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自学网 > 小学 > 二年级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二上苏教版数学电子课本

  • 二年级
  • 2023-04-16
目录
  •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apo
  • 苏教二年级上册数学目录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电子书上册
  • 二上苏教版数学电子课本
  • 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图片

  •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apo

    以下是 无 为大家知迟整理的关于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的文章,供大家学圆哪习参考!

    一、认真审题,正确填空。(12分)

    1.25里面最多有______ 个4;40里面最多有________ 个7。

    2. 在 ÷= 6……4中,除数最小是__________。

    在 ÷ 4= 6…… 中,余数是_________。

    3.30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堆,每堆分_____个,还剩_____ 个。

    4.请用4、5、23、3写出两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5=7× 6 = 18

    搭腔李24 ÷ = ÷ 3 = 6……

    二、看清题目、仔细计算。

    1.直接写得数。(16分)

    45÷9 =6×9 = 92-32 =36+42 =

    4×8 =85-23 = 42÷6 =25÷5 =

    35+32=9×3 = 18÷9 =7×5=

    32÷8= 42+51= 64-21=56÷7 =

    2.用竖式计算。(24分)

    50÷6=39÷4= 73÷9=

    46÷9= 27÷5=29÷7=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12分)

    三、解决实际问题。(36分)

    1.(1)小文想买6袋饼干,需要多少元?

    (2)小雨用18元买了同一件食品,他可能买了什么?买了多少?

    2.每排有6个鸡蛋,摆了4排。

    ⑴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⑵平均每天吃5个,可以吃几天?还剩多少个?

    3.每串8颗,42颗最多可以做几串?还剩几颗?

    4. 做一个灯笼用8张纸。

    苏教二年级上册数学目录

    1、一段铁丝长1米,第一次截去36厘米,第二次又截去了一些,还剩28厘米,

    (1)第二次用了多少厘米?

    (2)这段铁丝短了多少厘米?

    2、 商店新进9箱女衬衫,新进的男衬衫是女衬衫的7倍。新进的男衬衫是女衬衫的7倍。

    (1)新进的男衬衫有多少箱?

    (2)男衬衫和女衬衫一共有多少箱?

    (3)每箱有8件衬衫,女衬衫有多少件?

    3、一张桌子坐5人,有6张桌子,来了29人够坐吗?

    4、二年级学行则生做了一些红花和6朵黄花,送给一年级15朵红花,剩下的红花是黄花的4倍,一共有几朵红花?派空

    5、一本书我已经读了8天,每天读4页,一共读了多少页,我还有36页没读完,这本书原来有多少页?

    6、商店上午运来55袋面粉,下午比上午少运了18袋。

    (1)下午运来多少袋面粉?

    (2)上午和下午一共运了多少袋面粉?

    (3)卖出34袋后,还剩多少袋?

    7、原来车上有乘客54人,下车16人,上车23人,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8、54个同学去田里摘黄瓜,男生有20人,女生有多少人?

    9、羊和兔一共有86只,猪和羊一共有58只,羊有22只。

    (1)兔有多少只?

    (2)猪有多少只?

    10、同学们做红花,第一组做了38朵,第二做了24朵,第三组做的红花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红花的总和多12朵,第三组做了多少朵?

    (1)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档羡棚(2)第三组做了多少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电子书上册

    ①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②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③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④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比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根据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求比值的方法:用前向除以后项。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四则混合运算

    ①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③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39.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

    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

    基本公式:前一个数÷后一个数(比较量÷标准量)

    ②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单位“1”已知)

    基本公式: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③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

    基本公式:分率对应的数量÷分率=单位“1”的量或者列方程解。

    ④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芹顷雹一个数多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

    基本公式:两个数的差÷单位“1”的量(标准量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②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利息税=本金×时间×利率×5%

    41.四则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运算性质

    ①减法的基本性质:a-(b+c)=a-b-c

    a-b-c=a-(b+c)

    ②除法的基本性质:a÷b÷c=a÷(b×c)

    (a±b)÷c=a÷c±b÷c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πr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13、正方体的乎并表面积=棱长×棱长×6S=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2πrh=2π(d÷2)+2π(d÷2)h=2π(C÷2÷π)+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V=πrh=π(d÷2)h=π(C÷2÷π)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h÷3=π(d÷2)h÷3=π(C÷2÷π)h÷3

    19、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嫌帆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积=底面积×高V=Sh

    二上苏教版数学电子课本

    有练习册黄冈随堂练比较好。根据余橘网络资料查询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有迟晌秋季典中点练习竖旦团册和黄冈随堂练比较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图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案,共165页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肢模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读课题

    二、 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裤滑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个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例1,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例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4)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胡饥腊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说一说,列算式。

    说一说。

    先说一说,在填写,完成“试一试”。

    列算式,说一说。

    读一读。

    说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

    回答问题再填写。

    三、 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3、完成“想想做做”3

    (1) 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4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完成“想想做做”1—5。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说一说。

    教后小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