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高中 > 高考

高考纪录片,央视纪录片《高三》

  • 高考
  • 2023-06-08
目录
  • 央视纪录片《高三》
  • 高三励志《请你加油》2022
  • 央视纪录片高考毛坦厂全6集
  • 高考纪录片主人公现状
  • 高考1977完整版

  • 央视纪录片《高三》

    链接: 1WiZv2go4zsgBq7xtJGgEkw

    提取码: 47fa

    《高考》

    导演: 史岩、贾丁、孙超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首尘差播: 2015-08-03(中国大派高皮陆)

    集数: 6

    单集片长: 50分钟念空

    高考,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六集纪录片

    《高考》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高三励志《请你加油》2022

    这部片子被认为迄今为止中简锋国最好的关于高考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胡简或派8.9。

    整部纪录片分为六集,每集五十分拦做晌钟,选取了中国社会不同的高考人群,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在高考面前不同群体的不同表现。

    例如,第一、二集《毛坦厂的日与夜》上下,针对的人群是最普通的高考应届生和高考复读生;第三集《久牵的孩子们》,将镜头对准那些远离家乡,跟随父母在备含外打工的打工子弟;第四集《走出大山》导演将镜头放在甘肃会宁,给我们展现的是贫困学子的高考;除此,第五集《留学大潮下》涉及到了当前中国的留学热潮,第六集《校长的选择》则向我们阐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学校长的教学理念。

    链接: 1Fkui_4_dkdde1fQh-Y8Hsg

    ?pwd=aebx 提取码: aebx

    可以看出,该片多元化,覆盖面广,仿咐笑中国目前最基础的高中教育都在这六集纪录片中有所体现。面对高考,参与其中的学生、家长、教育从业者,态度也不同。

    央视纪录片高考毛坦厂全6集

    高三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时间段,高三是苦涩的,但同时也是甜蜜的。经历了高三这一年,人生才会变得充盈;走过高三这一年,人生才会变得美满。纪录片《高三》为我们呈现了高三生活的情景,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高三生活的酸甜苦辣,从纪录片《高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氛围,也勾起了很多人对于高考的记忆。

    纪录片《高三》属于社会题材,选择高考这一社会大众所关注的话题作为题材,具有时代性,采用客观记录的方式为本片的叙述方式,给人一种真实感。本片的中心主题是高三的生活。以真实的镜头拍摄了高三生活的点滴,为我们表现出了一种高三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自从恢复了高考制度,人们对于高考的关注程度也逐年增加,俗话说:“自燃运古华山一条道”,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时候通向成功的唯一的途径,这无形中就给孩子们在心灵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他们增加了一层心理上的压力,以高三为主题,深刻的反映出了真实的高三生活,集中表现了高三的历程。

    纪录片《高三》采用的是单线结构,以时间大返的推移为主要线索,叙述了从高三入学军训,班会,课堂,甚至是家长会,班主任会议等事件。使中心更加明确,更加真实,甚至还添加了一部分的访谈,扩展了片子的表现力,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了一种节奏因素,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要。

    影片的内部节奏缓慢,镜头的剪辑也处理的很慢,同时镜头的运动幅度也不大,于此同时,本片在细节方面也处理的皮仿梁非常好,成功的为我们塑造了一群为了高考拼搏奋斗的学子和一位认真负责,尽职尽责的班主任王锦春老师的形象,用语言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不同学生在高考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及他们内心不同的感受,通过王锦春老师和同学们的谈话,以及王老师叫学生起床这一细节体现了老师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王老师关心每一位同学,尽量为他们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且还陪同学一起参加高考,并且在考前鼓励同学们勇往直前不要害怕,这些细节的刻画为我们清楚的展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纪录片《高三》爱音乐方面也是比较突出的,在中间用了一段女生清唱的歌曲,展现了高三生活对未来的向往,调整了片子的整体速度,也给观众一种形象性,影片还采用了一些长镜头,真实的为我们展现 了高三的生活,影片大多采用声画结合的方式来为我们展现中心内容,有一种客观的,真实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吸引观众的眼光。

    影片中王锦春老师引用了汪国真的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这句话仿佛也是送给每个人的,在人生中我们有成千上万个远方,也许在通往远方途中的我们选择了放弃,短暂的放弃并不等于永久的放弃,只要我们目标坚定,目光长远,给世界留下坚定的背影,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也许,你已经经历过了高考,也许你正在经历高考,也许你是高考中的成功者,也许你并不成功,这一切都会过去,高考并不代表着永远,也不会否定你的以后,但是无论现实怎样,都要勇往直前,迎接生活的挑战。

    高考纪录片主人公现状

    同学情,师生和册爱。

    通过聚会,可以共同回忆高中生活,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

    《高考》是由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视北京影视制作公司承制,史岩担任总导演,贾丁执导,于2015年8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培棚简首播的纪配裤录片。

    高考1977完整版

    完整地看完了六集,谈一谈对于片子的看法。它从教育这个主题切入,比较好的展现出了目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多层次化。

    不从其它角度说这个纪录片,从内容来说,选取的还是比较全面的。

    第一、二集毛坦厂,中国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缩影,比较广泛的基层+复读(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第三集讲在上海长大的民工二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万千故事的缩影。

    第四集回归更极端的基层,贫困地区的县一中,代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

    第五姿桥集讲出国留学潮,代表了中国蓬勃发展的大城市(一、二线、发达地区)中的中产阶级

    第六集是三个校长自己对于教育的主张,也看到了我们国家现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多样性。

    这样一来,泱泱大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就都涵盖到了。当然,这里说的是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尾随高考指挥棒,所以高中教育基本上在很大程度可以代表基础教育。

    我们既看到在基层,绝大多数同学与家庭为了一本、二本而奋斗;也看到了人大附中国际班的同学目标耶鲁大学,最终花落西北(Northwestern);我们看到贫困山区的刘洋洋的叔叔为了凑她上大学的学费、生活(一万多块钱)费东奔西走,也看到了赴美留学(本科)的同学四年花费150万,所谓的节省是不去旅游、不添置新衣服。既看到很多地方应试教育的主旋律,也看到北大附中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改革。

    这便是真实的中国,一个多层次,多次元、甚至可以说是多空间的一个国家。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其中却蕴含着太多个世界。按照我们的行政级别来说,国、省、地级市、县、乡镇、村,这六个级别,每一个级别基本上都至少可以形成一个次元。甚至可以做更加细致的分化,就拿一二线城市来说就还可以至少细分为四个小层次(超一线的京沪,一线的广深,准一线的杭州、天津、重庆、成都,其余的二线城市)。不同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我们的人民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子女的教育是一件大事,家庭在其汪册御上必然要花费相当大的经历。经济发达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在教育上可以进行的投资也就比较高,而越落后的地区,可支配收入越少,在教育上也就拿不出太多盈余去投资。

    这部片子中有几集我是在B站上看的。有些弹幕说出国留学的都是“壕”,那么可以判断出,发弹幕的网友应该不太了解出国留学这件事,交往圈子里面的人中也没有什么出国的人。实际上我们知道,出国的人群基本上以大城市中产阶级为主,这些人是中产阶级,也是“老百姓”啊,不是富人。这个阶级人口不少,保守推测基本上可以达到两三千万人(一二线城市的中上层)在中国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然而虽然总数不少,但与中国人口总数相比还是很小的一部分。第五集里面“四年150万”这个数目出来的时候是有人发弹幕吐槽的,不要说对困岩于大多数四五线城市以及更小的县城、乡镇、农村,就是对于绝大多数三线城市的家庭来说,这样一笔投资花费还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对于不少一线城市的家庭来说,收入水平加上储蓄完全可以支付家里一个独生子这四年在外150万的费用,然后考虑到美国的本科教育质量确实比国内高很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把孩子送出去还是很合理的。

    中国教育的另一个现象便是资源极度集中化,其实不光是教育资源,中国当下的所有资源都是十分集中化的,这和我们整体的体制有关。资源基本上集中在发达的地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到教育上来说,就是好学校、优秀的教师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发达地区。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了不同地区孩子的起跑线的差异。从农村、到乡镇、到县城、中小城市,到一二线的大城市,配套的教育资源呈指数趋势递增,加上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是收入水平的差异,使得孩子的发展呈现出不同层次。

    平等或者说公平是一个十分难实现的目标,特别是在中国现在这样人口众多、社会层次分化复杂的情况。不同层次之间基本上是不同的世界。纪录片中提到,我们有8000万贫困人口,这8000万相对于我们的总人口来说,大概6%,比例不大。但是基本上达到德国的总人口。他们可以组成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的他们无法想象那些可以轻松支付150万给孩子念大学的家庭的生活状态,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富裕”家庭虽然也只是我国庞大人口基数上的一小部分,但从绝对数量上来说,这个人群一点也不小。我国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的人数已经达到100万,这些人组成的家庭基本上可以达到300-400万的人口。所以问题就在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所以处于每一个经济水平层次的人群从绝对数量上来说都很多,基本上都可以形成一个小国家(小世界)。由于他们生活的圈子,不仅仅是交往的圈子,而是他们所考虑的,处于他们眼界范围内的基本上在这个阶层的小世界里,于是他们便会产生这样的错觉"我的圈子,或者说我的小世界,便是中国的全貌"。虽然富豪们也知道中国有很多贫困人口,但那些人并不会出现在他们平时的生活中,而仅仅是一些报告上的数字;小市民也大概知道富二代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但对他们而言那也仅仅是微博上段子,并没有触及肌肤的真实感。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中国的社会现状是多层次的,甚至是多世界的,而不同世界之间的交集并不多。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现状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应该是"中国是多层次的,丰富的,且每个层次的绝对人口数量都很大。"

    反映到教育上,我们就看到了各个层次下的众生相。然而众生相中的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大家都在为自己明天而努力着,争取有一个更好地发展。比出身和成就是没有意义的,片中的刘洋洋此生基本上不可能见识到那个人大附中国际部女生所能见识到的,然而她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作为师范生的她,毕业后落户西安困难应该不大,然后她的下一代就成为了西安市民,而孩子的成长以及发展就是另外一片天地了。这个过程,难道不就是现在大多数大城市居民的家族历程吗。

    回想建国初期,中国城市化程度如何,城市人口有多少。而现在,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50%以上。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以北京为例,北京在建国初期人口大约420万,我们姑且称这些人为原住民。在建国初的十年间,大约300多万外地人来到北京,参加工作,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北京人口达到740万,迁入的主要是中央机关、军队及家属。之后经历了缓慢的自然增长阶段,到了1978年北京人口达到870万。1979-1990人口平稳增长,恢复高考之后,北京由于高校众多,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工作到北京,这也造成了北京人口在那一阶段的增长,1990年人口接近1100万。到了2004年,北京常住人口接近1500万,其中一部分是二十多年来的高校留京毕业生安家立业,结婚生子,产生的本地人口,另一部分是外地务工人员。到如今北京2100万常住人口,其中户籍人口1300万。刨去420万原住民,其中大部分是建国之后来京的外地移民及其后代。

    北京的这个过程基本代表了全国各个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说起来现在基本上每一个国人,向上数三代,基本上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几十年的城市化中,那些先来到城市里的人是被上帝抓阄选中的?我们好好看一下,早年来到城市的那些脱离了农业身份的人,要么是建国前就跟着共产党打天下,要么是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高的(那时候没有个体户,你不是正式进入某单位工作,怎么变成城市户口,而进入城市里的单位,成为公家人,肯定是需要一定教育程度的)。再往下一辈,恢复高考之后“考到”城里来的学生们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基层(那时候由于文革,基层存在大量的优秀知识分子)。而这些人的后代,便成为了大城市的二、三代的大城市居民(并且属于),也生来就享受了大城市所有的优越条件与资源便利。那么回到那些离开了自己农村家乡的先辈们,这些人凭着自己的资质和努力,成为第一批城市移民,建立了今天城市的繁荣,同时成为社会中坚,这些人在这些年发展的结果给他们的后代(子女)享用,有什么不合理的吗。如果说现在一线城市的孩子与广大农村的孩子起点不同,那么向上数三代,大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

    因此比较转型期的不同个体没有太多意义,对于多样性、多层次并存的社会现状也没有什么感慨唏嘘的必要,这是一个群体数量庞大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每个人从自己的起点出发,往前走,尽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得到可以得到的最好发展,虽然到最后可能还是走不到某些人的起点,但毕竟还有后代。就像片中的刘洋洋,她的孩子的成长环境虽然还比不上人大附中的女生,但比刘洋洋肯定要好上很多。

    中国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巨大的人口所带来的是多层次,多世界的社会现状。然而只要各层次的人都努力发展自身,使得中国社会整体不断发展进步,两三代之后,中国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上去了,大多数人达到中产水平,届时不仅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国民的整体心性也会成熟起来。

    当然了,这是不考虑外部压力的自说自话。但无论外部压力如何,国人还是要从意识形态上团结,认识到层次的多样性。发达地区长大,并且靠着上几辈的努力占用了良好资源的孩子们如果只想着“独善其身”,或者只有能力想着独善其身未免就有些low了,从小无条件地挤占了别人的资源无可厚非,但既然如此,你便也有义务帮助那些没有享受到这些资源的人们,帮助他们发展;而出身靠后的人们也不要跟人家比自己这一代的起点与终点。好好地发展自己,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后代有更良好的前景。

    这便是站在各自的位子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