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乘除法?乘法:因数x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除法: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的交换律。那么,小学乘除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因数含有25和125的算式:
例如①:25×42×4
我们牢记25×4=100,所以交换因数位置,使算式变为25×4×42.
同样含有因数125的算式要先用125×8=1000。
例如②:25×32
此时我们要根据25×4=100将32拆成4×8,原式变成25×4×8。
例如③:72×125
我们根据125×8=1000将72拆成8×9,原式变成8×125×9。
重点例题:125×32×25
=(125×8)×(4×25)
2.因数含有5或15、35、45等的算式:
例如:35×16
我们根据需要将16拆分成2×8,这样原式变为35×2×8。因为这样就可以先得出整十的数,运算起来比较简便。
3.乘法分配率的应用:
例如:56×32+56×68
我们注意加号两边的算式中都含有56,意思是32个56加上68个56的和是多少,于是可以提出56将算式变成56×(32+68)
如果是56×132—56×32
一样提出56,算是变成56×(132-32)
注意:56×99+56
应想99个56加上1个56应为100个56,所以原式变为56×(99+1)
或者56×101-56
=56×(101-1)
另外注意综合运用,例如:
36×58+36×41+36
=36×(58+41+1)
47×65+47×36-47
=47×(65+36-1)
4.乘法分配率的另外一种应用:
例如:102×47
我们先将102拆分成100+2
算式变成(100+2)×47
然后注意将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与括号外的47相乘,算式变为:
100×47+2×47
例如:99×69
我们将99变成100-1
算式变成(100-1)×69
然后将括号里的数分别乘上69,注意中间为减号,算式变成:
100×69-1×69
二、除法:
1.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
例如:32000÷125÷8
我们可以将算式变为32000÷(125×8)=32000÷1000
2.例如:630÷18
我们可以将18拆分成9×2
这时原式变为630÷(9×2)
注意要加括号,然后打开括号,原式变成630÷9÷2=70÷2
三、乘除综合:
例如6300÷(63×5)
我们需要打开括号,此时要将括号里的乘号变为除号,原式变为
6300÷63÷5
1、乘法。已知单位“1”,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用乘法做的。
2、乘法和加法。已知单位“1”和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用单位“1”的具体数字乘单位“1”和多的几分之几的和。
3、乘法和减法。已知单位“1”和比单位“1”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用单位“1”的具体数乘单位“1”和少的几分之几的差。
4、除法。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用单位“1”具体的数字除以它对应的占单位“1”几分之几。
5、除法和加法。已知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1”,用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的数字除以单位“1”和比单位“1”多的几分之几的和。
6、除法和减法。已知比单位“1”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1”,用比单位“1”少几分之几的数字除以单位“1”和比单位“1”少的几分之几的差。
7、总之,如果已知单位“1”的数,求另一个和单位“1”有关的数字,就用乘法;如果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就用除法做。
1、提前熟悉逐步背诵乘法口诀表。简单和孩子乘法是怎么回事,然后重点观察乘法口诀表的规律,进行有规律的背诵记忆,并最终能做到熟练背诵口。
2、嘱咐孩子抓住课上时间认真听懂乘法的本源和使用意义。让孩子明白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多练习、多举例,可以让孩子用“讲故事”的方法自己去编好一个乘法算式对应的背景,也就是有点自己编个小应用题的感觉;
3、及时更新知识,与老师所教授内容及最新规定统一,避免孩子混淆。
除法篇
现象1:无法理解除法的本质意义,初步学的时候基本是照猫画虎列出算式,但并不明白除法的“平均分”这一过程,当堂课也许孩子例题都“完成”了,但孩子对于除法的学习远没有完成。
很多三四年级的孩子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一到除法的一步还是犯蒙,无从下笔,除法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中高年级的学习效果。大量的应用题会涉及除法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归一问题、盈亏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行程问题等等。
现象2:除法的计算十分费力,没有像对应的乘法口诀表那样的口诀,对于通过乘法逆向求除法操作不熟练。这个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乘法口诀还不熟,显然除法的逆向运算要求就更高了;另一方面,对于除法和乘法的实际应用过程的对应关系不明确,也就做不到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自由转换计算。
乘法:
因数x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的交换律。a×b=b×a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乘法的其他
拓展资料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1]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整数乘法法则:
1
)从右边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
哪一位,得数的末尾就和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对齐;
2
)然后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整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可以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
然后看各因数的
末尾一共有几个
0
,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
0
。)
2
、小数乘法法则:
1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2
)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得数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
小数点。
3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
0
,一般要把
0
去掉,进行化简。
3
、分数乘法法则:
把各个分数的分子乘起来作为分子,
各个分数的分母相乘起来作为
分母,然后再约分。
4
、整数的除法法则
1
)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先看除数有几位,再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
几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多一位数;
2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上商;
3
)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5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
1
)
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
)
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
就在余数后面补零,
再继续除。
6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
1
)先看除数中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数
位不够的用零补足;
2
)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除。
以上就是小学乘除法的全部内容,1、乘法。已知单位“1”,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用乘法做的。2、乘法和加法。已知单位“1”和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用单位“1”的具体数字乘单位“1”和多的几分之几的和。3、乘法和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