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自学网 > 小学 > 六年级

名师选优六年级下册,名师优选六下数学答案

  • 六年级
  • 2023-06-16
目录
  • 名师优选单元卷答案
  • 名师优题六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 名师优题六年级下册数学答案
  • 名师彩卷六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 名师优选六下数学答案

  • 名师优选单元卷答案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5.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6.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0.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1.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2. 满招损,谦受益

    13.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4.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6.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1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8.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19.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2.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6.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0. 学而不厌,诲人不拍掘枣倦

    3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3. 言必信,行必果

    3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6. 是可忍,孰不可忍

    3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0.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1.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4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8. 尽信书,不如无书

    49.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0.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1.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5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5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54.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5.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5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57.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9.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0.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6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2.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63.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64.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65.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66.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7.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8.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袭拆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6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7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7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2.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7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4.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75.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76.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7.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7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8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散段小而不为

    82.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8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4.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85.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86.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87.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88.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9.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90.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9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93.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94.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9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96.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98.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99.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00.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收起

    名师优题六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如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敏塌深。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蔽唤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宏拿凯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从《小雅·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

    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之故。’”

    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综上所述,此诗的创作时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

    名师优题六年级下册数学答案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源首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 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名师,测控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岁困犷奔放。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 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雹雀数

    名师彩卷六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1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5.《学弈》全文: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袜粗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注释: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11、俱:一起。

    12、弗:不。13、矣:了。14、为:因为。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6、《两小儿辩日》全文: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注释: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17、辩斗:辩论,争论。18、以:认为。

    19、去:离。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25、决:判断。26、汝:你。 27、知:通“智”。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绝好码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并哪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6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 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 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12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5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第16课

    《鲁滨孙漂流记》的梗概部分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让我们初步了解了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表现了鲁滨孙(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战胜了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第1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突出地表现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

    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

    侧面烘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回顾拓展四

    1、《日积月累》。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苏联)《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课就是打不败他。——(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名师优选六下数学答案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

    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对小学生来说,选择典型事例,要着眼于小事,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粉肠两种情况:以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

    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

    通过几件事写人,同样要对人物进行必要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

    学会刻画人物

    写人的文章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悄谨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1、外貌描写

    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耐运绝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卡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昌姿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