面,肖复兴简直不敢相信。)

    好一个“简直不敢相信”!你走进了肖复兴的内心啊!所以他在文中用了一个词来表达这种难以置信——居然。同学们,透过“居然”这个词语的表面,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这就是用心读书!

    假如你是肖复兴,听说叶圣陶这样的大作家要见你,你是什么心情?

    2、怀着这种兴奋、这种激动、这种紧张……,肖复兴来到了叶老的四合院,看到了,齐读——(出示)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兴奋的肖复兴、紧张的肖复兴、激动的肖复兴。看来,景物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啊!

    3、哪些语句还让你深有感触,我们来继续交流。

    预设2:

    第8自然段“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你体会到了什么?(叶老没有大作家的架子)

    这正是叶老的质朴啊!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握手)

    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握手,你体会到什么?(叶老对人很亲切,很尊重肖复兴,不把他当小孩看待。)

    一位蜚声中外的大文学家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初中生握手,你体会到什么?(叶老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儿大文学家的架子,把肖复兴当朋友一样。)

    这一握,大作家不再遥不可及;这一握,小初中生不再惴惴不安。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握手,却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平和、一种亲切、一种质朴、一种尊重。带着我们的感受来齐读这句话。

    4、我们继续来交流。

    预设3:

    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启发学生抓住“融洽”这个词体会到肖复兴和叶老谈得很投机,他们很有共同语言。抓住“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体会到他们谈了很长时间,谈了很多内容,忘记了时间。

    他们会谈些什么呢?谈得这么融洽?谈得忘记了时间?(出示)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这份资料记叙了他们的谈话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看他们都谈了什么,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从叶老和肖复兴的谈话里,你体会到什么?如果你是肖复兴,听着叶老这谆谆的教导,面对叶老这殷殷的期待,你想说什么?

    是的,叶老与我的交谈是亲切的,这亲切之中蕴含着他一贯的认真和细致;叶老与我的交谈是质朴的,这质朴之中包含着对青少年无限的关心和期待。这种认真、这种平和、这种质朴、这种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配乐美读——

    (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你的朗读让我听出了此时的肖复兴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优美的朗读总是给人以美好的遐想。谁再来读?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听着他的朗读,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这就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增强感悟,这就是会读书,会学习。

    三、总结感悟

    1、齐读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叶老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叶老亲切、平和、质朴;他对待作品又那么一丝不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能联系上文来理解这句话?

    2、为什么说“好像”?“模模糊糊”?(因为肖复兴当时才15岁,还没有长大,对有些事情不是十分明白。所以用“好像”“模模糊糊”。)教师提醒学生要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来理解。

    3、作者为什么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因为15岁那年发生的事情,教会了我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这是作者15岁的经历,但作者直到44岁写这篇回忆录时,叶老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叶老的举止谈吐依然那么清晰,可见叶老对肖复兴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所以,对肖复兴来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4、为什么“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作者一想到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情,就会想到叶老的人品与作品。就会想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说,总是那么绿着的,所以这篇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5、多少年来,每当肖复兴回忆起这难忘的一幕,他总是这样感慨——齐读最后一段。

    四、品味背诵

    叶老为人平和质朴,叶老对创作细致认真,这些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感情,请选择你喜欢的部分试着背一背。

    五、作业超市

    1、阅读叶圣陶先生与肖复兴的文学作品。

    2、选一篇自己的习作,尝试运用叶老的修改方法修改作文。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当肖复兴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他再次想起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眼前又再次浮现——(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作业:

    1、背诵并默写片段。

    2、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3. 写话练习: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 的人。

    四年级上册PPT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件,内容如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则谈睁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孙岁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侍春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