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初中 > 七年级 > 初一

初一下册笔记数学,初一数学下册重点笔记

  • 初一
  • 2023-05-25
目录
  • 七年级下册数学书笔记电子版
  • 初一数学下册重点归纳
  • 七年级下册数学笔记归纳总结
  •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笔记
  • 初一数学下册重点笔记

  • 七年级下册数学书笔记电子版

    想要学好初一下册的数学,没有学习方法很难学好,建议同学们学过数学新知识之后,对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归纳。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局判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

    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没岩——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

    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

    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

    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

    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类比 猜想与证明 生活中的说理 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

    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

    4、余角、补交、对顶角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

    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

    1. 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习题)

    第十章:

    桐察改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

    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初一数学下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

    1.读的方法。初一同学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在读的过程中,易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地读数学书呢?平时应做到:

    (1)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并能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重、难点;

    (2)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领会其实质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求教);

    (3)研读。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书本知识安排意图,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读书,先求读懂,再求读透,使得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2.听的方法。“听”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而初一同学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果下降。因此应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做到:

    (1) 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2) 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

    (3) 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知识点);

    (4) 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及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5) 听好课后小结。

    3.思考的方法。“思”指同学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

    数学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善于思考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于思考则学得死,效果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中,思维狭窄。因此在学习中要做到:

    (1) 敢于思考、勤于思考、随读随思、随听随思。在看书、听讲、练习时要多思考;

    (2) 善于思考。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知识的重点进行思考;

    (3) 反思。要善于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4.问的方法。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但七年级同学往往不善于问,不懂得如何问。因此,同学在平时学习中应掌握问问题的一些方法,主要有:

    (1) 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

    (2) 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

    (3) 类比提问法。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

    (4) 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此外,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

    5.记笔记的方法。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记笔记的学生也是记得不够合理。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用“记”代替“听”和“思”。

    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学生作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听”,“思”中有选择地记录;

    (2) 记学习内容的要点,记自己有疑问的疑点,记书中没有的知识及教师补充的知识点;

    (3) 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

    (4) 记课堂小结。并使学生明确笔记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是为最后复习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这两大基石的形成又离不开平时的数学学习实践,下面就几个数学学习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谈一谈如何学好数学。

    猜你喜欢:

    1.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整理

    2. 初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3.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归纳

    4. 初一上册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5.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6.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下册重点归纳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学习任何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

    一、目标与要求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5.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三、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

    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高基组成三角形。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三角形的稳定戚猛谨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9.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12.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3.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14.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5.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6.多边形的分类: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平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17.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8.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代数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数学规范):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知肢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a2-b2;a与b差的平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负数是:-a2-b,非负数是:a2,非正数是:-a2.

    七年级数学公式大全(下学期)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初一数学下册重要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下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下学期知识点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

    七年级下册数学笔记归纳总结

    初一是我们迈入中学的第一步,那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那么总结过吗?如果没有局李腊请来我这里瞧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之间,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a∥c。

    拓展阅读: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桐滑质<1>、 若a>b, 则a+c>b+c;<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

    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b,且b>c,则a>c

    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八年级数学下册全扰罩册复习提纲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考题型: 1、 求4x-6>7x-12的非负数解. 2、已知3(x-a)=x-a+1r的解适合2(x-5) 8a,求a 的范围.

    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公式:1、 ma+mb+mc=m(a+b+c) 2、a2-b2=(a+b)(a-b) 3、a2±2ab+b2=(a±b)2

    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 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 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学习总结。2、运用公式法。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三章 分式

    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

    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中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A/B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

    常考知识点:1、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化简。2、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第四章 相似图形

    一、 定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如果a与b的比值和c与d的比值相等,那么 或a∶b=c∶d,这时组成比例的四个数a,b,c,d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即a、d为外项,c、b为内项.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AB∶CD=m∶n,或写成 = ,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 表示成比值k,则 =k或AB=k•CD.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的定义: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 ,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 ≈0.618. 引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相似多边形: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若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 .如果(b,d都不为0),那么ad=bc.2、合比性质:如果 ,那么 。3、等比性质:如果 =…= (b+d+…+n≠0),那么 。4、更比性质:若 那么 。5、反比性质:若 那么

    三、求两条线段的比时要注意的问题:(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

    四、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

    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方法有: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4.定义法: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七、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八、常考知识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4)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tion):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5)样本(sample):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6) 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 (7)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识记其计算公式。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还要知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

    刻画平均水平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刻画离散程度用:极差,方差,标准差。

    常考知识点:1、作频数分布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2、利用方差比较数据的稳定性。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3、频率,样本的定义

    第六章 证明

    一、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 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学习总结。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般需要作辅助线.既可以作平行线,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三、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是:(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四、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是:(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在证明时需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30

    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斜边上的高是斜边的一半。

    常考知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定理。2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及判定。命题及其条件和结论,真假命题的定义。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笔记

    学习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我整理了七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数学知识点5.1.1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闷灶拆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辩碰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数学知识点5.1.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数学知识点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数学知识点5.3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数学知识点5.4平移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关于初一下册的数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蚂枣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下册重点笔记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1

    1、整式的乘除的公式运用(六条)及逆运用(数的计算)。

    (1)an·am2)(am)n=(3)(ab)n = 4)am ÷ an

    (5)a0 (a≠0) (6)a-p= =

    2、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3、整式的乘法公式(两条)。

    平方差公式:(a+b)(a-b)=

    完全平方公式:(a+b)2 (a-b)2

    常用公式:(x+m)(x+n)=

    5、单项式除以单项高衡局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6、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和

    7、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角的关系线的平行) ①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互补,两直线平行.

    8、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线的平行

    9、能判别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会列列关系式(因变量=自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10、变量中的图象法,注意:(1)横、纵坐标的对象。(2)起点、终点不同表示什么意义

    (3)图象交点表示什么意义(4)会求平均值。

    11、三角形(1)三边关系:角的关系)

    (2)内角关系:

    (3)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重点)(4)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注意:公共边、边的公共部分对顶角、公共角、角的公共部分)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重点)(6)等腰三角形:(a)知边求边、周长方法

    (b)知角求角方法

    (c)三线合一:

    (7)等边三角形:

    12、会判轴对称图形,会根据画对称图形,(或在方戚让格中画)

    13、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14、(1)等腰三角形: 对称轴, 性质

    (2)线段 : 对称轴 ,性质

    (3)角 : 对称轴 ,性质

    15、尺规作图:(1) 作一线段等已知线段 (2)作角已知角 (3)作线段垂直平分线

    (4)作角的平分线 (5)作三角形

    16、事件的分类:,会求各种事件的概率

    (1)摸球:P(摸某种球)=

    (2)摸牌: P(摸某种牌)=

    (3)转盘: P(指向某个区域)=

    (4)抛骰子: P(抛出某个点数)=

    (5)方格(面积): P(停留某个区域)=

    17、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18、方法归纳:(1)求边相等可以利用

    (2)求角相等可以利用 。

    (3)计算简便可以利用 。

    19、注意复习: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科学记数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绝对值。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2

    第六章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 a+b=0.

    2.绝对值 |a|≥0.

    3.倒数 (1)0没有倒数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

    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拦烂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平方,负数不能开平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 (1≤ <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3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a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n=(a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an(a≠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4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3)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5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解(即公共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3)注意: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5.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对于一个应用题设出的未知数越多,列方程组可能容易一些,但解方程组可能比较麻烦,反之则难列易解

    (2)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时,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

    (3)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一个时,一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但总可以求出任何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或ax+b0,(a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空圈和实点.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

    ★初一下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小归纳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备战中考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与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下册知识归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