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自学网 > 初中 > 七年级

七年级地理课件,七年级地理免费课件人教版

  • 七年级
  • 2023-06-09
目录
  • 七年级地方课教案ppt
  • 七年级地理课时练电子版免费
  • 七年级地理教学ppt免费
  • 七年级地理免费课件人教版
  •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课件

  • 七年级地方课教案ppt

    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过归纳亚洲、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

    3、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内容:

    了解亚洲及欧洲名的由来,亚、欧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亚洲

    ⑴、复习提问: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大洲?它与哪一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连成为一体?

    亚洲; 欧洲。

    ⑵、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名称由来

    “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意”; “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⑶、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提问: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在图6——1中找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⑷、教师小结亚洲的地理位置:

    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岩做,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⑸、让学生读图6——1,说出亚洲东、北、南面分别濒临的大洋,找出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亚洲与非含游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⑹、了解亚洲的面积

    亚洲面积约44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一大洲。

    2、欧洲

    ⑴、让学生读图6——1,完成课文3页的活动题

    活动①、说出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位置,找出欧洲濒临的大洋和相邻的大洲

    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范围大致是36°N——71°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东面大陆部分与亚洲连为一体,西南面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为邻,西北面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活动②、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

    从纬度位置来看,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属于北温带;从海陆位置来看,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海洋,各地距海洋较近。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引导学生结合6——2“世界时区”了解:

    1、地方时——生活中,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即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当地的12时,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就是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也不同。

    2、世界时——国际上规定,以经过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0°经线的地方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就是世界时。

    3、相邻的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4、北京时间——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5、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篇: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谈枣销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7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 (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 (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地理课时练电子版免费

    【 #课件#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乱孝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困陪薯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汪者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反馈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1.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讲授新课: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东半球北半球

    120°W、30°S西半球北半球

    10°W、87°N东半球北半球

    160°E、45°S东西半球交界南半球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第10页“复习题”3。

    板书设计:

    三、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地理教学ppt免费

    【 #课件#导语】课件,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篇课件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课件的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而灵活运用的。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初一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日本》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差纤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 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蚂庆中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望 。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闷山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 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00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六、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初一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免费课件人教版

    【 #课件#导语】课件要具有易用性。课堂时间有限,决定了制作的课件必须简单易用。因此,课件要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使用课件,必须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不能一味讲解,而使讲课内容枯燥。下面是整理的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天气》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闷茄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脊罩塌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樱圆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课件

    【 #课件#导语】现代教育学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既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现代教学手段。在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学内容要具有直观性,要使媒体内容一目了然,在课堂上常常直接出示本节课的主题,直观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传承教学资源。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败裂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2齐达内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哗差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乱枯皮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A.道教B.佛教C.*教D.伊斯兰教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A.法语B.德语C.阿拉伯语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教的是()

    A.伊拉克B.印度C.英国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A.澳大利亚B.美国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B.阿拉伯语C.俄语D.葡萄牙语

    6.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A.*教B.佛教C.*教D.伊斯兰教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设计意图:借由闯关抢答进行课堂练习,再次活跃课堂气氛,思考题的编排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水平,并且第8、9题的设计不仅紧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还与本节课一开始创设的“囧”系列电影的情境巧妙的贴合起来,首尾呼应。)

    篇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并能够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培养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教学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