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七年级下语文书8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 电子版 七上电子课本语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 电子版 七年级下语文书人教版电子书
人教版初一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第1课散步
第2课秋天的怀念
第3课羚羊木雕
第4课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 母亲》
第5课 《世说新语》两则
第二单元
第6课我的老师
第7课再塑生命的人
第8课我的早年生活
第9课王几何
第10课《论碰圆搏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
第11课春腔稿
第12课济南的冬天
第13课风雨
第14课秋天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
第四单元
第16课紫藤萝瀑笑祥布
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18课 短文两篇
第19课 在山的那边
第20课 虽有嘉肴
第五单元
第21课化石吟
第22课看云识天气
第23课绿色蝈蝈
《语文七年级上册》是201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教科书[1]。=由作者教育部组织编写。定价在9.14元。
课内的,第15课。共有4首。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zaī),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梁肆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十首。
【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音:黍(shǔ),斜(xi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仔培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橡戚轿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 梦 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内容(一)
《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内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森粗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
⑪相委而去: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⑫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⑬引:拉。
⑭顾:回头看。
2.句子翻译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③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内容(二)
《论语》十二章
1.字词解释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不亦君子乎:指道迅春丛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亩樱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人不堪其忧: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7)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8)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9)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0)于我如浮云:对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3)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4)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5)不舍昼夜:舍弃
(26)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7)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9)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30)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2.句子翻译
1.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4.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5.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新 课 标 第 一 网
9.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人教版201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咏 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ù) 柳絮(xù) 差可拟(chā)(nǐ)
无奕(yì) 雪骤(zhòu) 道韫(yùn)
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刘义庆 编著的《 世说新语 》一文。
3.解释字词:
⑴内集(家庭聚会) ⑵儿女(子侄辈) ⑶俄而(不久,一会儿) ⑷欣然(高兴地)
⑸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⑹未若(不如,比不上) ⑺因风起(凭借) ⑻即(是)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②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7.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8.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10.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陈太丘与友期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qī) 尊君在不(fǒu)
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约定) ⑵太丘舍去(离开) ⑶去后乃至 (才)(4)待君久不至(您,对对方的尊称 )⑸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⑹相委而去(丢下,舍弃)⑺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⑻下车引之 (拉) ⑼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②、(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
③、(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④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知错能改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元方入门不顾 ”。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你的看法。
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难当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为人处事要讲信用,懂礼貌
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duì) 学学半(xiào)
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 即使 ②弗食 不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 好处,益处 ⑤ 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⑦ 教学相长 增长,促进 ⑧ 是故 所以 ⑨ 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20.翻译下列句子。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透。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③故曰:教学相长。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能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④《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1.本文节选自 《学记》 ,又名《小戴礼记》 ,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 论著的选集,共 49 篇。《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教育学 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2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2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用嘉肴比喻至道,运用了类比论证,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也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
2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 经验 ,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内容(三)
综合性学习篇
一、这就是我:(活动形式)1自我介绍;2自我推荐;3模拟面试
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目的:1、通过向大家介绍自己,让同学和老师尽早认识、了解自己。2、在活动中,充分体现语文学习活学活用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让活动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
活动步骤:1、确定组织全班同学参加“自我介绍”活动的时间、地点。2、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自我介绍”活动。3、请班主任老师(或语文老师)点评活动效果。
二、漫游语文世界:(活动形式)1调查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现状;2编辑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小册子(如:对联集锦、店名集锦、广告集锦、错别字举隅等);3组织讨论“怎样学语文”活动
活动资料: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草坪告示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食堂标语)悄悄的来,悄悄的去(阅览室标语)
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目的:1、通过开展课外学语文用语文现状调查,了解生活中运用语文的现状。2、在编辑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小册子过程中培养大家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3、让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
活动步骤:1、分组分工开展课外学语文用语文现状调查活动。2、各组将课外学语文用语文现状调查的资料整理编辑成册。3、在班级展示整理成册的活动资料,请同学们代表汇报活动情况与交流感受。4、请语文老师点评、总结此次活动。
三、感受自然:(活动形式)1组织一次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郊游活动;2组织一次介绍自然界的“朋友”活动;3组织交流喜欢的季节
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自然,引导同学们进一步认识自然。2、培养、提高同学们细心观察事物的能力。3、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活动步骤:1、确定好走进自然开展郊游的时间与地点并做好分工。2、组织好观察自然事物的郊游活动,并整理好观察的成果。3、在全班展示观察自然的成果,交流郊游的感受。4、请语文老师点评总结此次活动。
四、探索月球奥秘(活动形式)1、月球奥秘知多少;2、观察月亮运行;3、收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活动资料:
1、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中国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与《淮南子》
传说和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
2、关于月亮的诗歌: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3、赏月佳对: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是2016年7月人民教育出宴并版社全新修订出版(2017年再次修订)的教科书,由教育部组织编写,闷罩温儒敏总主编。供初一上学期使用,定价在9.14元。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组织编写的,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由国内著名专家和教授、语文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全体编辑共同组成了近40人的教材编写队伍。
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套教材,力图晌罩迹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如下: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选自《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íao)县(现在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临:到达。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澹澹(dàn dàn):(水波)荡漾。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 至,极点。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次,停留。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 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夜将尽未尽。
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字号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集》。
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即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在西湖造了这个亭。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暖树:向阳的树。
不足:不够。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五、《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释
选自《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龟虽寿》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张中的最后一章。
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腾稿祥云雾升天。 骥:良马。 枥:马槽。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盈缩:原指岁星长短的变化,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养怡:指调养身心。怡,愉快、和乐。 永年:长寿。
六、《过故人庄 》孟浩然野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选自《孟浩然集校注》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过,造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黍(shǔ):黄米饭。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子,面对着的是打谷场和菜园。 把酒:端起酒杯。
桑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就,接近。
七、《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常建(生卒年不详),键脊搏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破山寺,在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空寺里有空心亭。
钟磬:钟和磬,佛教法器。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现在四川江油)人,唐代诗人。龙标,唐朝县名(现在湖南黔阳)。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尉。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五溪:现在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 随风:有版本写作“随君”。
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西部。
九、《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选自《李商隐诗集疏注》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却:再。
十、《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经南京流入长江。
商女:歌女。
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十一、《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选自《朱熹集》卷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现江西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渠:它。指方塘。
那:哪。
十二、《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选自《珠玉词》(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浣溪沙,词牌名。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十三、《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选自《李清照集笺校》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如梦令,词牌名。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藕花:荷花。
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