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高中 > 高一

高一下册生物知识点,生物高一下册知识点归纳

  • 高一
  • 2023-06-08
目录
  • 生物高一下册知识点归纳
  • 高一第二学期生物
  • 高一必修2生物知识点归纳
  • 高一下学期生物基因知识点
  • 高一生物必修一重点知识笔记

  • 生物高一下册知识点归纳

    【 #高一#导语】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无 高一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生物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高一生物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肆配_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_在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_次。减数_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_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埋差性;在减数_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_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弯雹皮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高一生物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生态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崩溃。

    4、生物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的稳定性。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稳定性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3.高一生物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一、DNA分子的结构

    1、化学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磷、糖在外为骨架,碱基在内。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双链螺旋结构,极性相反平行)

    3、结构特点:

    ①稳定性:外侧是磷

    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碱基A-T、C-G配对。

    ②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数目成百上千。

    ③特异性:每种生物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

    二、相关计算

    (1)A=TC=G

    (2)(A+C)/(T+G)=1或A+G/T+C=1

    (3)如果(A1+C1)/(T1+G1)=b那么(A2+C2)/(T2+G2)=1/b

    (4)(A+T)/(C+G)=(A1+T1)/(C1+G1)=(A2+T2)/(C2+G2)=a

    三、判断核酸种类

    (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

    (2)如有T且A=TC=G,则为双链DNA;

    (3)如有T且A≠TC≠G,则为单链DNA;

    (4)U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

    4.高一生物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5.高一生物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一、核酸的种类

    细胞生物含两种核酸:DNA和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类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结构

    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CHONP)。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许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连构成。

    3、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XX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XX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高一第二学期生物

    1.高一生物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枯缓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

    生命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2.高一生物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1、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质体。

    2、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3、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4、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5、生理活动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线粒体(通过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6、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7、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8、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

    9、合成物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10、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平衡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11、原核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2、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质量大小顺序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大姿13、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单层膜的细胞器有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14、膜结构之间的联系;直接联系;内质网向内与外层核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代谢旺盛时,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相连。间接联系: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小泡,可以和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以同样方式形成的小泡可和细胞膜融合。

    15、与细胞渗透吸水能力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

    3.高一生物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活化能?

    在一个化学反应没仿模体系中,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较低,为“初态”。在反应的任何一瞬间反应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态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这一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是焦/摩尔,单位符号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4.高一生物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5、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6、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7、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5.高一生物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_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_。在减数_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_两次。减数_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_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_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4、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6、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7、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8、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高一必修2生物知识点归纳

    高一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

    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 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粗弯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高一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2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旅棚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拆凳则(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高一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3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高一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1、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有的DN_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_段就不是基因。每个DNA分子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基因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传递的。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与DNA的区别有两点:

    ①碱基有一个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则为胸腺嘧啶。

    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这样一来组成RNA的基本单位就是核糖核苷酸;DNA则为脱氧核苷酸。

    3、转录:

    (1)场所:细胞核中。

    (2)信息传递方向:DNA→信使RNA。

    (3)转录的过程:在细胞核中进行;以DNA特定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特定的配对方式:

    4、翻译: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信使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2)信息传递方向:信使RNA→一定结构的蛋白质。

    5、信使RNA的遗传信息即碱基排列顺序是由DNA决定的;转运RNA携带的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谷氨酸)能在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的哪一个位置上是由信使RNA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基因)决定的。

    6、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是由信使RNA为模板,每三个核苷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信使RNA的碱基数目:氨基酸个数=6:3:1;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的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7、一种氨基酸可以只有一个密码子,也可以有数个密码子,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种不同的密码子决定。

    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①一些基因就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

    ②一些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高一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一、渗透作用

    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实质:(即顺着水的相对含量梯度的扩散)

    2、条件:

    (1)半透膜

    (2)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原理:溶液A浓度大于溶液B,水分子从BA移动溶液A浓度小于溶液B,水分子从AB移动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渗透。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

    渗透:水及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区别:渗透与扩散的不同在于渗透必须有渗透膜(半透膜)。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失水皱缩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吸水涨破。

    把红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质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吸水的方式。

    (1)吸涨吸水

    机理: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水分实例:未成熟植物细胞、干种子

    (2)渗透吸水(主要的吸水方式)实例:成熟的植物细胞条件:有中央液泡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统称原生质层把成熟的植物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

    原生质层(选择性透过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内有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质壁分离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质壁分离内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

    高一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6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三、分裂的总结

    (1)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的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因此染色体复制之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为2n,但是DNA分子数由2n变为4n,染色单体数由0变为4n。

    (2)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两两配对(即联会)的一对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是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联会的染色体。

    (3)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

    (4)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所以细胞中的四分体的个数就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父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单体与母方染色体中的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这就是“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5)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部分的互换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并计入子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的主要变化。

    (6)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在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同源的两条染色体各自移向细胞的哪一极是随机的,也就是说,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的。这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7)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这就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变化。

    高一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7

    1.什么是活化能?

    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较低,为“初态”。在反应的任何一瞬间反应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态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这一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是焦/摩尔,单位符号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高一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8

    1、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质体。

    2、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3、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4、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5、生理活动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线粒体(通过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6、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7、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8、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

    9、合成物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10、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平衡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11、原核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2、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质量大小顺序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13、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单层膜的细胞器有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14、膜结构之间的联系;直接联系;内质网向内与外层核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代谢旺盛时,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相连。间接联系: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小泡,可以和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以同样方式形成的小泡可和细胞膜融合。

    15、与细胞渗透吸水能力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

    17、具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8、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19、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纺锤体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

    20、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有色体、液泡。叶绿体

    高一下学期生物基因知识点

    【 #高一#导语】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二下册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1.高一生物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轿闷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闭昌弯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XX间期或减数第一次XX间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2.高一生物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XX,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高一生物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迅余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XX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XX。在减数XX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XX两次。减数XX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XX。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XX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4、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4.高一生物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6、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5.高一生物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XX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6.高一生物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一、萨顿(美)假说

    1、假说核心:基因由染色体携带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3、原因证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②、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减数XX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美)和他的学生发现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有多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XY表示,雌果蝇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示。

    3、果蝇眼色杂交实验:红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WY,红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WXw或XWXW,白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wY,白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wXw。

    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XX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高一生物必修一重点知识笔记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就是故事里的主角。因为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无需去攀比,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无需计较谁的戏份多。坚持你的学习,别在意别人,用结果来征服他。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1

    一、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指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叫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颂樱白质组成,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如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二、细胞核的功能

    1、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2、是细胞代谢活动和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手搏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高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2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人或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没有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

    其他材料: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浓度。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涨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3、方法和步骤

    ⑴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装片。

    ⑵在高倍镜下观察,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⑶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⑷利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高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

    X染色体隐性野薯丛遗传

    1、人类红绿色盲

    ①、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

    ②、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

    2、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①、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往往有隔代遗传现象

    ③、具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母病子必病)

    X染色体显性遗传

    1、抗维生素D佝偻病

    ①、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

    ②、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XAXa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

    2、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①、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③、具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父病女必病)

    Y染色体遗传

    1、人类毛耳现象

    2、Y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1、先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①、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②、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

    2、再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已知隐性遗传

    父正女病——常、隐性遗传母病儿正——常、隐性遗传

    ②、已知显性遗传

    父病女正——常、显性遗传母正儿病——常、显性遗传

    3、不能确定的判断:

    ①、代代之间具有连续性——可能为显性遗传

    ②、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各占1/2——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

    ③、患者有明显性别差异

    高中高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学期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一下学期生物知识点

    ★高一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的生物知识点汇总介绍

    ★高一生物的知识点大全

    ★高中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全

    ★高一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