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小学 > 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免费

  • 三年级
  • 2023-06-10
目录
  • 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怎么上
  • 小学科学三上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豆丁网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免费

  • 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怎么上

    【 #教案#导语】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食物为人类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为 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做”科学,从身边开始》

    教学目标

    1、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提出问题并参与到做科学的过程中来。

    2、通过亲历过程,了解做科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做科学的基本过程,对做科学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蜡烛一支,香一炷,火柴一盒,粉笔,记录纸等。

    2、学生准备:钟表,尺子等。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完成。第一个部分为启发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回顾并作充分的表述。第二部分为引导学生亲历做科学的过程,获得做科学的初步感受。第一部分的教学以“说”为主。可以把教材中最开始描述性的语言转化成问题,如“我们每天都经历了哪些事情?”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范围内,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说出一些他们认为不值一提的事情,如吃什么,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等。应鼓励学生就身边的事情提出问题,综合全班同学的意见,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涉及到包括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等各方面的内容。二是要启发学生讲出一些有趣的事情或发现。讲得有趣,大家才爱听,爱听才会有兴趣。作为教师,也要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既平常、又蕴涵了科学道理的事情和同学们交流。在师生这种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告诉大家,在我们的身边,在这些平常的事情中,都蕴涵着科学,当我们对这些事情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时,我们就是开始做科学了。

    第二部分的教学以“做”为主。当我们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做科学森搭了。但怎样进行观察、思考,这才是“做”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就是要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切人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提问、实验、整理、思考、讨论等一系列的宽哗活动。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前面的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提间的过程可以放开。要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但又要防止学生信口开河,要有意识的强调要有根据地提出问题。

    2、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择一个较普遍且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如果问题来自学生本身,学慎春行生的学习热情会大不一样,但教学难度可能会很大。所以,教材从这个角度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教师首先应把自己作为研究者中的一份子,并和大家一起做科学:

    3、结合所提问题用所想到的办法试一试:这一过程的基本教学原则就是,只要是学生想到的就要尽可能让他们试一试。但试之前,要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理由。在试的过程中,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小组内怎么分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观察什么,怎么记录等等。

    4、在试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在试过的办法中,哪些是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的。在这里,就要把怎么测量的过程说清楚。关于用影子测量时间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前面的“试一试”中已涉及到,这里就直接作为讨论的内容;如果没有涉及到,则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讨论。’

    5、交流讨论并把结论写下来。

    6、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提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说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食物的色香味》

    教学目标

    1.观察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认识感觉器官子观察物体中的作用。

    2.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3.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4.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

    教学方法

    信息搜集法 小组讨论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

    (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

    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

    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

    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

    四、归纳总结

    1、 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2、 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食物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

    2、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3、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4、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教学准备

    鸡蛋(熟) 、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教学重点

    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

    教学过程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

    (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归纳,

    提示学生注意: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

    (1)分小组进行,将带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学生反馈

    注意: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

    (3)、问: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动物类和植物类

    3、 对食物进行分类

    (1) 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 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 交流并修正

    (4) 总结归纳: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既有动物性食物又有植物行食物:

    4、 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阐明: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指导学生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技能.

    3.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4.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5.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健康观念。

    教学策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智趣。

    教学媒体:《食物的营养》多媒体课件,教学材料(略).

    教学片断及点评:

    环节一: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吃什么啊?

    生:鸡肉、面包、粥、鱼、馒头、米饭、鸡蛋……

    师:很丰富,各种各样,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么营养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的营养》。

    [在这个环节上我作简化处理了,交流时以开展简短交流会的形式来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学生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师:今天我们同学还带来了许多食物,在投影仪上出示(面包、米饭、熟鸡蛋、肉、花生、核桃,苹果、青菜)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材料,出示:碘酒、白纸、酒精、火柴、镊子。你们能根据这些材料想办法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吗?

    师:小组先商量一下(出示课件):

    1.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出食物中的什么营养成分?

    2.预测有什么现象?

    3.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

    交流,汇报:

    生1:用小刀把肉切开,在火上烧,会闻到焦味。

    生2:将核桃放在纸上按压

    ……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现在就按你们的方法去找找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好吗?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

    2.滴碘酒时,只要滴一滴就够了。

    3.在用酒精灯烧时,只要能看到实验现象就可以,可不要把它烧没了。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环节三:归纳实验现象

    师:可以交流了吗?你是怎样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组1:我们用滴碘酒的方法,面包、米饭、馒头、滴到碘酒的部分变成了蓝色了。

    组4:我们小组用压、碾的方法,肥肉、花生、核桃,我们看到这些食物压之后纸上有油的痕迹。

    组8:我们用烧的方法,烧鸡蛋、肉,我们闻到了一股烧头发的焦臭味。

    组3:我们也是用按压的方法,青菜在纸上压后有水的痕迹。

    ……

    引导学生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

    苹果、青菜——有水分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方法思维的培养,引领学生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为“提供实验材料,启发学生讨论找营养成分的方法——小组分工,领取材料,活动探究——交流汇报”,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猜测——提出解决的方法——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从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后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环节四:教师介绍食物营养的资料、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含有蛋白质)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含有淀粉)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含有脂肪)

    苹果、青菜——含有大量的水分、维生素等。

    [使实验活动得到验证。]

    环节五:比较、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中丰富的营养成分。

    师:刚才我们想办法找出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那么这些食物中是否只含有我们找到的这一种或二种营养成分呢?

    生:不是。

    师:那还会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营养大餐”,让我们看看食物中还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你们根据抽屉中的友情提示,对这些食物进行比较,并整理分类。好,先请记录员拿出这张友情提示,小组成员看一看,再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友情提示:

    1.看这些食物图片的营养成分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按要求整理其中的一类含量丰富的食物。

    3.在整理中你发现这类营养成分一般都含在哪些食物中吗?

    师: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学生分析比较,获得信息。

    师:在比较,观察这些卡片上的信息时,还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汇报:

    汇报时,汇报员上台,一边汇报一边放上卡片,并把这其中含量最丰富的食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蛋白质 脂肪 淀粉 维生素 矿物质

    牛肉 猪肉 面包 A C E 钙 磷 铁

    蟹 青椒 碗豆 蟹 豆腐干 豆腐干

    生:我们的发现是蛋白质主要含在鱼、肉、乳、卵等动物性食物中。脂肪主要含在肉类、油类中。淀粉主要含在小麦、稻谷等粮食中。

    生:我们所观察的食物中图片中维生素A含量最多的是蟹、含维C最多的是青椒维生素E最多的是碗豆。

    ……[通过学生比较、分类,整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食物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差异性。上一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了解到哪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而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而且在认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类、整理等科学活动的能力。]

    环节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我们应该不挑食、不偏食。

    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为自己搭配一份营养餐。

    [能把所学的运用在平时的饮食中,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合理地搭配自己的饮食。使学生明白,合理膳食,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设计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1、 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2、 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3、 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

    4、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为什么?

    学生反馈并揭示课题:设计一日食谱

    二、 学生设计一日食谱

    (1) 讨论: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2) 出示课件: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 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三、 交流设计的“一日食谱”

    (1) 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 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 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 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四、 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 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2) 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 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五,总结

    《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2、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3、回顾进食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4、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结果。

    5、意识到现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面包、水果、纯净水等食物

    消化器官的课件、消化过程的资料

    教学重点:认识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1) 问: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我们用吞咽食物来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课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

    (3) 小结;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 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余大肠,大约5——6米长,弯弯曲曲的。大肠比较粗,下端余*连接,*是粪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

    (1)在书中填写流程图。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述

    五、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1)问: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

    (2)学生讨论,然后归纳出基本方法。

    (3)小结: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这会增加胃肠的负担,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写字,做剧烈的运动。

    六、总结拓展

    《食物的变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2、认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

    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变质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1、一组变质发霉的食物,如;米饭,馒头,烂水果、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发霉的食物。

    2、香蕉变质的过程图片。

    教学过程

    一、比较认识变质的食物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1、出示两组食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

    要求:充分应用感觉器官来观察比较变质食物的特点,将变质的食物与没有变质的食物充分的进行对比,(严禁用口尝)

    2、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食物名称 外在的不同特点

    没有变质的食物 以变质的食物

    米饭

    馒头

    水果

    3、对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

    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霉点、软化等特点,

    二、探究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1、猜测: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质?原因可能有那些?

    提示: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假设。

    2、对猜测进行归纳;可能与食物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温度的高低、食物中的水分的多少、食物外表的损坏等等因素有关系。

    3、出示香蕉变质过程的课件,观察香蕉逐渐变质的过程。在让学生进行描述。

    三、认识食物变质对人的危害

    1、讲述: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和我们刚才看的资料,你认为食物变质了会对我们的身体有那些危害呢?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归纳。

    四、探究哪些方法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时间

    1、讨论,(1)生活中你看见爸爸妈妈是怎样让食物保存很长的时间的?

    (2)在超市里面买的方便食物又是怎样保质的?

    (3)我们吃的一些干果,大米又是怎样保质的?

    2、交流归纳食物的保质方法:冷冻冷藏;晒干;用盐腌制,做成罐头食品,隔绝食品与空气接触等等。

    五、拓展延伸:研究馒头怎样保存的时间更长

    小学科学三上

    【 #教案#导语】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是已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 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罩兆、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物码租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模枣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2、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5.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教案#导语】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羡伍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兄迟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橘陪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沸腾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篇四】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固态

    水液态互相转化热量

    水蒸气气态

    豆丁网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2、 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

    3、 能够仔细,耐心观察实验现象并积极主动的与同组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能分辨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溶解,什么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学难点::知道加快物体溶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砂糖、高锰酸钾、一盆凉水、一瓶热水.

    学生用具:共分五组,每组一次性杯子5个、木棒一根、砂石、食盐、味精、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实验表一张.

    教学方法:小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等等多种方法相互协调使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入

    (1)师出示一撮砂糖问:同学们看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我们平时用它来干什么?

    (2)现在我们就来冲一杯糖水喝,(师边说边冲)谁来尝尝?指名尝试。.师及时提示:注意不熟悉的物品我们能不能直接用口尝?为什么?

    (3)师举起杯子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糖到哪里去了?并直接板书课题。

    (4)师重复是否真的化了呢?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出来,得用实验验证一下才行。

    2 、设计实验证明物链

    师述:为了让同学们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有颜色的物品————高锰酸钾,来代替砂糖。师出示高锰酸钾让学生观看并解释: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现在跟我一起认识它(教师带领学生齐读两遍)不要看它这么小它可很神秘噢!我把它放入水中你们可要仔细观察.

    师提问: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到哪里去了?谁来?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师总结:我们把像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溶解现象.

    板书

    砂糖 、高锰酸钾

    溶解现象

    3、运用知识判断

    师述: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它们能否也在水中溶解呢?老师也带来了几种物品,同学们看看有哪些?那我们应怎么来做,小组商量说出你们的方法

    集体研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证.

    4、实验问题引出加快物品溶解方法。

    师提问:我们刚刚在做实验时,在能溶解的物体中哪一种物体溶解的最慢?(学生回答后)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使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优胜组我们就奖他们一面小红旗。

    各小组先讨论出你们的实验方法,商量好后可以来老师这领实验材料.

    小组分别实验,实验完后总结经验。

    板书: 加热

    .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把你们的方法记下来.

    5、运用所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以致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亲人为我们操碎了心。如:我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等 ,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呢?学了今天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冲一杯牛奶来表达我们的心意,老师这里有牛奶,谁愿意上来冲一杯,不过要先说出你的方法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家可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亲人冲杯茶水或牛奶噢!再见!

    板书设计: 糖到哪里去了

    砂糖 、高锰酸钾

    溶解现象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激渣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3)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

    明蚂悄(2)到水里去了;

    (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4)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学生仍然会设计用砂糖放入水里观察;教师建议改用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实验操作:把一小颗的高锰酸钾晶体轻轻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约一分钟后,将会看见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再轻轻地搅动一下,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云雾向水的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最后,这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像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溶解现象。

    6、运用知识。

    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没有溶解。并在课本42页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来。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学生会想出很多的办法做实验,比如: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课题,学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而杯里并看不到糖,这时已经引起了它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黄砂糖代替白砂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糖颗粒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知道了糖能在水中溶解以外,还有哪些能溶解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实验,培训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证实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测想符合。实验证明,食盐、味精能溶解,粉笔、砂不能溶解。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可以加快溶解,课后延伸。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免费

    【 #教案#导语】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水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小结: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态笑(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见教材29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

    怎样使水变清

    教学目的: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浑浊的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拆凯到的现象。

    2、能用简单的器帆御含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3、学会使水变清的方法。

    4、知道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5、愿意合作交流。

    6、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1、烧杯、铁架台、塑料瓶等。

    2、浑浊的水,洗干净的小石子和砂。

    3、做好参观自来水厂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2、围绕“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推测。

    4、汇报交流学生的推测,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

    2、分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

    (1)实验一: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加明矾后,效果更明显)

    (2)实验二:

    a、用绳将一个去底的空塑料瓶倒吊着;

    b、在吊着的瓶中装入洗净的石子和砂;

    c、将已沉淀的还比较浑浊的水慢慢倒入瓶中,从瓶的下口渗出了相对清洁的水。

    4、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并小结:实验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实验二采用的是过滤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使浑浊的水变清。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问:还有哪些使水变清的办法?

    2、讨论后,合作做一做。

    3、引导学生小结:能使浑浊的水变清的方法有过滤、沉淀、消毒、蒸馏、离子交换等。

    4、参观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程序。

    烧开水

    教学目的:

    1、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3、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5、知道水的沸点。

    6、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怎样得到能饮用的水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2)眼睛要平视;(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3、实验操作:(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发生的现象,并在课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等)

    5、讲述: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水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水位为什么会升高

    教学目的: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水位升高)作假设性解释。

    2、用简单的器材做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了解通过加热和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物体热胀冷缩现象。

    4、能运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5、敢于大胆想象。

    6、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烧瓶、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气球、带盖的小瓶、水槽、玻璃管、铜球、铁环、开水、冷水、红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烧开水》一课,从中观察到水在加热时,水位逐渐上升。今天我们来学习《水位为什么会升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先让学生推测,水位为什么会升高,再在小组里充分讨论,然后再动手做实验。

    2、实验操作

    (1)实验一:用烧瓶、烧杯、铁架台、玻璃管、酒精灯和水组装一个实验。当点燃酒精灯时,玻璃管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熄灭酒精灯后,水位逐渐下降回位了。

    (2)实验二:用水槽、烧杯、玻璃管、小瓶、开水、冷水、红墨水组装一个实验。(让学生根据上述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然后,再教师指导。)当把小瓶放入烧杯里的开水里时,玻璃管中的红墨水迅速上升。当把小瓶放入水槽的冷水里时,玻璃管中的红墨水迅速下降。

    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水有什么特点?汇报交流后,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3)实验三:用热水、冷水、分别装有油和牛奶的小瓶,一个空烧瓶口上固定了一个气球。油和牛奶仿实验二的方法做。将装有空气的空瓶放入开水中,就会看到气球会鼓起来。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会萎缩成原来的样子。

    (4)实验四:用酒精灯、冷水、铜球、铁环、铁架台等。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铁环。再把穿不过铁环的铜球放入冷水中浸一下,铜球又能穿过铁环了。

    (5)整理实验事实,填写表格。(教材36页下面)

    (6)讨论:根据上面一系列实验的现象,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液体、气体和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2、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水热胀冷缩的例子。

    3、分析课本37页下面的图意,加深对热胀冷缩的理解。

    水是怎样变热的

    教学目的:

    1、设计实验,研究金属材料传热方式。

    2、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3、认识金属材料传热的特点是:热从受热部位逐渐向非受热部位传递。

    4、认识水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热。

    5、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性能不同。

    6、喜欢大胆想象。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铝片、火柴棍、蜡、铜勺、木筷、铁丝、钢尺、玻璃棒、橡胶管、水、纸片等。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方框形玻璃管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固体材料是怎样传热的。

    一、引入课题

    1、提问;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烧开水的现象,提出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研究了“水位为什么会升高”。大家说一说,我们还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水是怎样变热的”,同时,板书课题:水是怎能样变热的。

    3、学生讨论:自己认为水是怎样变热的。

    4、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引入本课的研究主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壶底是怎样传递热的。

    二、实验研究

    1、让学生猜测:壶底是用金属材料铝做的,想一想,铝片会怎样传递热呢?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有一块铝片(边说边拿给学生看),我们怎样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呢?

    3、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4、现在有铝片、蜡烛、火柴棍、酒精灯等材料,我们怎样做实验呢?

    5、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三、汇报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解释壶底是怎样传递热的。

    1、学生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小结:壶底把受到的热逐渐传递给没有直接受热的部分。

    四、拓展研究:

    1、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炊具,看一看做炊具的材料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用这些材料做炊具。不同的材料传热能力一样吗?

    2、实验研究,让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材料想办法做实验研究,看哪些材料传热快,哪些材料传热慢?

    3、整理实验数据,指导学生按传热的难易程度,给材料排序。

    4、让学生说一说,手接触炊具的那一部分为什么是用塑料或木料制作。

    第二课时

    内容:水是怎样传热的。

    一、提问引入:

    1、壶底变热后,首先把热传给壶内下部的水,那么壶内上部的水又是怎样变热的呢?板书课题:水是怎样变热的?

    2、学生讨论:水是怎样传热的?

    二、实验研究:

    1、讨论实验方法:我们怎样做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呢?

    2、用烧杯烧水,水是透明的,我们不易观察怎么办?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如用温度计测,用手摸,在水中放纸屑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方便易做的方法。)

    3、学生根据讨论的方法,动手做实验。

    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壶内上部的水是怎样变热的?

    四、实验验证学生的想法,指导学生做第40页上图所示的实验。

    五、整理实验结果,说一说,水是怎样传热的?

    用壶烧水时,火的热传给壶底,壶将热传递到壶内底部的水,壶底的水不断受热上升,壶上面的冷水不断下降,壶内的水不停循环,逐步使水变热。

    六、让学生完整地描述,用壶烧水时,壶中的水是怎么变热的?

    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的: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3)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

    (2)到水里去了;

    (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4)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学生仍然会设计用砂糖放入水里观察;教师建议改用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实验操作:把一小颗的高锰酸钾晶体轻轻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约一分钟后,将会看见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再轻轻地搅动一下,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云雾向水的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最后,这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像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溶解现象。

    6、运用知识。

    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没有溶解。并在课本42页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来。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学生会想出很多的办法做实验,比如: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水与生命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和做植物的实验,以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能与同学合作做好有关水与植物关系的实验。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图片:干旱的土地和枯黄的庄稼,动物在钦水,被喷灌的大片植物等等。

    2、学生:盘子三个,西红柿两个,青菜两棵,西瓜两片,一株盆中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讨论:为什么说“水是生命的源泉?”

    (1)出示图片:a、土地龟裂;b、禾苗旱死;c、斑马钦水;d、一株植物浇水前后的变化情况的图片。(看图后学生还可更多地举例)

    (2)学生讨论,并汇报:动物要喝水,人也要喝水,植物要吸收土中的水;有了水,小草才是绿油油的,大树才能长出新的叶子,没有水,草和树都有会枯死……

    2、做实验观察植物身体内的水分到哪里去了。

    实验一:

    (1)出示实验器材:盘子三个;西红柿两个,青菜两棵,西瓜两片。

    (2)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实验:用力挤压,看看植物的茎、叶和果实里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4)学生汇报实验结论:植物的身体内有很多水分。

    实验二:

    (1)将一株长得比较好的植物,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

    (2)观察: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小水珠和水雾,这说明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出来了。

    (3)小结: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见植物“喝”的水,一部分留在“身体”里,一部分被蒸发了,水实际上也是在植物体内不断循环的。

    (4)讨论:我们喝的水到哪里去了?

    (5)归纳:水是生命脉的源泉,人类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植物也离不开水。

    三、运用知识:

    1、阅读小资料。

    2、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1)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

    (2)合理安排生活用水;

    (3)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树多了,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水在0℃到4℃时却会出现热缩冷胀的现象,液态水变成固态水,体积明显变大。

    2、使学生初步尝试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

    教学准备:

    试管、水、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水受冷时体积变小,可在寒冷的冬天,有时自来水管被冰胀破,这是为什么?和小组同学一起先提出假设,然后想办法进行研究。

    二、教学新课:

    1、通过假设,提出问题:水管被冰胀破,可能是水结成冰体积变大的缘故。(通过讨论后产生问题)

    2、根据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做实验)

    3、研究过程:在试管中,装入大部分水,先在水面处作好标记,再使水受冷结冰,结冰后可以观察体积是否有变化。

    4、研究结果:在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被冰胀破,是水结冰后体积变大造成的。(介绍:在通常情况下,水在0℃到4℃时却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三、引导学生进行单元评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