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小学

沙西小学,沙西小学美篇

  • 小学
  • 2023-05-08
目录
  • 沙西小学和沙塘布哪个最好
  • 沙西小学入学条件
  • 沙西小学和南岭小学哪个好
  • 龙岗沙西小学怎么样
  • 深圳里面有什么小学

  • 沙西小学和沙塘布哪个最好

    截至2010年,学校有24个教学班,教职工82人,学生1400多人。教师本科学历32人,专科36人,中专6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有中学高级教师2人缺核,小学高级教师31人。学伏高掘校行政8人,其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人,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念乎;副校长2人,负责教学及德育工作;副主任5人,分别负责德育、教研、安全和后勤等工作。

    沙西小学入学条件

    阳光雅苑小区地址:龙岗区南岭东路。

    周边直线1KM范围内交通配套资源有(沙西小学,富源居,南湾沙塘布总站,颂亏沙西桥,南岭村委,吉厦村,吉夏村,丹竹头小学,南岭村,樟树布社区)等。

    直线2KM范围内教育资源有10个(深圳市沙西小学,学源教育中心,沙塘布学校,立志成才教育,博学之星教育城,培优教育,昂乐教育,学为方教育,阳光教育,童程童美少儿编程培训(布吉校区))等。

    周判樱举边2KM医疗资源有6个,其中手机医院距离小区465米,龙岗区第七人民医院距离小区826米,医院警务室距离小区965米,深圳百合医院距离小区1572米,深圳百合医院-外科康复楼距离小区1606米,深圳百合医院妇产科大楼距离小区1627米,为医疗需求提供保障。

    阳光雅苑周边商业配套有:(家好生鲜超市,乐鲜果水果超市,惠民乐连锁生活超市,日日鲜购生活超市,美惠家生活精掘碧选超市,多乐鲜生活超市,人人购物广场(南岭店),沃尔玛惠选超市(南岭店),万家乐超市(南岭村店),万福佳购物广场(樟富路店))等。

    点击查看更多:阳光雅苑小区详细信息

    沙西小学和南岭小学哪个好

    沙西小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如下:

    小学一年级:总分100分,语文30分,数学30分,英语30分,综合10分。

    小学二年级:总分100分,语文30分,数学30分,英语30分,综合10分。

    小学三年级:总分100分,语文30分,数学30分,英语30分,综合10分。

    小学四年级:总分100分,语文30分,数学30分,英语30分,综合10分。

    小学五年级:总分前穗100分,语慧和卜文30分,数学30分,英语30分,综合10分。

    小学棚首六年级:总分100分,语文30分,数学30分,英语30分,综合10分。

    龙岗沙西小学怎么样

    肯定南岭小学啦。教学质量应该陆歼氏好点把!!

    还要看你小孩的喜早散欢啊。

    看看他的意见改祥如何再去进一步选择把!!

    深圳里面有什么小学

    考察一个地区的教育情况,一般采取由面到点、由宏观到中微观这样的纬度或层次。了解新会教育,我们便选择了这样一种较为科学的视角。只是这里引入位移的做法,按照移动的步骤由前到后,由面到点展现新会教育的实力、特点与生机。新会教育的发展脉络、强劲活力在前景、中景、后景的逐步转换中清晰浮现。

    宏观:全区教育综合实力

    新会,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先生的故乡,文学巨匠巴金先生笔下的鸟的天堂,位于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西部。新会县级建制已有15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乡、教育之乡的美誉。新会历代名人辈出,明代大儒陈白沙,清末民初杰出的政坛人物、著名的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被毛泽东誉为“国宝”的史学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桓皆生于斯。

    现全区辖10镇1街,人口74万,现有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校16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所,幼儿园164所,电视大学1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1所。

    早在1987年新会已在全省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1998年开始,已在全省农村率先普及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已连续9年达90%以上。目前,小学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初中入学率99.8%,辍学率0.6%;高中阶段入学率95.5%,辍学率普通高中0.14%,职业高中0.74%,各项普及指标均优于省市水平。新会先后获得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等称号。

    新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认真落实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06年教育财政拨款35354万元,比2005年增长23.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6698万元,增长22.88%,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生均教育经费4054元,比2005年增加555元,增长15.9%;袜缓生均公用经费1438元,比2005年增加18元,增长1.3%。为补充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不足,从2006年开始,区财政按小学每生每年20元,初中每生每年30元的标准拨付专款,全区共计236.2万元。全区教师的收入待遇显著提高,2007年1月起,全区教师每人每月按中级职称300元,助理级职称200元,其余1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同时提高在职中小学教职工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枯亮增加200元,离退休教职工每人每月增加140元,还启动了各镇教师购房津贴和住房公积金,稳定了教师队伍,增强了全体教师安教乐教的信心。

    新会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1979年随着国家侨务政策落实,当年先后有7个华侨、港澳同胞捐资筹建学校12所,其中独资建校2所,集资没好宽建校3所,捐资助建7所,建筑面积9800m2,总投资为178.3万元。据统计,1979年到现在,新会华侨、港澳同胞捐建学校总建筑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新建和扩建学校达300多所。

    目前,全区有广东省一级学校17所,江门市一级学校48所,新会区一级学校30所;国家级重点职校3所,江门市级重点职校4所;全区上等级中小学校共104所,占学校总数的56.8%。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有9所上等级,幼儿园有30所上等级。市一级以上优质学位占中小学学位总数的68.5%,其中高中优质学位比例为100%,初中58.4%,小学62.5%,中职教育87.2%。

    全区中小学实现楼房化,校舍建筑总面积为1327917平方米,生均7.94平方米。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区有学生用计算机10461台,平均13名学生拥有一台;多媒体电教室194间,课堂多媒体电教801个。

    此外,新会还是全省12个课程改革试验区之一,课改成效初步显现。由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不断优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全面发展,中考、高考成绩不断提高。2007年普通高考,新会3+X类上3A线以上2877人,连续20年位居江门市榜首。其中,本科上线人数在江门地区遥遥领先,比去年增加218人,增长13.5%,增幅为全市第一;专科三A线以上人数比去年增加310人,增长12.08%。上线率比去年大幅增长。

    通过多年努力,新会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继2004年6月会城街道成为江门地区首个省教育强镇后,司前、双水于2006年11月,三江和沙堆两镇于2007年6月成为省教育强镇。目前,新会共有广东省教育强镇5个。下半年,睦洲和大鳌将申报省教育强镇,如顺利通过,新会的教育强镇总量将为7个。新会龙头学校新会一中已顺利通过广东省国家示范性高中初期督导验收,很快将迎接复评;区华侨中学和陈经纶中学也将于2007年申报并迎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期督导验收。目前,新会无论是教育强镇数量、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数量,还是省一级学校数量均领先于江门地区各市、区。

    中观:沙堆镇教育均衡发展

    沙堆镇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东南面,全镇面积9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4万,外来人口不足1万。该镇是传统的农业镇,经济基础较薄弱,2006年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038万元。近年来,沙堆镇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力度高标准搞好学校改薄建规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均衡、优质发展。全镇现有公办学校5所,在职教师309人,学生5472人。另有村办幼儿园6所。2007年6月,该镇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评估验收,成为经济欠发达农村镇办好教育的一个范例。

    1. 确立优先地位是教育均衡的保证

    沙堆镇干部、群众十分重视教育。镇府领导在招商引资与外来企业家洽谈业务中发现,外商们毫不例外地把当地教育发展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少投资者还亲自到学校考察,了解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作为是否在沙堆置业的先决条件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全镇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共识,树立“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的理念,同心协力共同促进教育发展。

    沙堆镇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镇财政每月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即使镇府大院工作人员的工资曾经拖欠,都能想方设法确保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并逐年增长。2004年至2006年教育财政拨款分别是863万元、1314万元和1748万元,均占当年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85%以上;全镇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173元、2253元和2558元,年均增长8.45%;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712元、744元和773元,年均增长4.2%。镇党政领导班子每年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并深入学校调研,为学校排忧解难,镇委书记还亲自到沙堆职中讲课,努力促进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成职教均衡发展。在筹建新校区时,镇委书记、镇长带头各捐款1万元。镇、村两级办学单位在认真履行教育职责的同时,还深入发动海内外乡亲和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助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镇海外侨胞和乡亲为教育事业累计捐资折合人民币1500多万元,另捐赠设施设备一大批。

    2. 调整学校布局是教育均衡的前提

    沙堆镇地形狭长,1997年前全镇学校布点分散,义务教育阶段有4所初中、14所小学共18所学校。各校规模和办学条件参差,其中7所学校被教育局定为“薄弱学校”。为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该镇制订学校调整规划,用1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首先是用三年时间改造薄弱学校,撤并了6所学校,到2000年保留初中3所,小学9所,完成“改薄建规”工程。接着,2005年加大力度撤并了5所学校,全镇学校设置为1所独立初中、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独立小学。第三步是2005年初经镇人大会议立案,决定新建一所中心小学,优化墟镇中心地区学校布局。镇政府经充分论证选址,划拨原计划用于兴建商住楼群的100亩地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建校,连用征地投入共2300万元,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首期工程于2007年2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将4所学校合并。至今,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为1所初中、1所小学、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均学生1200多人。新会区府充分肯定沙堆镇在调整学校布局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先后3次在该镇召开现场会,推广成功经验。

    3. 创建优质学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

    沙堆镇把创建优质学校作为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做到全面规划、逐年实施。沙西初中1999年4月评为新会区一级学校,2003年12月评为江门市一级学校,2005年12月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独联初中、独联小学于2003年1月同时评为新会区一级学校,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后,于2005年12月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梅阁学校2003年12月评为新会区一级学校,2005年12月评为江门市一级学校。该镇原来的中心小学(沙西小学)办学规模较大,但场地小、功能室严重不足,成为全区唯一没有评为等级学校的镇级中心小学。按省一级学校标准新建的中心小学于2007年5月通过了江门市一级学校的的督导评估。现在,全镇有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学校2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达100%。此外,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于1998年评定为江门市示范成人学校;2007年5月镇中心幼儿园评为江门市一级幼儿园,独联幼儿园评为新会区一级幼儿园。

    近年来,该镇在改薄建规工作中共投入5000多万元,扩建校舍1.6万平方米,维修校舍面积1.5万平方米,新增学校设施设备资金占800多万元。通过创建等级学校使校园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镇学校100%已建校园网;全镇中小学拥有计算机646台,其中教师用机163台,平均2人一台,学生用机483台,高中生每千人280台、初中生每千人82台、小学生每千人56台;全镇有多媒体电教共46个,平均2.5个班有一个;中小学共有实验室18间,常规教学仪器按省一类标准配备;各校图书藏有量达16万册,生均近30册。等级学校的建设,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子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4. 提高办学效益是教育均衡的目标

    沙堆镇树立“强镇无弱校”意识,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各校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最大程度地体现教育公平。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为零,小学毕业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合格率95%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为100%,初中生辍学率0.5%以下,初中毕业考试全科合格率94%以上;高中阶段升学率92%以上。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6%以上。沙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学校坚持“因需设业”原则,既为专业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又为有关企业和部门单位培养各类技术人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镇政府指导和支持学校多渠道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健全德育管理架构,深入研究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特色和动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年来中小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92%以上,后进生转化率86%以上,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各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大科研促教力度,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002年至2005年中考总分平均分连续4年位居新会区各镇的第三名。该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每年参加区级体育、艺术类比赛均获得好成绩。

    微观:新会一中办学实践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著名侨乡的示范性学校,2005年隆重举行了建校100周年的庆典,2006年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现在又将迎来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和“国高”复评。

    1. 实施素质教育

    新会一中对素质教育一直是自觉探索和积极实践的。该校对素质教育的这种“自觉”,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办学实践。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罗润涛老校长提出的新会一中“严勤全活”校风,其中的“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和“活”(灵活机敏、主动活泼)就同九十年代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阐述的素质教育理念的精髓(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相吻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求实开拓,素质育人”。二是理论的认识。新会一中的领导班子并不认同一些文章所说的,素质教育理论是一种与传统割裂的全新理论的观点,相反,他们认为素质教育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合理扬弃和对建国以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深化。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自觉,新会一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办学实践中,取得多项国家和省市的荣誉,被评为省首批一级学校。

    新会一中大力加强德育工作。一是加强正面引导,建设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每周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演讲者不仅是校长,还有老师和学生,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实际,起到每周校会的作用。创办校园电视台,利用校园网,让校园新闻传播到班级。建立年级宣传栏,及时表彰好人好事。二是加强实践性、体验性的德育活动。参加区的慈善万人行、义务献血等公益性活动,抓好高一新生军训、初一新生少年军校操练,评选校园孝心之星、文明学生,搞好平日美化净化校园的劳动等。三是严肃校纪,加强行为规范的检查,制订《学生纪律处分细则》和班规舍约等。四是对不正确的舆论说“不”。改革年代,变化频繁,议论纷纭,这是难免的,但对错误的舆论要敢于抵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最大的,是舆论对高考的责难,对减负的误传。校长梁卫东引用李嘉诚先生为《知识改变命运》一书所作的序言鼓励学生:“知识是推动发展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还引述了书中陈章良、张艺谋、丘成桐等知名人士都谈到上大学学习对改变人生命运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例子,引用省委书记张德江的话“读书是个人的希望,读书是家庭的希望,读书是国家的希望”,教育同学们正确对待高考,正确对待压力,正确认识人生的责任。

    几年来,新会一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在连续扩模增招学生人数达6600多人,比原来增加两倍多之后,仍然保持了“严勤全活”的优良校风,不仅高考保持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中考在江门市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省的学科竞赛、青少年科技大赛、中学生演讲比赛、书香节征文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2. 促进教师成长

    2004年秋季学年,广东省作为全国首批四个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之一的省份,在全省普通高中开始了新课程实验。怎样引导教师积极投入这轮教育改革呢?校长梁卫东向教师们提出一个响亮 口号 :“和新课程一起成长。”他认为,不仅要把新课程看作是挑战,而且要看作是教师成长的机遇。

    在校本培训会议上,他向全体教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新课程。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新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在实践中生成、在实践中完善,跟每一位教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课程有四种形态:设想的课程,即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等政策性文件;设计的课程,即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科书等文字文本资料;实施的课程,即学校实际运行的课程安排;实现的课程,即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学生对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获得和掌握。最终把设想的课程变成现实的课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二是以正确的观念实施新课程。总的要求是积极稳妥。积极,就是迎难而上,不等、不靠、不怨,努力探索创新。稳妥,就是实事求是,不冒进、不唯书、不唯上,讲究实际效益。我们的职业操守要求我们要对参加课改的学生负责,不能把学生当作试验的小白鼠。其一,对传统,是扬弃而不是否定。孔子的“举一反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陶行知等的教育理论,仍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芒。只强调横向借鉴,忽略纵向继承,就会犯片面性错误。新课程实验,必须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其二,对三个维度,是和谐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新课程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提法,简明而有新意。三个维度中,第一维度是重要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解词、对文本的理解仍然是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其三,对学习习惯,是教师最需要帮助学生养成的工作。否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能是空谈。

    梁卫东提出的让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口号,还源于这样一个想法: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幸福感,让教书生涯成为幸福人生。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取得成果,达成专业化,是“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目标,是幸福感的来源。梁卫东对年级组工作的要求中,就强调“双向成长”的思想。即学生合格毕业,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教师获得成长,新教师一两年站稳讲台,三五年成为骨干,然后向学科带头人、名师、专家的目标进取。为此,他和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除了鼓励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之外,还大力开展立足本校、全员参与、教研一体、分类推进的校本培训。通过举办新教师上岗培训,建立教育教学工作“师徒制”,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验收课和优质课等课堂教学交流,组织青年教师解题竞赛、命题竞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提升了专业化素质。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获省教育管理科学吴汉良奖三等奖,梁卫东的《校本培训:一个在新课程实验中凸显迫切性的话题》论文获省第三届中小学校长办学思想论坛三等奖。一批教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在市区培训会议上作主讲导师。有的教师还被邀请到外省为新课程培训班讲课。多位青年教师获新课程教学竞赛省、市的一等奖。

    责任编辑 王 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