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小学 > 五年级

数学五年级下册课本,五年级下册数学书内容有哪些?

  • 五年级
  • 2023-04-13
目录
  • 21年与22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书改版了没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内容是什么?
  • 2022年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有没有发行
  • 五年级下册数学书长什么样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一共多少页,个单元

  • 21年与22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书改版了没

    九江地区5年级下册搭斗拆的数学课本一般是使用《小学数学(六年级起点)》或者《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起点)》。此前,九江地区初中推行“四三分班”改革,学生在家庭中学习,所以教育课本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县区都已实行本地化教材,所以有些地方初中的课本将跟九江市保持一致。 对于小学课本,九江市也采取和全省保持统一的销雀政策,九江地区5年知枣级的数学课本也大多采用《小学数学(六年级起点)》或者《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起点)》作为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内容是什么?

    您好,九江5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是人教版数学(Go for it!),该教材主要以“活学活用”为主要特点,融合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该教材更加注重学冲春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闷散新能力的培养,散罩耐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022年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有没有发行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有第一单元的“方程”,三个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孝帆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胡伍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奇妙的图形密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方程一、教学内容教材分三段安排:例1、例2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例3~例6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例7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最后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等式的性质是指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将等式的性质分别安排在两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例3教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4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例5教学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6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中间安排了练习一,让学生在内化对等式部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性质。这样的安排,分散了学习的难点。第二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一是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二是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为了让学生联系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例4,教材编写时注意了三点: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等式变换时,每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二是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三是联系上面的过程,讲了什么是“解方程”。例5的教学中,教材在呈现天平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写一些等式,发现等式的新的性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6则呈现了实际问题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自己考虑怎样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的空间。这里的问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容易想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未知数已明确地用X表示出来,所以这一问题为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重要的过渡。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具体分以下几步:(1)明巧做雹确条件和问题;(2)分析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等关系;(3)把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翻译”成未知数X和已知数之间相等关系的方程。这样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其中第(2)步是关键。教材在整理与练习中,还安排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像13页的第8题,分四步引导学生探索并运用规律:第一步,先写出3组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求和;第二步,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达这一数学模型;第三步,直接运用发现的规律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步,拓展规律,运用连续5个奇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装不下了,剩下的你自己去看” http://www.yhjy.cn/jyyweb/HTMLNEWS/52/502/2008711114937.htm

    五年级下册数学书长什么样

    您好,九江5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是《新课标人教版》,它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它包括了算术、几何、数论、概率统计等内盯腊容,主李则闭哪裂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一共多少页,个单元

    一、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

    ①旋转中心;

    ②旋转方向;

    ③旋转角度。

    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盯扰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形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有12条棱,所有的棱都相等;有8个顶点。

    2、长、雹则档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4、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5、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S=

    6、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

    7、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8、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长=体积÷(宽×高)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 a×a×a

    9、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相邻单位的进率为源乱1000

    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11、体积单位的互化: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数乘以进率;

    四、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方法是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方法时依次乘以自然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五、打电话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

    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

    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