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小学 > 五年级

五年级晚风教案,《晚风》小学音乐教案

  • 五年级
  • 2023-05-29
目录
  •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 语文指导五年级 晚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清轻唱起来。(仿写句子)
  • 《晚风》小学音乐教案
  • 音乐教学《晚风》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歌曲《晚风》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创作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E大调八六拍。这首歌曲二声部旋祥运悔律基本上是由三度音程组成,优美流畅,节奏舒缓,具有浓郁悄誉的俄罗斯歌曲风格。歌曲结构为一段体结构、弱起节奏,一共三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延伸,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与补充。

    1、学唱歌曲《晚谨正风》,体验、表现歌曲安逸、宁静的意境

    语文指导五年级 晚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清轻唱起来。(仿写句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晚风》小学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晚风》小学音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用柔和、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表达的美好情绪。

    2.通过体验、探究,懂得八六拍号的意义,掌握其强弱规律。

    3.在聆听表演的基础上突出主题,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柔和、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表达的美好情绪。

    难点:通过体验、探究,懂得八六拍号的意义,掌搭雀握其强弱规律。

    教具准备

    电子琴 白板贴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1.课前互动

    2.节奏练习:课前铺垫

    导语: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赵老师喜欢花香鸟语、充满生机的清晨,也喜欢喜欢夕阳西下,落日余晖的傍晚。同学们,请你们描绘下心中秋日的傍晚,晚风徐徐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歌曲《晚风》

    二、学唱歌曲——体验探究

    1、初听歌曲:

    设问:半晚时分有怎样的美丽景色?

    孩子们在傍晚在野外玩耍、歌唱心情是怎样的?

    2、讲解八六拍及强弱规律

    3.再听歌曲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打节拍,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力度和速度。

    4.学唱旋律,

    1)范唱曲谱,你们有什么发现?

    2)接龙唱

    3)自评、互评。区分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填词演唱

    5)填词演唱,重点指导。

    4.情感处理:力度记号和渐弱符号。

    5.完整演唱

    三、活动拓展——编创延伸

    利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总结感悟——情感升华

    同学们,愉快的音乐课堂就要结束了,和你们在一起的这三十分钟,我很快乐,你们又有什么收获呢?

    《晚风》小学音乐教案2

    教学内容:

    1、 通过钢琴和伴奏带教唱学生《清晨》和《晚风》两首歌曲。

    2、 对比歌曲欣赏描绘早晨的《晨景》和描绘夜幕的中国筝曲《渔舟唱晚》.

    3、 创造性地表演及编配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

    2、通过欣赏外国的晨景,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学唱俄罗斯歌曲《晚风》,感受中国器乐描绘夜幕的音乐风格。

    3、 对比国内、国外描绘早晨和夜幕的不同音乐风格。

    4、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现能力

    5、体验音乐与自知困早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 《清晨》因四段歌词太长,所以选择1、3、4段唱,第2段由学生课后自己学唱。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的曲调,重点是音准

    3、 《晚风》第一小节的弱起部分,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强弱对比。

    4、 歌唱为主,欣赏为辅。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的主题仅在五声音阶范围内活动,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乐曲大体尺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乐曲的第二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课程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 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今天,我们请四位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一小段情景剧,是关于清晨我们起床之后的故事。

    无论你怎样描绘清晨,但一定要特别,最好闭眼睛欣赏

    老师:请看大屏幕,你们眼前出现的画面是否和老师想的一样呢?那谁能起来描述一下这幅图片呢? ppt展示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这段音乐其实是歌曲《晚风》的旋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晚风》这首歌曲。[出示课题]

    二、学习歌曲

    1、歌曲分析

    首先先让我们一起聆听一遍。晚风原唱1.ppt

    介绍歌曲:

    歌曲《晚风》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创作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e大调八六拍。这首歌曲二声部旋律基本上是由三度音程组成,优美流畅,节奏舒缓,且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歌曲风格。歌曲结构为一段体结构、弱起节奏,一共三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延伸,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与补充。

    2、词作者简介

    乌申斯基(1824~1871) 俄国教育家,俄罗斯教育科学的奠基人,提出乌氏论教育的民族性等重要教育思想、对小学儿童教育以及小学教材建设的宝贵意见,对后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次歌曲,听一听歌曲的节奏有什么样的特点。晚风原唱1.ppt

    提问: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4、学习歌曲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美

    播放歌曲,体会节奏特点。

    (1)聆听高声部旋律,找出节奏特点

    (2)认知6/8拍的图示、含义及强弱规律

    5、感受歌曲旋律美。

    (1)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轻声跟随学唱。晚风原唱1.ppt

    (2)教师教唱,解决学生的难点。

    6、歌曲声音处理:

    师:“这样的歌曲,我们应该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更合适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指导体验。

    7、完整的演唱歌曲。晚风伴奏.ppt

    三、拓展延伸

    老师:现在我们来欣赏另外一首俄罗斯经典歌曲《山楂树》,听一听有什么感受?山楂树.mp3

    学生:欣赏

    老师:同学们,他们唱得好不好听?

    学生:好听

    老师:他们之所以唱得好听,是因为演唱者使用心在演唱,这样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唱起《晚风》这首歌曲,让我们的歌声更加优美动听。晚风原唱.mp3 学生:演唱

    四、自我评价

    同学们,愉快的音乐课马上要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小结下课

    《晚风》小学音乐教案3

    推荐教学对象:

    五年级

    教学内容:

    1 学习二声部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二声部的演唱形式。

    2 学习歌曲《晚风》,并进行扮演。掌握6拍子的强弱和弱起。

    教学目标:

    1 感受音乐中描绘的自然界的美丽晚景,体会“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二部合唱的扮演能力。

    教学重点:

    对二声部合唱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随音乐进入教室,师生拍手共唱问好歌开始上课

    二、聆听歌曲

    1 导入

    师:同学们,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大家看,夕阳是多么美丽啊。

    结合歌曲音乐,多媒体播放夕阳、日落相关的幻灯片。

    师:同学们,请你们来描绘一下心中黄昏美丽的景色是怎样的?(同学考虑回答)

    2 感受

    聆听《晚风》,由同学们发挥想象,扮作晚景中的各种花草树木或其他。随着音乐一起做有律动的起伏。

    三、歌曲学习

    (1) 复习2、3、4拍子的强弱规律,着重分析6拍子的含义和强弱,指导同学一起做6拍子的指挥图示,学习歌曲中的6拍子弱起。

    (2) 范唱歌曲的一声部旋律,指导同学视唱前4小节,再由同学自主学习第二、三乐句曲调。教师范唱,全体学唱。

    四、二声部的演唱

    (1) 用朗读法让同学先建立二声部的概念,让同学对合唱中声部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 在集体掌握了第一声部的演唱之后,由师生进行合作,同学唱一声部,教师唱二声部,相互注意倾听。

    (3) 同学学唱第二声部,教师用钢琴弹奏二声部的旋律,协助同学唱好二声部的音高。教师再合作演唱第一声部。

    (4)同学分组进行两个声部的演唱,教师指挥。并对两个声部的演唱给予评价。

    五、歌扮演

    同学进行二声部的演唱,同时结合歌曲的旋律律动即兴进行扮演,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表示很好,相互懂得合作。二声部的音准还需要加强训练。

    《晚风》小学音乐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旁镇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运散粗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掘慎,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一、导入

    二、自学生字(检查)

    1、正确地读生词,分辨多音字的读音。

    形近字辨析组词

    难写字分析

    2、联系上下文或书理解生词。

    听写过关

    3、师生共同解决。

    三、学习《牧童》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用自己的话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草铺、横野、笛弄、卧。

    3、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5、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6、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学习《舟过安仁》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诗题的意思。(诗人乘船路过安仁)

    3、用自己的话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一叶、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7、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学习《清平乐.村居》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古诗与词的区别,再理解诗题。(1.词有词牌名,而古诗没有。2.词每句字数不一样,也叫长短句,古诗每句字数一样。“村居”是诗题,意思是农村的人家)

    3、用自己的话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相媚好,最喜,亡赖。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7、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 :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牧童》

    1.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踊跃发言)

    2.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读一读,我趁机说:“别着急,再听老师读一遍,并把节奏画出来。”

    3.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书)

    4.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5.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6.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甚至吹笛子、画一幅原野图等,非常有趣。

    讲《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时,同学们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音乐教学《晚风》教案

    歌曲《晚风》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创作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E大调八六拍。汪扮这首歌曲二声部旋律基本上是由三度音程组成,优美流畅,节奏舒行伏缓困带灶,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歌曲风格。歌曲结构为一段体结构、弱起节奏,一共三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延伸,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与补充。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牧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散历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激唯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篇二: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齐背:牧童骑黄牛,明掘培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习古诗

    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

    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

    3、学习古诗: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注释或书。2、借助插图。3、发挥想象)

    (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学生说不全不强求)

    B、演古诗,再现情境。

    过度:当时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老师就是当年的杨万里,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要求:有对话、动作。

    ·角色转换:学生用表演来再现诗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这首诗的那两个男孩,教师巡视。

    (2)选择表演到位的一对同桌到全班表演。

    ·师生配合表演。

    老师:我是诗人杨万里。(指上台表演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两个可爱的顽童,(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老师:(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晴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好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过度:如此有趣的一幕,诗人杨万里知道了原因后,为小孩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带着对小孩的喜爱和聪慧的赞赏又一次走进诗里,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情感朗读:读出诗人对这种童年生活的向往。(齐读)

    过度:诗有诗的境界,诗有诗的情感,如果我们带上节奏读,那么会更有诗的味道。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自己读,一边给诗画上节奏再读。

    (生自由练习读,画出节奏。指名读,抽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节奏)

    4、背诵: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三、改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画里会有声音,也会有色彩,请同学们把这幅画画下来,不过不是用画笔,而是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看谁的故事写得更生动。

    篇三:清平乐 村居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