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初中 > 七年级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

  • 七年级
  • 2023-05-11
目录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免费
  • 七年级厉史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考点归纳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电子版
  •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免费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嫌扮信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缺亮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都会.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技巧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芹轮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记忆力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梳理归纳

    ★历史知识点梳理总结

    七年级厉史知识点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郑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芹销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1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嫌丛游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的老师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只有对它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它的动力,所以对于政治和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中学阶段学习历史和政治并不只是为了成绩,一个人的政治和历史水平的高低往往会表现在一个的修养上。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就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政治、历史,首先就是要培养对政治、历史的兴趣。

    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政治和历史不能仅仅是囫囵吞枣似的死记硬背,要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的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起来,然后拓展,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进而牢牢掌握课本的内容。对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类似的热点话题总结到一起,比较他们的不同点,比较他们反映事实的差异。把政治和历史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多读书,多关注热点话题。

    不能仅仅把学习的范围局限在课本上,当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的足够熟练,我们可以去多读一些课外书,像《史记》就是一本很好的了解历史的课外书。课外时间也可以抽时间观看新闻联播,我们可以从新闻中获得书上没有的对历史事件和热点话题的看法,我们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大众对于热点话题的看法,这对我们学习初中的政治和历史是十分有用的。

    改变以分数为中心的观念学习历史:

    要想学好初中历史一定要改变自已心里一切以分数为为中心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分数将会被越来越谈化人生的标签,不少中学生以及家长并没有从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中走出来,认为分数在考试中占的分值较小,于是给它一个“副科”的名字,这无形中会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种错觉,历史不重要,这样以来就无形的降低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后的时间分配,从心理上改变思维,不为分数而学习,这不仅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心理素质。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

    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历史学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中心线去讲述的,也就是说,它的知识点不是散乱的,在学习每一个章结的时候都以围绕着这条线索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如,整个历史书都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风俗和影响来发展的,无论学那个历史事件或者那一个章结,都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眼光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以来,历史也就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的归纳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七年级历史考点归纳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所以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学习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乐。我搜集的《2020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扰老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源知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缓裂升学合理。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会制造陶器影响

    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种植五谷和蔬菜;(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亡国之主君桀夏约前2070约前1600阳城年年禹商约前1600前1046年几次迁都,汤年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纣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东周前770年前221年镐京洛邑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结构图

    ★2018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电子版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学习任何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初一历史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嫌银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友姿.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初一历史复习 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芹告宴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记忆力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的归纳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知识点1

    1.隋唐时,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时,雕版印刷术进入了全盛时期。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

    2.北宋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先进,很快得以推广,不久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400多年后,欧洲才有活字印刷。

    3.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器具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卜尘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4.唐朝时,炼丹家们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明了-。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各种火器。13世纪——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5.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6.隋炀帝时,在天然河道和前人开凿的运河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元朝统一全国后,又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缩短了运河的距离。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8.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重修长城。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多千米,是历代规模、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9.故宫又叫宫城,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完善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10.《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图文并茂,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我国的药物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还流传到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11.《天工开物》是明朝末年宋应星的代表著。全书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等,着重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技艺,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这本书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2.《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它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13.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在明代繁荣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称明代“三大奇书”。

    14.《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长篇历史。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操和刘备的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液弊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走向统一的理想。

    15.《水浒传》是施耐庵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一部长篇英雄传奇。他细致而生动的描写了农民起义曲折发展的过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

    16.《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 故事 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

    17.清朝时,创作继续发展。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秀的古典。全书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广泛深入的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18.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至今保存着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近500个洞窟,其中大部分是唐朝时期开凿的。洞中有大量精美生动的彩型埋禅色塑像和壁画,是世界上现存的石窟之一。

    19.云冈石窟屹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麓,石窟开凿于北魏中后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大规模修建的,其中的窟龛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被称为我国的三大石窟。

    20.唐朝时的张旭和怀素草书中代表,他们并称为“癫张醉素”;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讲究形式,严格规范,形成颜体和柳体。宋代书法家有苏轼和黄庭坚。元朝书法家赵孟综合历代书法特征,创造出“赵体”。

    21.人物画在唐朝时进入黄金时期,的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吴道子被称为“画圣”,他的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风俗画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是徐渭。

    22.北宋苏轼拓宽了词的意境,描写广阔的社会人生,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初一历史知识点2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960万km2,≈欧洲,世界No.3(<俄,加)

    领土四至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南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在x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陆上邻国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海上邻国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

    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濒临海洋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台湾岛(No.1)、海南岛(No.2)崇明岛(No.3)舟山岛(No.4)

    疆域优势

    P4海陆兼备。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国土辽阔,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34个省23个

    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x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直辖市4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特别行政区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6图5-6、P7表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分布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东部)人口十分稠密

    13.7亿(世界最多)143人/k㎡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以西(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民族56个人口比重主要集中分布民族分布特点

    汉族91%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55个9%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的特点地势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13图5-17)

    平均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单元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100—2000米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长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渤海(山东省)东海(上海市)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青海、x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2个)

    上、中、下游的划分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河南)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主要景观“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峡谷——虎跳峡、三峡工程

    作用灌溉、发电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危害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加大沿岸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上游禁止砍伐树木、中游河道裁弯取直、分洪蓄洪等措施。

    历史地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8、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

    差异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喜吃面食喜吃米饭

    交通陆路交通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气温带温带气候,比较干燥-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低于00c(<00c)高于00c(>00c)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800mm)多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

    差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

    地形北方地区多平原南方地区多丘陵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9、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西部

    自然条件地形东部地区平原广阔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较为湿润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人口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民族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沈阳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工业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交通通信交通通信发达、方便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发达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人才资金技术较为丰富短缺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的劣势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南北方交流与互补南水北调工程东西部交流与互补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10、中国主要铁路线

    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

    京九线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龙京哈线北京—沈阳—哈尔滨

    京广线北京—郑州—武汉—株州—广州陇海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

    京沪线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初一历史知识点3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知识点总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