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汉学院?110年前,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的创立背后,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丁龙的华人,他在美国曾是一位仆人。丁龙用自己全部的积蓄1.2万美元,表达了他希望在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设立汉学系的愿望,以此来传播中华文化。丁龙的愿望得到了他的主人卡本蒂埃的支持。那么,哥伦比亚大学汉学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有幸曾在三所高等学府学习,分别为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人民大学,我感受到了同龄人的雄心壮志与急功近利,那是我只知前进、不知后退的岁月,尽管努力却最终未能成功,我想要抱怨,但无处可说,因为回首过去,我意识到错误皆源于自身,母校并未亏待我。
北京大学像是我的知己,我在这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具有使命感,为我重新定义了正义、自由、理想和勇气,也重塑了我对自己的要求。北大成为了我一生难以忘怀的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则像是一个沉稳博大但不失赤子之心的长者,她为我提供了超出想象的知识、尊重、宽容和率性。在哥大,我学习了MPA,专注于经济与政治发展,并特别关注东亚研究。课程内容涵盖了经济、金融、会计、统计等量化学习,旨在培养我们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工具,使我们不会在相关领域饿死。尽管如此,我们深知自己在这些领域还只是初窥门径,远未登堂入室。
在哥大,我深入学习了历史,尤其是现代中国的史实,这让我对西方学者在近代史领域的比较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通常更少受到必然性羁绊和制度进步成见的束缚。同时,我也了解到了美国年轻人对全球问题的狂热关注,他们愿意为了实地考察学习法语甚至当地语言,为非洲问题投入大量精力,深入矿山、疾病多发地带,致力于解决贫困、医疗、教育、人权等问题。
这个中国人叫丁龙。清末时,他被人贩在卖到美国当廉价劳动力。当时他是卡鹏的佣人,但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魅力,他和卡朋成为了朋友,不仅自己对哥伦比亚大学捐款1.2亿美元,还影响自己的主人做慈善、和中国做生意。
丁龙,他从18岁被“卖猪仔”到美国,当时美国最低下的人只能干最脏最累的活,但是就是这样他还给哥伦比亚大学捐赠了12000美元,可以说是非常之奇迹。
大清朝道光二十年(西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没能打败英国人,最终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对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来说,比割让领土更为忧心的结果是,大量洋货的输入,导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瓦解,大量破产农民被迫考虑自谋生路。
而随着外国资本输入产生的买办阶层,开始搜集这些“闲散劳动力”,并声称可以给这些劳动力找到海外的工作。
一个叫丁龙的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咸丰七年(西历1857年)被买办卖到了美国。
当时美国正值缺乏劳动力的时候,因此,大量华工在这个背景下到了美国。对于美国来说,华工的死活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可以干一些美国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很多华工到了美国没几年,就因为超负荷的劳动而客死他乡——因此,这种劳动力,被叫做“猪仔”:即连人都算不上。
仆人丁龙
抵达美国后的丁龙,辗转成为了一个叫卡朋蒂埃的人的奴仆。卡朋是一个强者。因为卡朋出身较为卑微,但是,有天赋有胆识的他,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局限,取得了成就,并且,利用当时的美国处于飞速发展的机会,为自己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荣誉:卡朋创建了加州银行,并且还担任过市长,同时,基建铁路行业,也有卡朋的参与。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人对暴发户的印象是:粗鲁、暴脾气,喜欢炫富,但是,人如果有了成就而后膨胀,其实是一种本能,卡朋也不例外,因此,很多卡朋的仆人,或者被卡朋轰走,或者主动离开卡朋,另谋出路。
丁龙,生于1857年。然而集荣誉于一身,享誉世界的丁龙,却在1906年回国后人间蒸发。据说他逝于1936年,但这个说法也并不完全准确,他后来干了什么去了哪儿都没有都没有准确的消息。一百多年来,很多史学家想要挖掘这段过往,了解丁龙这个人物。却始终是个谜。
丁龙十八岁那年成了卖猪仔,被人贩卖至美国。哥伦比亚的讲席一直以丁龙的名字命名,叫丁龙讲座。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异数,正是由于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的设立,美国的其他大学也相随创立了中文系和中国图书馆。可以说,丁龙带动了美国大学汉学系的发展,所以我们到今天还能记着这位华工的名字。
以上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汉学院的全部内容,哥大东亚系的创立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据考证是一位早年到美国的中国劳工“丁龙”,这位在当时被人视为“猪仔”的劳工,将一生积蓄的大部分捐献给了哥大,要求设立汉学教育,这才有了今天赫赫有名的东亚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创立于1902年,在美国的汉学研究领域,哥大东亚系的招牌十分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