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初中 > 七年级 > 初一

初一上历史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免费

  • 初一
  • 2023-05-09
目录
  • 初一第一学期历史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七年级厉史知识点
  • 历史七年级全册知识点总结
  • 历史七年级知识

  • 初一第一学期历史知识点

    有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的实用才有价值意义。智商的高低体现知识多少,情商的高低体现能力的大小。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总结1

    一、商鞅变法: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

    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

    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能有光明前途。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还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商鞅变法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原因是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法令中触犯了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应属于法家家思想。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总结2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帆答碧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孔子说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总结3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态举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举猛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了解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七上P·56)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地间的交流,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为后来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总结4

    1、会不会制造,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

    4、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13、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成为日后的华夏族。

    15、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16、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17、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8、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9、约公元前1600前,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0、公元前1046年,周商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总结5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有:

    1、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携明皮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槐哗历史上叫西周。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辩差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4、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七年级厉史知识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想要学好历史就要掌握好知识点。那么,人教版初一上册常考历史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我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初一上册必考历史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一)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 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 殷 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 治:分封制

    农 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 《春秋》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 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 血缘关系的亲疏 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 依据 分封人员 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慧睁的经济、文化联系。 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二、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 军队、刑法—暴力手段 礼仪教化—怀柔政策 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 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 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 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 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 (前770--前476 )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 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迟运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 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 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码碧梁霸:城濮之战 前632年 ——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 前597年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 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著名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著名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①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 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 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制度变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铁制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 :a 秦孝公的支持 b 变法内容的适宜c 商鞅策略的正确d 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 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如何学好初一历史

    做好学习三步骤:预习、听讲、复习。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并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

    历史七年级全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校门,也是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以下是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的一些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元谋人的发现地点是云南省元谋县,所以说这一远古人类生活在长江流域。)

    1.距今时间:约170万年。

    2.生活特征:已经能够制作(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知道使用火。

    3.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而非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发现地点: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2.外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但已学会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会交换商品,有了爱美意识。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流域: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成果: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袭尺简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水稻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先民栽培的稻、粟和黍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困逗、磨制的发展。

    4.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时期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意义: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尧舜禹的禅让制

    1.背景: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禅让制:禅让制下的部落联盟首领为尧舜禹。

    (1)方式:通过推举的办法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基本原则:选贤与能。

    3.尧舜禹的事迹

    (1)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

    (2)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3)大禹治水

    ①背景: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但没有成功。

    ②结果: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改用疏导的方法,成功引导洪水入海,并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1)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2)表现

    3.意义: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歌谣记忆: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2.繁荣:商朝

    (1)特点: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2)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高超工艺

    (1)时间:商周时期。

    (2)器具成分:铜、锡、拍裤铅。

    (3)代表作品: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国家的强盛。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事物或概念, 如“上”字,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

    3.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

    4.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商鞅变法

    1.背景

    (1)战国时期,铁制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经过变法改革,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2.地位: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历史七年级知识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制造 火的使用 观念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元谋人 约17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 采集、狩猎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一万八千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打制石器 磨光、钻孔 人工取火 审美 氏族 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时间 生产 房子 畜牧 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 长江流域 约七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干栏式 家畜 纺织 陶器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骨箭头 半地穴式 猪狗 纺织 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

    朝代 暴君 亡国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纣 纣

    西周 周厉王 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 )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六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孝迅哗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 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 出现青铜器

    夏 朝 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 朝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 周 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七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昌笑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第八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巧行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1)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 骚:忧愁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

    第十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2)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备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孟子 战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

    韩非 战国末期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孙武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一课“秦王扫六合”

    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规定我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始于秦朝。

    3、秦朝兴建的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工程是灵渠。

    1、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4、秦始皇为了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巩固统治3、焚书坑儒

    4、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5、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5、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6、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二课“伐无道,诛暴秦”

    原因

    1、徭役繁重

    2、赋税严重

    3、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引发农民起义起义失败

    4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大泽乡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

    5、项羽取得巨鹿之战(前207)胜利

    6、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

    秦灭时,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农民军领袖是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十三课 大统一的汉朝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为“文景之治”。

    被皇帝誉为“强项令”的东汉敢于执法的廉吏是董宣。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

    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

    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第十四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西汉时比较彻底地治理黄河是在汉武帝时。

    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汉明帝时。

    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始于汉武帝时。

    “水排”是一种鼓风冶铁。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第十五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3、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

    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第十六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欧洲的古罗马帝国被中国称作“大秦”。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3、《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

    4、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5、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造纸术未发明以前,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

    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戏》。

    第十八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世界三大宗教指:__、佛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西汉为前206——公元25)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诗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袁绍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人,曹操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五万人马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蜀国丞相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称“卧龙”。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

    第二十一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位,建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282年建业改为建邺,313年又改为建康,今南京)。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第二十二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建立以后,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为一座壮观城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三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

    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他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做过东魏太守。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注录水道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第二十四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纸、墨、笔、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相关文章:

    1.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2.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3.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4.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5.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6.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7.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8.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9.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10.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