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初中 > 八年级 > 初二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初二上册重点数学笔记

  • 初二
  • 2023-05-06
目录
  • 初二上册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上册数学有啥内容
  • 初二数学上册笔记总结大全
  • 八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 初二第一学期数学知识点

  • 初二上册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初二上册数学代数式知识点总结 篇1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基则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

    =x, =│x│等。

    4.系数与指数

    区别与联系:

    ①从位置上看;

    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

    ①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

    ①从外形上判断;

    ②区别: 、 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平方根

    ⑴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 [a0-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 =│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 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丛锋段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

    ⑴ ( -幂,乘方运算)

    ① a0时, ②a0时, 0(n是偶数), 0(n是奇数)

    ⑵零指数: =1(a0)

    负整指数: =1/ (a0,p是正整数)

    二、 运算定律、性质、法则

    1.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分式的性质

    ⑴基本性质: = (m0)

    ⑵符号法则:

    ⑶繁分式:

    ①定义;

    ②化简方法(两种)

    3.整式运算法则(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4.幂的运算性质:① o = ;② ③ = ;④ = ;⑤

    技巧:

    5.乘法法则:

    ⑴单

    ⑵单

    ⑶多多。

    6.乘法公式:(正、逆用)

    渗誉(a+b)(a-b)=

    (ab) =

    7.除法法则:

    ⑴单

    ⑵多单。

    8.因式分解:

    ⑴定义;

    ⑵方法: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E.求根公式法。

    9.算术根的性质: = ; ; (a0); (a0)(正用、逆用)

    10.根式运算法则:⑴加法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⑵乘、除法法则;⑶分母有理化:A. ;B. ;C. .

    11.科学记数法: (110,n是整数=

    初二上册数学代数式知识点总结 篇2

    一、代数式的定义: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

    (1)单个数字与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与公式、等式的区别是代数式中不含等号,而公式和等式中都含有等号;

    (3)代数式可按运算关系和运算结果两种情况理解。

    三、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单项式:数与字母的积所表示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特别地,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在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四、升(降)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五、代数式书写要求:

    1.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用“·”表示或者省略不写;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前面;数与数相乘时,仍用“×”号;

    2.数字与字母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一般按照先写数字,再写单项式,最后写多项式的书写顺序.如式子(a+b)·2·a 应写成2a(a+b);

    3.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再与字母相乘;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按分数的写法来写;

    5.在一些实际问题中,有时表示数量的代数式有单位名称,如果代数式是积或商的形式,则单位直接写在式子后面;如果代数式是和或差的形式,则必须先把代数式用括号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后面,如2a米,(2a-b)kg。

    六、系数与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注意:(1)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2)若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但“-”号不能省略。

    2.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注意:(1)单项式的次数是它含有的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只与字母的指数有关,与其系数无关;

    (2)单项式中字母的指数为1时,1通常省略不写,在确定单项式的次数时,一定不要忘记被省略的1。

    3.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多项式的次数.

    4.多项式的项数: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都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称为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几项式,它的项数就是几。多项式的项数实质是“和” 中单项式的个数。

    七、列代数式:

    用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式子把问题中的数量表示出来就是列代数式。

    正确列出代数式,要掌握以下几点:

    (1)列代数式的关键是理解和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数字问题等;

    (3)要善于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如和、差、积、商、大、小、几倍、平方、多、少等。

    八、代数式求值:

    一般地,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指明的运算计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求值。

    代数式求值的三种方法:1.直接代入求值;2.化简代入求值;3.整体代入求值。

    常见考法

    列代数式与代数式求值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它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可与实际问题(如乘车,购物、储蓄、税收等)相结合,特别的探索规律列代数式这类考题为中考命题者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是近几年的热点,这类题通常是从一列数、一个数阵、一个等式、一组图形中,观察出规律,并尝试归纳出代数式或公式,再加以验证。

    误区提醒

    (1)列代数式时,由于审题不清,对条件理解不透,很容易搞错运算顺序而列错代数式;(2)求代数式的值,将代数式中字母用相应的数值后,代数式就变成了实数的混合运算。如果没有对实数运算掌握好,就会出现运算顺序搞错的现象。(3)在进行规律探索中,由于在审题中没有抓住问题的性质,常常得出不能完全反映全部规律的错误规律,出现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初二上册数学代数式知识点总结 篇3

    1、用加、减、乘(乘方)、除等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注:单独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写法:数学与字母相乘时,“×”号省略,数字写在字母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相同字母写成幂的形式;数字与数字相乘时,“×”号不能省略;式中出现除法时,一般写成分数形式。式中出现带分数时,一般写成假分数形式。

    3、分段问题书写代数式时要分段考虑,有单位时要考虑是否要();如:电费、水费、出租车、商店优惠-------。

    4、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若①分母中不含有字母,②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也不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不要漏负号和分母)

    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注意指数1)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选代表);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代数式分为整式和分式(分母里含有字母);整式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有啥内容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1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桐迟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毁轮燃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纤虚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元一次方程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O,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指的是有两个未知数的,而且未知数的质数都是1的方程式。由二元一次方程衍生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等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解二元一次方程都需要把方程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减少,然后再解,它的方程式是X-Y=1。

    2.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其中x、y少是未知数,a、b、c是字母已知数,且ab≠O).

    3.判断一个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它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l)含有两个未知数;

    (2)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

    (3)未知项的系数都不是仇

    (4)等号两边的代数式是整式,即方程是整式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解题技巧:

    每个人初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十分难解的,但是只要你掌握了解题技巧,自然而然就能解开。首先要想解开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就应该是解开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步做的就是把第一个和第二个方程组合并,然后把需要解开的项移到一旁,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就可以将解得的一个未知数带入原先的方程中,就可以得知两个未知数的值。

    通常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方法是: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3x-x/2=7变形为y=2(3x-7),给出二的一个值,就可以求出少的对应值,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的解。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由于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让其中一个未知数取任意一个值,都可以求出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因此,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多个解.但若对未知数的取值附加某些条件限制时,方程的解可能只有有限个.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2

    第一章勾股定理

    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判定: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 +b = 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定义:满足a +b =c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实数

    定义: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也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第四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多边形覆盖平面(平面镶嵌)。

    镶嵌的条件: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五章:轴对称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3

    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一个非原点即可;

    (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和点(1,k);(或另外一个非原点)

    (6)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

    (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一些直线;

    (9)性质:

    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当b>0,向上平移;当b<0,向下平移)

    ②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即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负半轴有交点为(0,b);

    (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即要求k与b的值;

    (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知两点;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像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元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一条直线;

    (4)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初二数学上册笔记总结大全

    这篇关于苏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的念昌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

    一、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能老高薯够完全重合,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两部分能完全重合的一个图形。

    联系:两者都有完全重合的特征,都有对称轴,都有对称点。

    二、轴对称的性质

    1、定义——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某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4、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三、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2、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侍者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3、 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四、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5、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6、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3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等于60°。

    7、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五、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1、定义——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称为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称为腰。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过两底中点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

    相等。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二章 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一、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结论为:“勾三股四弦五”。

    a2+b2=c2

    2221、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222、 满足a+b=c的3个正整数a、b、c称为勾股数。(例如,3、4、5是一组勾股

    数)。利用勾股数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二、平方根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称为二次方根。也就是说,如果x2=a,那么x就叫做a的平方根。

    2、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3、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4、 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其中正的平方根,也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例如:4的平方根是±2,其中2叫做4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2;2的平方根是± 其中 2的算术平方根。

    0只有一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也叫做0的算术平方根,即

    三、立方根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称为三次方根。也就是说,如果x=a,那么x就叫做a的立方根,数a的立方根记作“ ,读作“三次根号a”。

    2、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3、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四、实数

    1、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

    2、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之,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五、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1、例如,本册数学课本约有100千字,这里100是一个近似数。

    2、对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称为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第三章 中心对称图形(一)

    一、图形的旋转

    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2、结论——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二、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是一种特殊的旋转,因此,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图形旋转的一切性质。

    3、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4、把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三、平行四边形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断依据——一组对边平行并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矩形、菱形、正方形

    (一)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矩形通常也叫做长方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性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四个角都是直角。

    3、判断依据——有3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二)菱形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 判断依据——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知识点的总结,下面总结了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猛坦或

    ①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信升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平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枝伍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平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全等三角形

    1.经过翻转、平移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而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相等。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SSS(边边边)

    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SAS(边角边)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3)ASA(角边角)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4)AAS(角角边)

    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5)RHS(直角、斜边、边)

    在一对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另一条直角边相等。

    3.角平分线

    (1)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2)性质

    ①角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相等,都等于该角的一半。

    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分式

    (一)分式的运算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

    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

    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

    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二)分式的运算法则

    (1)约分

    ①如果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单项式或者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将它们的公因式约去。

    ②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将分子和分母分别分解因式,再将公因式约去。

    (2)公因式的提取方法

    系数取分子和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分子和分母共有的字母,指数取公共字母的最小指数,即为它们的公因式。

    (3)除法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4)乘方

    分子乘方做分子,分母乘方做分母,可以约分的约分,最后化成最简。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2.平移性质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初二第一学期数学知识点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结构图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高

    中线

    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 多边形的外角和

    二、知识定义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锋培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橘租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三、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

    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二、角的平分线:

    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银伍唯离相等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