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安徽理工大学有合肥校区吗 安徽理工大学面积安徽省第一 安徽下一个双一流大学是谁 安徽理工大学真的很厉害吗 安徽理工大学什么级别
安徽理工大学占地面积3200亩,建筑面积超过76万平方米,是安徽省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大学校园。
安徽理工大学(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淮南市,是安徽省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被众多行亏蠢安理学子称为“淮南小清华”,“皇家理工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设立包括但不限于地球与环境学院、土木建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医学院等19个院(部)。开办了87个本科专业。并且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空神
2017年的时候,学校三万师生完成了去往山南新校区的搬迁。现在的山南新校区拥有四个食堂,三个体育场,一个室内体育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用餐选择与业余休闲活动。学校外面档陪各种基础的游乐设施也一应俱全,一座新的高铁站-淮南南站也坐落在学校旁边,使得交通变得极为便利。
安徽理工大学也一直秉承着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为莘莘学子提供着舒适的学习空间,也同时拥有着丰富的业余休闲方士。为广大学子成才成人提供着有力的支持,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2023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分数线如下图所示:
免疫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力学
资料扩展:
安徽理工大学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是安徽省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埋磨计划特别支持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创建于1945年,与合肥工业大学同根同源,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1955年学校由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6年迁至合肥,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与煤有关的拦衡学科专业、部分基础课教师等整建制迁至淮南。
之后,经历了淮南矿弯衡斗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等办学时期,期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相继并入。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2022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并入。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占地约3600亩 ,淮南校区占地约3200亩,合肥校区占地340亩[5],建筑面积逾7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3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1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8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部)和一个直属附属医院,87个本科专业;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报录比是在3:1左右。
学校占地弯键伏约3200亩,建筑面积逾7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0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8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和18个学院(部)。
学校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职工4000余人(直属附属医院1957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00余人(直属附属医院213人)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埋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100余人。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亮伍津贴42人。
以上内容参考:——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分三个校区,校本部(舜知亩耕中路凳贺)、西校区(洞山中路)、北校区(园南路)等三个校区总计占地1500余枣猛派亩。
安徽理工大学运搏占地面积是3200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学校创建于1945年,时名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迁址淮南,先后更名为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1955年,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采矿和煤田地质学科专业整建制回迁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1981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1993年,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97年,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1998年,学校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2000年,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学校简介
安徽理工大学,位于淮南市,是安徽省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特别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院系概况
截至2021年9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部),开办87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11月,现有专任教师1257人,其中正高188人,副高482人;学校以全职和柔性引进并举的方式先后引进海内外专家学者累计281人。包括全职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另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2人、省级人才计划人选34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园做者丁奖”“荆楚好老师”等称号;多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与指导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奖。
学科体系
学校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地矿、爆破等学科为特色,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矿业工程(一级学科)。
安徽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矿业工程(一级学科)。
质量工程
截至2017年7月,学校拥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公开课各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2016年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通信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环境工程、卓越管理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绘工程、工程力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全工程、土木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采矿工程、地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预防医学、工程力学、物联网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纯悄薯安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程力学、地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信息安全。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电工电子省级开放实训基地、临床护理省级技能实训中心、化学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电气工程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综合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井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采矿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地军两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通风安全学。
国家级精品公开课程:走近创造学。
国家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走近创造学。
省级精品课程:通风安全学、爆破工程、电磁波与电磁场、公共关系学、汇编语言、流体力学、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火工品设计原理、材料力学、计算机网络、起爆器材、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高分子化学、土力学、电路理论、土质学与土力学、模拟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医学免疫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理论力学、地质学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数学、工科化学。
省级精品公开课程:计算机基础、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电力电子技术、环境化学、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发展。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人体寄生虫学、工程训练、矿山岩石力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自动控制原理。
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桥梁施工与组织管理、大学英语写作选讲、消防工程学、化工原理、计算机网络。
科研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共建)以及教育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28个,拥有校级科研45个。
2019年2月18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设。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矿业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矿山建设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院士工作站: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彭苏萍院士工作站)。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底,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达到482.30万册,其中纸质书刊158.99万册,电子资源323.31万册/件。图书馆拥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文献检索、EDS学术资源发现、CNKI本地镜像、万方数据本地镜像、万方学术镜像、中国国家标准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超星名师讲坛、方略学科导航、Apabi高校教参书资源库、机械工业出版社实训教学专题库、煤炭数字图书馆/安全生产数字图书馆、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国泰安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ADKS网上报告厅、安徽理工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e线图情、安徽省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工程、就业培训数据库、汉斯出版社开源中文期刊、“书香江淮”电子图书、博看电子期刊阅览室、“碧虚网”企业内刊数据库、银符在线考试模拟题库、FiF外语学习资源库、时夕乐考网、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物竞化学品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田田网、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等中文数字资源;拥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文献检索、EDS学术资源发现、WebofScience(SCIE,2007-Present)、EI工程索引、Elsevier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2007-)、Wiley电子期刊、IEEE/IET电子图书馆(IEL)、ACS(美国化学会)电子期刊、RSC(英国皇家化学会)电子期刊、ASME(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电子期刊(2000-)、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电子期刊、PQDT学位论文全文库(2012-)电子期刊、EBSCO数据库、Springer-Link电子期刊、MetaPress电子期刊、WSN(世界科学出版社)电子期刊、Emerald电子期刊、优阅数字图书馆、netLibrary电子书、NSTL外文期刊及数据库、NSTL外文回溯期刊全文数据库、Socolar开放获取资源、INTECHSTM开放获取资源、美国科研出版社OA电子期刊、开放存取资源图书馆、上海世图国外科技期刊、STN国际联机检索等外文数字资源。
学术交流
据2019年12月24日学校显示,学校加强校政、校地、校企、校校等单位合作,先后与萍乡市人民政府、黄山市人民政府、铜陵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晋城市人民政府、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铜陵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成立了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晋城)、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合肥分中心);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参与安徽省能源研究院组建,负责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方向研究工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国内近80余家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的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派遣人员到国外高校讲学、访问、攻读学位、开展科技合作,互派留学生,有“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校旗
学校校旗分为蓝旗和红旗2种,蓝旗为主旗,红旗为副旗。旗帜长宽比例为3:2,中央均印有学校校徽与学校中英文名称。主副旗同时使用时,主旗在左,副旗在右。
合作交流
据2019年12月24日学校显示,学校加强校政、校地、校企、校校等单位合作,先后与萍乡市人民政府、黄山市人民政府、铜陵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晋城市人民政府、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铜陵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成立了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晋城)、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合肥分中心);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参与安徽省能源研究院组建,负责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方向研究工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国内近80余家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的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派遣人员到国外高校讲学、访问、攻读学位、开展科技合作,互派留学生,有“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