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年级数学题解决问题的题 一年级年龄差的数学题 一年级解决问题类型汇总 一年级求之间的解决问题 一年级解决问题500道
解决实际问题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标准(2011)》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解决问题成了数学教学的关键。新教材虽然改变了传统小学数学课程中远离生活,呈现形式单一,套搬题型现象严重等弊端,将解决问题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认识图形、数的认识、找规律等内容的教学中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因此,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势在必行。
刚从幼儿园小朋友转变成小学生,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处于形象表述阶段,要逐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能力就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住孩子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特点,适当对教材进行微观创造,在教学中大胆培养一年级学生看、叙、问、究的能力。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要逐步增强一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仔细观察,读懂图意:
仔细观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一年级教材教学基本上瞎大都以图画为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捕捉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感知数学问题情景,获取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我认为,在“数与运算”章节中,教师应引导学做到有目的、有顺序、多角度、多层次对教材中的图画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24页《加法》做一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你能从图中获取那些加法的数学信息?”,学生刚刚学习了加法的意义,老师目的清楚地引导学生捕捉图画中的加法信息,学生观察时就避免了许多负干扰,直奔主题。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时应该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按顺序仔细观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容易找到与加法相关的数学信息:一共有几辆,一共有几枝笔,一共有几只纸鹤等加法问题,同时也做到观察的完整和有序性。另外,教师从开始观察起就要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的习惯,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磨败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一年级上23页《练习四》第四题这个游戏公平吗?说以说怎样才能使这个游戏变公平?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说出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将右边的小朋友去掉2个人,左右两边都是三个人,这样就公平了。
生2:左边的添上2个人,左右两边都是5个人,就同样多。
生3:将右边的5个人分一个给左边的三个人,两边都是4个人,这样游戏就公平了
. . . . . .
虽然具体的做法都布太一样,但目的是相同的,从多角度的观察培养了学生开放的思维。
二、组织语言,表述图意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辅助条件就是学生能口述问题的经历过程。由于尚未摆脱幼儿园小朋友的稚嫩思维,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达往往是支言片语,缺乏完整的叙述。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创设因素,借助直观手段,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不断引导学生完整叙述,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26页《减法》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减法的意义,我没有直接出示教材中“小丑拿气球”的挂图,对教材进行了微观处理。片断如下:
师:谁能看着动画镜头说一句话
播放小丑拿着4个气球出场,一生叙述:小丑拿着4个气球。接着又播放飞走了 1个气球,又请一生叙述:不小心飞走了1个气球。
师引: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气球,请问还剩几个气球?
生:还剩下3个气球。
师:哪个勇敢的孩子能把刚才播放的动画的过程用三句话讲给同学听?
生1:小丑手里拿着4个气球,不小心飞走了1个气球,还剩下3个气球。
师:说得真好,谁能再叙述一遍,不过要像老师一样问大家一个问题才行?
. . . . . .
师:太棒了,哪个孩子还想大声说一遍?
请了两个不怎么爱表达的孩子照样子说一遍。
师:全班一起叙述好吗?
我又先后拿出4个圆片,去掉1个圆片,问:谁能用三句话把刚才老师拿圆片的过程完整叙述出来吗?
生完整叙述:老师先拿出4个圆片,又拿走1个圆片,还剩几个圆片?
我又请了几个同学叙述后问: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样东西拿走或用掉算出还剩下多少。象刚才一样,要求还剩下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师引出减法。
在这一课堂实录中,学生枯正通过仔细观察教师摆圆片的过程,在教室的引导下,由逐步叙述到完整叙述,由单个学生说到多个学生说、不同层次学生说再到整体说,把加法问题情景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说,为建立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完整叙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三、勇于探究,敢于创新:
新教材中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紧密,开放性非常强。一个问题情景包含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尝试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88页学校运动会上的主题图为例,我鼓励学生认真看图,仔细思考,尽可能多地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发现了大量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如:8个男生,8个女生,一共有多少人?跑在最前面有8个同学,后面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8个同学穿蓝衣服,8个同学穿灰色衣服,一共有几个同学?……学生认真探究后会发现,这幅图中有几组数学信息,既可以从人的性别计算人的个数,也可以计算从衣着不同计算人数,还可以从参加的项目不同计算人数。通过探究,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信息的多样化,只有经过仔细分析,勤于思考,应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四、提供步骤,教给方法
新课改之后,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逐步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教材一般用“怎样解答?”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确吗?”提示)。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46页,我们先要求学生说图上有什么(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问号放在大括号下表示求一共有几只),再让学生怎样解答(求一共有几只,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计算),最后检验解答正确与否。当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之后,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自己去学习47页、57页、97页到98页的问题解决。
从上述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教学,教师如果一开始就持之以恒,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完整叙述,善于准确地提出数学问题,不断探究呈现的数学信息,掌握好不同的解题步骤与方法,我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不再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1.一(3)班有36人,一(4)班41人,她们要去参观博物馆,一辆可以坐70人的车,能坐下吗? 2.有一个箱子可以装40个球,有足球25个,有篮球28个,还有几个球不能放进去? 10、开学前,妈妈带小红去买文具和拍扮新衣服,价格是这样的: 20元 8元 30元 25元 3.有56人来开会,已经搬来27把椅郑贺慎子和32张桌子,还要几把椅子和几张桌子? 4.王强看一本58页的书,看了一些后,还剩8页,他已经看了几页? 5、小图书室有60本故事书,借出40本,又买来21本,现在有多少本? 6.妈妈有83元钱,买书用去30元,还剩多少元钱? 7、奶奶今年60岁,小明今年7岁,奶奶比小明大几岁?爷爷今年比小明大55岁,爷爷今年几岁? 8、一班和二班种树,一共种喊敬了55棵,一班种了18棵,二班种了多少棵?
姐姐和弟弟钱的总数是18+10=28(元)
将总罩陵钱数平均分成两份28/2=14(元)
姐弟平均每人14元,物埋戚这样将姐姐多的
18-14=4元给弟弟,两人的钱数就同样多了,
18+10=28(元)
28/2=14(元)
18-14=4(元)
10+4=14(元)液亏
如果我们的孩子刚上学到小学一年级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刚升入小学没有了父母的帮助,孩子们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有很多的疑惑和不解,并且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家长们可以和老师们一起帮助孩子,要告诉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并且鼓励孩子积极主动的提问题与老师互动,这就会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些小问题。
当然,对刚上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会比幼儿园的时候所留的作业会难一点,但是我们还是要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告诉孩子,先把自己会写的问题全都写完,并宴档冲且能写得很好,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可以在最后的时候问家长或老师,当然,家长和老师在给孩子们讲题的时晌歼候,一定要先自己去确认答案是否正确,并且把题的思路整理好,再去给孩子们讲解,这样孩子们会更容易听清楚,听明白,当然,每次给孩子讲完之后,也要让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办法弄清楚,弄明白。
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识字量也会增加,今年一年级学的字比幼儿园的时候学的要难一点,这就很注重孩子们的写字过程,比如像笔画笔顺,这对于写字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们没有用正确的顺序去书写汉字的话,家长和老师都有义务有责任去给孩子们纠正这样的错误。
家长们也要给孩子们多买一些孩子们该读的书,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也可以让孩子们认识蠢伍更多的字,能够使孩子们更好的与人交流,当然,父母和老师们也要告诉孩子们,不要畏惧考试,考试只是检验自己在学习阶段的成果,在检验成果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哪些方面没有做的很好,这样就可以有目标的去解决我们该解决的问题。
对于刚从幼儿园小朋友转变成一年级小学生,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处于形象表述阶段,要逐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能力,难度较大,这需要教师牢牢把握住孩子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特点,适当对教材进行微观创造,并改变一些方式,在教学中大胆培养一年级学生看、叙、问、究的能力。对于如何逐步增强一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l、细观察:
仔细观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还未认识很多汉字,所以教材的计算教学基本上都以图画为主,要求学生会看图列式,这就需要学生能描述题目的含义,或者将图画所传达的意思编成一个小故事或情境,再列式,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捕捉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感知数学问题情景,获取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我觉得,在“数与代数”章节中,老师应引导学做到有目的、有顺序、多角度、多层次对教材中的图画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图中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在学生交流后
,老师目的清楚地引导学生捕捉图画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时应该从上到下,从左至右袭轮,按顺序仔细观察,为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奠定基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做到观察的完整和有序性。
2、勤叙述: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辅助条件就是学生能口述问题的经历过程。由于尚未摆脱幼儿园小朋友的稚嫩思维,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达往往是支言片语,缺乏完整的叙述,有的小孩儿还会很胆小,不愿意说;有的斗李小孩儿心里明白,却不会表达,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在研究教材时,应多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创设因素,借助直观手段,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不断引导学生完整叙述,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哪怕说错了,也影响不大,反复训练后,学生说的能力会大大加强,碰到有的学生不会说时,让会说的同学当小老师,模仿着说或照样子说,这样一来,大大减小了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学生会觉得照样子说很容易,就会争先恐后的说,这样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慢慢地,不会说的孩子就会说了。
3、善提问:
一年级的新生,对于问题的概念很模糊,甚至有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问题,更不用说如何去提出数学问题。如老师口述:左边有一个桃子,右边有三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请学生像老师一样口述一遍,多数学生会这样叙述:左边有一个桃子,右边有三个桃子,一共有4个桃子,不知不觉中把教师的问题作了一个回答。而学生自己观察图画时,教师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也往往是连同结果共同描述。并且反复纠正后,学生还是喜欢这样回答,后来我反思了一下,我发现可能是在刚解除这些图片时,我们给了学生一个特定的模式,当学生在描述这幅图的内容时,学生往往在说完图中已给的信息后,就会说图中一共(合起来)有多少个苹果(...),在认识加法的意义时,已经给学生形成了固定思维,已经习惯了,所以到后来需要提出问题时,他们依然会这样说。教材对重要的数学内容都是按照“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在与生活紧密接触、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在一年级学生中养成两个条件提出一个数空禅迟学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解决复杂生活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适时引导、鼓励评价等手段逐步训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提问能力,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从上述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如果一开始就持之以恒,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完整叙述,善于准确地提出数学问题,不断探究呈现的数学信息,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将不再是我们教学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