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初中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优秀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 初中
  • 2023-06-18
目录
  •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例
  •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10篇
  •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
  •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例

    教育案例是身边发生的生动活泼的例子,对教学本身具有促进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育案例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故事一

    ——关注失去自信的学生

    自从当班主任以来,自己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不爱说话的,爱打人的,任性的,叛逆的,上课容易走神的,好强的等等。当然我也希望融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但往往就是因为工作繁琐,忽略了某些学生。

    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及同伴的认可。因此教师需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经常加以鼓励。教育的成功不是教师手把手教的结果,而是发挥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在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不容易被老师扰羡雹注意,教师应该多去关注他们,为他们创设多个表现自我的舞台,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促进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

    李可喻是上课经常开小差的孩子,而且经常会被同学告状,说他带玩具,下课碰老师讲台的电脑等等,上个月又因为迟交回执一个星期被我批评,直到通知家长,让家长交回执,我才明白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

    好不容易见到他妈妈,我对他妈妈说:“这孩子还算乖,不太调皮,但有时让他干点事会比较拖拉,会经常犯点小错误。”从他妈妈口里,我得知李可喻在家里是公公;婆婆带得多,经常被公公骂,骂了以后也没见效果,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公公又骂,他就楞那了,没反应。我心里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在学校总犯那些小错误呢?原来是我说多了,他就无所谓了。要使这个孩子找回成功的自信,我必须要换个方法,多从他的角度出发,多和他谈心,在课堂多表扬他。

    试想一下,一个在家里都没自信的孩子,在学校怎么会有自信呢?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妈妈离开学校第二天,学生又来告状:“李可喻用湿布玩黑板。”我看了一会,没批评他,反而和他说:“你是想为班集体做事,老师知道,为大家擦黑板是好事,奖你一朵小红花。”他朝我微笑地点了点头,之后的几天都没有同学来告状了。又在一次自习课上,他缓帆在认真地做作业,我又说了一句:“李可喻近来进步了。”他自信地朝我看了一眼。我顿时觉得做对了一件很大的事。到现在为止,这个学生已经不象刚开学那样,总是弄点小事情来,而是很主动地融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因为他在老师这里找回了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书,只是这每一本书的开启方式不同,但开启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功,也就是教师要坚持从成功中学习的思想。要让孩子感受到成功,就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孩子们成功的反馈,这样才能使他们努力坚持下去,不断取得成功。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发现并抓住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契机,让班中的每一个孩子在老师期待的眼神中;在老师殷切的话语中;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切实的感受到教师的爱,并在老师给予的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故事二

    沟通与关爱

    【个案情况】

    周峰,男,就读于九(4)班。周峰从农村转入我校。他的父亲长期在外经商,母亲是家庭妇女,文派闷化程度不高,在实验小学门口摆小吃摊,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上存在欠缺,放任自流。周峰本人虽在学校能够做到遵守学校的基本规章制度,本人也非常希望成绩能够有所进步,但是由于性格散漫,致使学习不够自觉,成绩始终徘徊在班级中下水平。另外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穿着和所用学习用具明显不如别人,但攀比心理强,所以心理始终处于自卑状态

    【心理分析】

    1.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影响学生的性格成长。民主的家庭培养孩子宽容,孩子善于表达观点;宽容的家庭培养孩子关怀,孩子一般富有爱心;专制的家庭造就孩子的软弱,孩子一般依赖性强;放纵的家庭造成孩子放荡不羁。周峰因父母都忙于做生意,缺少时间教育孩子,在孩子青春期最想自由张扬,需要约束管教时,却没有收到约束,致使周峰性格散漫放纵。

    2.留守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部分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子女在家独自读书,或是由爷辈看管,或是寄养在别人家的,这些孩子心理缺少依靠,缺乏父母正规的管教,他们就象一根根随风飘摇的稻草,难以找到关爱。而父母一

    味的经济满足却养成了他们只重吃穿,只讲哥们排场的坏习气。很多孩子缺乏自控力,无人管教跟随社会恶势力,养成了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邪恶个性。有些进城务工子女,条件差,由于父母整日奔波劳碌,无暇顾及他们的思想,加上刚进入城市群体,往往会遭受到许多的白眼,受到许多的不公平的待遇,心理上自然会产生许多的不和谐。

    【辅导策略】

    (1) 作业书写一般,格式不规范。通过详细的分析作业中存在的缺点和漏洞,让他了解自己的缺点所在。通过讲解,使他知道应该如何提高解题能力。同时与家长相配合,督促他自我反思。在平时书写时,监督他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 对数学不够重视,学习缺少动力。为了避免出现偏科,导致成绩不理想与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通过与别的科任老师配合,加强各科作业的检查力度。与家长一起分析问题的存在原因,让家长改变原有的引导与教育方式。通过与家长的配合,制定出合适的作息时间表,并由家长负责监督并实行,使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 由于基础不扎实,粗心,导致考试失分较多。分析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性格使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对题目重视不够且没有足够的做题量,无法在看到题目时对它做出准确的第一反映。通过推荐偏重基础的习题,让他补充自己基础上的不足。同时由于较大题目量的练习,以及做题是家长的监督与约束,使他逐渐养

    成细心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够在考试时抓住较多的分数。这不仅对他的学习颇有裨益,更能提高他的办事能力。

    (4) 由于缺少自信,学习时缺少冲劲。通过交流与谈话,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用一种赞赏的方式看待他,使他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从而树立起信心,而不是一味的鼓励。而是让他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自己树立起自信。例如参加运动会,他在校运动会上获得跳远和百米赛跑的奖项。通过对自己的肯定,从而使他最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也充满了希望。

    【案例反思】

    (1) 通过这次一对一的教育,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非常有学习的潜力的。关键在于适当的引导以及让他树立起自信心,就能激发他向前冲。

    (2) 教书育人,重要的是耐心与包容心。要能够包容学生犯下的错误与自身存在的不足,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毕竟是孩子,即使表面再坚强独立,内心仍然需要大人循循善诱的引导。而教师就是在学生生命中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的大人。我们正是要以这种关爱之心来引导,启发我们的学生。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故事三

    成功教育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与启发下,受教育者通过自觉的自我管理,采取符合伦理的行动而达到预期有价值的目的的教育。那在大学生中开展成功教育是否需要,答案是肯定的。人人都想成功,大学生更渴望成功,成功教育的大门理所当然要向当代大学生敞开。大学生开展成功教育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当代大学生对成功缺乏足够的信心。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就业观念,创业观念,苦乐观念等受到社会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大,难免眼高手低,导致就业不理想,而且,高考扩招,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的成功信心不足。二是当代大学生对什么是成功缺乏正确的认识。西方成功学的误导,西方经济社会极端消费主义,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行动方式。三是当代大学生对怎样获得成功不知所措。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低,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对成功的体验不深刻,难以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径。四是当代大学生盲目模仿他人的成功之道,大学生年轻气盛,幻想成功并崇拜成功人士,尤其是对与自己背景相似的成功人士纷纷仿效,其结果往往是费尽周折以失败告终。五是当代大学生对成功的评判缺乏科学标准。大学生要么对成功期望值过高而对成功望而却步,要么认为成功唾手可得而不愿倾力付出,要么缺乏正确的人生规划而无法挪步,要么是大势所趋而随波逐流。此外,当代大学生整体性格特征心浮气躁,应对失败的心理基础不牢靠。成功教育就是帮助受教育者获得成功而创造各种可能条件的教育,所蕴含的成功教育是

    对成功的开化和启迪,其目的是将受教育者引向成功。

    猜你喜欢:

    1. 初中语文案例范文

    2. 初中教育案例分析

    3. 九年级语文教学成功案例

    4.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

    5.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10篇

    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都有哪些好的教学案例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一)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教学反思判仿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凯唤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盯冲凯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二)

    一、案例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

    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结果如下: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一番交流之后,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有”,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吗?

    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

    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面对同学们的不解,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

    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

    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同学们按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诗句,找出更多的美点呢?

    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

    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

    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

    本案例选自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自然、贴切。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追求的吗?说老实话,上课之前,我既没有刻意去设计每个教学细节,也没有奢望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因此,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教学方法。

    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靠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力争学生能当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 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学生分析:

    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指导朗读促进鉴赏 三、体会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教学理念: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旁态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质朴生动语言中,洋溢着浓郁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及分析人物时体会情感。

    1、 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熟悉课文,了解大意,休味语言的民歌特点。

    2、 在教学过程中,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引导他们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文中的略写之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

    教学思路:

    本课可按以下几种思路设计教学方案:

    1、 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诵读课文为主要任务。此思路如有安排预习,可以一课时完成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快速背诵的方法。

    2、 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全文共七自然段,各段的内容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采用逐段分析的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本文在语言、修辞、详略等方面颇有特色,可以围绕这几点进行一定程度的赏析,最后落实于写作的实践运用。

    4、 综合以上三种思路,这样教学容量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对师生的要求也更高。若按“诵读课文----分析鉴赏”这一思路,则比较容易操作,也便于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本课件正是以这一思路来设计的。

    辅助手段:

    本文可采用的辅助手段较多,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思路选择。如:

    播放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MP3或电影片段),或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导入。

    采用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图案为剪纸)为投影素材,实现教学目标。

    剪辑播放香港电视剧《花木兰》片段等,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对照。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链接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直接导入

    1、放映演示课件第1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运游源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花木兰的信息,为了能证明“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有许多同学已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接下来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些什么。

    2、点击“资料”,链接展示32—39页的内容。 主要有木兰像 木兰祠 豫剧 京剧 连环画 电视剧 动画片 书法作品 木兰扇(拳)等。

    中间随时欢迎学生补充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简介内容如下:

    32页: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谓木兰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祠祀木兰磨迅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远古而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等。

    河南虞城木兰祠还存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形成了“木兰文化节”。

    33—34页 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现代木兰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奇境迭现、妙趣横生,非常精彩地设计了木兰的12年征战。戏中最有名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乐观生动、平白如话地讲了个“大道理”——“谁说女子不如男”,被这出戏影响的人何止千万?

    35页: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艺术成就极高。 本页图片为火花和邮票构成。.

    36 页:连环画及民间连环画

    37—39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花木兰的事物或艺术作品?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电视剧 、动画片、书法作品、木兰扇(拳)等等。

    40 页: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可能是你没想到的吧?

    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3、小结:

    这众多的木兰形象,被建筑(木兰祠)、雕塑(木兰塑像)、电影、戏剧(京剧、话剧、豫剧《花木兰》)、(美国)动画片、(香港)电视连续剧、拳术及剑术、连环画、年画,甚至还有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等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他们对木兰之美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解读。

    注意这一点:老师为什么搜集这么多的物品?是因为以上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正是源自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也就是说《木兰诗》是他们的“鼻祖”),众多的创作者通过反复阅读《木兰诗》获得灵感。可以这么说:由《木兰诗》开始,到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像一颗最有活力的种子长成了大树。(木兰事迹在史志、碑刻、野史、杂记中多次出现;考据学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对她的研究渐次深入。自杜甫、白居易起到民间歌曲、小调对《木兰诗》的手法、技法争相效仿。)

    今天我们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一不小心我们班里或许也能产生一两位哈姆雷特呢!

    二、 诵读

    一学生诵读

    好诗文总是适于朗读,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朗读一次,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

    1、 学生朗读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2、 学生朗读后检查预习

    ① 正音 点击“读写”,链接演示课件第44—61页(为方便使用链接较多)

    ② 根据需要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下列词语(以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著裳 扑逆迷离 帖花黄

    3、 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朗读

    要求:同学认真听读,注意该生或快或慢处、或高或低处及断句节奏的处理,品味其优缺点。(可请全体同学点评优点)

    4、 全体同学自由默读全文,请认真准备,因为老师将发出“挑战书”:默读之后,我们再请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诵读全文。老师将挑战这位同学,看谁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当评委,好不好?

    5、 二教师诵读

    教师范读前,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然后声明:老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

    下面是教师朗读中需注意的要点提示: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甚至如“快板”,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结合“安能辨我是…”句朗读,教师可以用双手自抚面颊,一字一顿以反问的语气念出“雄”、“雌”,使有余韵,效果更好!

    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定能博得学生满堂喝采)

    三学生品评:

    请学生评价教师刚才范读课文的优缺点,多肯定学生的见解(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范读中大多数的优点都能被学生点评出来)。如有较大的出入的,可提出全班探讨,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明确较好的读法(当然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更要欢迎学生指出朗读中的不足)。

    运行中点击POWERPOINT右下角的黑屏,以免影响学生读书及品评

    四全体齐读,赏析品味

    三、 概括要点

    1、 复述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

    2、 概括要点

    (在复述的基础上)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怎么样?”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

    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概括发言,形成板书。

    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3、 小结:了解情节,有助于我们下堂课进一步分析课文……

    四、 背诵课文

    参看板书(课件第20页),了解全文大意,试着当堂背诵课文。

    五、 课外作业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完成1-2题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作业本》课堂巩固题5~9

    第二课时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课前准备时,布置学生齐读或试读全文)

    一、 导入

    昨天我们已“认识”了花木兰,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木兰诗》。

    二、 详略分析,挖掘主题

    以下问题的设计,纯属抛砖引玉,上课时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建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我们上节课(昨天)已熟悉了课文的情节,(以多媒体出示上堂课学生概括的每自然段意) 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 (课件出现以下板书内容)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鼓励学生讨论。

    2、200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上就印有全文,(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的`四张图案)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 观察这四枚邮票,上面的文字大体上是按照什么来安排的,你看出来了吗?

    邮票上也分出了段落,甚至可看出详略分布来。瞧瞧,与我们所确定是否一致?

    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第二项

    明确:图一:木兰纺织 (略)

    图二:木兰从军 (详)

    图三:木兰征战 (略)

    图四:木兰还乡 (详)

    这四枚邮票是按课文的情节并以时间为序安排。

    4、 为塑造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诗歌是如何安排记叙的详略的?略写是不是表示不重要或无关紧要呢?

    提问后放映演示课件第12页并点击鼠标,出现问题:

    略写的第一段“停机叹息”向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6页答案。

    第四段“征战沙场”,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7页答案。

    第四自然段略写的这几句诗文,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讨论明确:征途之遥 生活之苦 英雄之勇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功勋之巨

    还为下文的侧面描写诗句“策勋十二转”“不用尚书郎”埋下伏笔遥相呼应。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及赫赫之功。

    评:这是全诗中语言最为凝练的部分。(板书)这正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看看这一段与上下是怎样衔接的?读---------悟(前过渡后顶真)

    5、详略与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放映演示课件第14页,点击“详略与中心”,链接到25页答案。

    作者在文章中处理详略是为文章的主旨(中心)服务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原则”: 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另外还可以利用邮票图案(这图案来自于对课文文本的充分挖掘与深刻理解),明确这几幅图案主要交代了什么?(文字与形象的交流!)

    图案:交代身份(人物)、点明变化(女变男)、事件、英雄气概、儿女情怀(性格)

    《教参》91页 6 中四种主题均可出示,让学生讨论认可,理由,不求标准答案。 课件中的“中心”是教师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那么木兰诗作者略写木兰征战,详写了应征、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也就是说详写是未曾开战前后时的内容,从这可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突出)怎样的主题(中心)?探讨一下:

    提示:注意出处是《---------------》,乐府诗实质是民歌

    作者应是-----------------,战争的受害者往往是-----------------。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老百姓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生活的追求。

    链接到25页“质疑2详略/中心”出示答案

    三、 质疑讨论,分析形象

    “质疑”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当然也可参照以下问题进行.

    1、 出自本文的成语的成语你知道哪几个呀?能造句吗?

    放映演示课件第15页 学生造句后,再出示例句。

    2、 怎么理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 ,然后链接到29页 讲解“互文”之后,返回课件第16页继续探讨

    3、 8、本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找出来,试着其表达效果。

    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第二项

    4、 木兰是以什么身份从军的?讨论一下看看全文哪些情节与这身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情节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明确:勤劳善良、忠孝两全、淡泊名利、热爱和平、谨慎机警、坚强勇敢、英勇善战

    提问:如果离开这一身份,全文大多数情节是否还有存在意义?

    明确:木兰是以“女郎”的身份代父从军的。如果早知木兰是女郎就什么戏也没了!

    5、 伙伴的“惊忙”“不知”表现了什么?

    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才能)及谨慎机警的性格特点。

    四、 课文小结

    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一项

    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的人)”来评价一下木兰。

    1、教师小结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叙事诗。它叙事生动,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无论情节、人物形象,或是民歌特有的语言风格,都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因而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2、提问: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木兰仍为世世代代人们景仰的巾帼英雄。请你,木兰这一传奇人物“奇”在哪里?从她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思想品质?

    右箭头连接---20页情节与性格,分析后返回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二项

    由此可见,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特殊的形象。这也是木兰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吧。

    3、提问:这堂课你认为自己学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试着吧。

    4、全体有感情地齐读或背诵全诗,再次赏析品味。

    本文属于叙事诗,请同学们不要看原文,回忆一下课文都写了一些什么事?不要求按顺序说,可以相互补充。

    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五、 拓展想象(写作训练)

    放映中点击“拓展”,链接演示课件第18页

    点击右上角“拓展延伸”可以连接到文档《千秋家国木兰情》.

    1、 观察邮票(投影式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第4枚图案),试将“木兰还乡”部分进行改写或扩写,要求充分发挥你那丰富的想像,别忘了注意细节描写。

    2、 教师口头范文(引出开头之后,如有学生跃跃欲试,可将“接力棒”传之┅┅

    3、 学生练笔---读---评 (如时间不够,可作为家庭作业)

    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六、 作业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已完成1-2题

    3、把课文编成故事,说给邻家的小朋友听。

    4、多渠道收集我国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女英雄的事迹,在“我也追星”活动中交流。

    演示课件第19页第二项“再见”

    教学反思:

    a) 以“读”贯穿整节课,生意盎然。

    b) 利用国家名片----邮票来促进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将重难点突破并落实,无疑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c) 努力凸显课改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主要集中设计于第二课时的第四个环节:分析形象、质疑讨论,这需要学生充分预习且形成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实现。

    d) 利用第4枚邮票上的图案,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从而进行思维想象扩展练习是成功的,实现了美术(剪纸)与文学(诗歌)的联姻。

    e) 备课仓促,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每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时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一)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庆大——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灶衡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誉辩竖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树杈(chà)、 攥(zuàn)、逮捕(dài)、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1)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2)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题目:《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其意义

    分层教学,其实是老瓶新标,早在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类似的话题——因材施教。它指的是在同一级别的学生中根据知识层次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予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各自得到最大满足的一种教学模式。

    然而,面对这传统而又新兴的教学模式,赞成者有之、反对者尤甚。持赞同意见的学生认为: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潜力的挖掘,同时也让层次低的学生从“失败”中觉醒,重新审视自我;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则认为:分层教学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是学校在回避矛盾、舍弃包袱,但又觉得“差生如鸡肋、弃之可惜”等等。

    先让我们看看混合型班级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现状:语文基础差,作文病句成堆、错字别字离奇、条理不明、结构紊乱,综合能力低、主观题则审题不准、表意不清。正由于成绩不理想,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失去了自信,产生了自卑,平时学习敷衍了事:作业不交、背诵懒记、考试作弊,“下课一条龙,上课一条虫”,甚至出现了旷课、逃课的现象。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老师的谆谆教诲成了毫无用处的空壳支票。这些学生有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可见,这种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安排。这种现象,与帮助人成功的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伽利略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之多,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缺少的是基础、缺乏的是兴趣、不足的是自信。因此,如何培养兴趣、唤醒自觉、鼓舞信心,让他们发现自我、正视自我、善待自我,已是当今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可以说,分层教学应运而生、适时而出,是“疗治”“差生”的一付最好的良药。

    多背、多读、勤写是语文最质朴的规律。语文学习重视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强调的是平时的积累。因此,根据“差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保护其好奇心和奇思妙想,挖掘其异想天开的合理因素,捕捉其特长的闪光点,旨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愿学”“乐学”的积极情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1、裤差哗巴班斯基说:“如果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他们有认识兴趣、有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需要,……那么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一定更有效。”“差生”大多生性好动、思想活跃、乐于游览,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深入社会、探究生活,从“玩”“乐”中学习知识,让他们真正领会无处不在的语文及其魅力,让他们觉得语文并不是可憎可怕的、而是可亲可近的,从而缩短与语文的距离。

    2、语文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庆虚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差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对教材大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敌对的情绪,所幸的是,他们大多喜欢看或课外读物,因此,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竞赛、书评活动等,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从中提高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另外,语文具有它的特殊性,文学首先是门“人”学,它可以感化人、启迪人的思想。结合平时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加强各种思想的胡行熏陶和教育,促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放慢教材的教学速度,做到逐课过关不留后患,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突破“汉字教学”三关:即认读关、书写关和积累关,同时把诵读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

    4、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重在平时的考核和鼓励,对于大型考试(期中考、学期考),则降低要求、因材施考,让“差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语文学科“有法”而“无定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让“差生”从失败中找到自信、从迷惘中肯定自我,培养他们对语文科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变消极应付为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成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可以说,分层教学它敢于承认学生思维方式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立足推动学生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合理分层

    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分层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教师,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作一翻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虽然学生面广量大,但要搞好分层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知识基础以及性格、爱好、个性特点等进行了解,按情况分层次。

    (1)摸底准备,初定层次——第一学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学生一进入初中,就向他们提出层梯教学的设想,要求学生弥补知识缺陷(如汉语拼音等)提高自身素质,(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等)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期中考试后,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从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个体间差异状况,把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四组,甲、丁人数较少,约各占10%~15%,乙、丙人数约各占35%~40%。

    为达到帮教目的,可以让甲、丁两组,乙、丙两组学生分别坐在一起,让他们互相交流,继续竞争,共同提高,并制订几条相应的措施,如以桌为单位发言记分。

    (2)变换梯队,再定层次——第二学期

    “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一学期分层教学后,由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家庭教育、周围环境等原因,各组(尤其是乙、丙两组)学生情况会起较大的变化。这时,就需对每个学生重新评估后变换梯队,再定层次。做法是:取消丁组,留甲、乙、丙三组;甲、丙两组学生各占全班人数的20%~25%;仍采用同桌帮教办法安排座位;余为乙组。由于梯队变化,丁组学生升格为丙组,丙组中有部分升格为乙组,乙组中又有多人升格为甲组,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潜能,就能够进一步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超越自己的过去。甲组学生为防止滑入乙组,又要与乙组升格者竞争,也只有努力向前。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互帮共进,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

    (2)因地制宜,适当调整——初二

    初二起,由于学科数量的增加,兴趣爱好的变异,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学生潜能开发不一等原因,语文学习进展情况必有所不同。为使学生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学好语文,教师在把握每个学生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对甲、乙、丙三个层次的学生适时作必要的调整。其中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升格的多(每次各组1~3名)降格的少(每次只个别组1~2名)逐渐增加甲组人数,减少丙组人数。

    这样,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明朝王守仁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在对学生整体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优秀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

    (1)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培优”、“补差” ,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这三类学生。比如教学《观沧海》这首诗;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默写这首诗;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3.理解诗歌独特的构思艺术,学习“歌以咏志”的手法。这里教学目标1、2面向全体同学,教学目标3则面向好的学生。

    (2)课堂教学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验是否达标。另一方面又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点、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在课堂设计上,根据目标教学模式的要求,有机地与分层教学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区别赵州桥和卢沟桥设计的不同,体会中国石拱桥多样的形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两桥的设计示意图 。教师可有意识地先请B组学生在黑板上画图,然后再请A、C组学生上台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A组学生对照示意图进行说明解释,这样,目标虽相同,但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差组”--放缓题 + 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 + 提高题,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 + 拨尖题,只批改1 - 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比如学习朱自清《春》一课后,我 共设计了7大题:1、2两题注音辨音、辨形解词,是学习困难的A组学生必做的;3、4两题为仿句和选择文句意境美,是基础较好的B组学生必做的;5、6、7三题为背诵文段,按标题(春色、春声……)重整文本,按虚实、空间变化改写文本,其中5为全体均做,6、7为C组学生任选其一。

    (4)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差组”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差组”选做;“好组”和“中组”必做;拨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组”选做,“好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习,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阶段考核,对各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有后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而对降组的学生,不要冷嘲热讽,应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确保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三、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近几年,我校语文学科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收到明显效果,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能使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各层次段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差生的比例在逐步缩小,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显然,这是一种有效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依据自身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已成为今天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成功教育的有效基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