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自学网 > 大学

翁健暨南大学,暨南大学翁健人怎么样

  • 大学
  • 2023-05-03
目录
  • 暨南大学现任领导班子
  • 暨南大学网安导师推荐
  • 高博宇 暨南大学
  • 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暨南大学
  • 暨南大学 副校长

  • 暨南大学现任领导班子

    书法学是美术学类开设的一门专业,属于艺术学。

    主要课程:篆书、隶书、楷书、篆刻、行草、古代汉语、中国书法史、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书画鉴定概论等。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宽厚的书法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书法专业技能、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以及书法艺术的综合应用等工作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博士研究生(11所):

    1、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书画鉴定)

    2、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理论研究、书画比较研究、书画印创作研究、中国书画收藏史研究)

    3、清华大学(美术学理论研究——书法)

    4、北京大学(书法学)

    5、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

    6、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史论)

    7、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

    8、四川大学(中国画与书法)

    9、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创作研究、中国书法篆刻创作研究、篆刻艺术创作研究)

    10、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创作理论、中国书法篆刻史论研究)

    11、吉林大学

    硕士研究生(77所):

    1、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理论研究与创作)

    2、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古代书画史与鉴定研究、书法艺术研究)

    3、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理论、书法文献、篆刻学、书法文化、中小学书法教育)

    4、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史论、中国书画保存修复、中国书法创作派扒研究、中国书法创作与技法研究、中国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国书法篆刻创作研究、中国篆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5、北京大学(书法艺术)

    6、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学)

    7、南京艺术学院(书画美学、书法篆刻理论、书法篆刻)

    8、南京师范大学(书法)

    9、北京城市学院(书法)

    10、天津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

    11、河北大学(书法艺术、书法)

    12、河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

    13、山西大学(书法技法与史论研究、书法)

    14、山西师范大学(书法、书法创作研究)

    15、东北大慧羡蠢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书法与设计艺术研究、书法艺术研究)

    16、渤海大学(书法)

    17、鲁迅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

    18、大连大学(书法与篆刻)

    19、北华大学(书法)

    20、长春师范大学(书法)

    21、吉林艺术学院(书法艺术创作研究、书法创作研究、二王书法创作研究、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研究)

    22、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书画艺术研究)

    23、华东师范大学(书法)

    24、上海师范大学(书法)

    25、南京大学(书法、书法创作与研究)

    26、苏州大学(书法篆刻)

    27、东南大学(书法、书法理论与创作、书画鉴定与市场)

    2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书画创作、中国书画创作与技法研究)

    29、江苏大学(中国书画研究)

    30、南京师范大学(书法研究)

    31、南京艺术学院(书画美学、书法篆刻理论、书法篆刻)

    32、扬州大学(书法)

    33、浙江大学(中国书画篆刻理论研究、中国书画篆刻创作研究、故宫学与中国古书画研究、中国书画创作与研究)

    34、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理论研究与创作)

    35、安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书法创作研究)

    36、淮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

    37、厦门大学(书法研究)

    38、华侨大学(中国书画)

    39、福建师范大学(书法篆刻研究)

    40、泉州师范学院(书法)

    41、南昌大学(中国画与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

    42、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书法与设计研究)

    43、江西师范大学(书法)

    44、赣南师范大学(书法)

    45、山东大学(中国书法文化)

    46、山东建筑大学(书法)

    47、齐鲁工业大学(书法)

    48、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

    49、聊城大学(书法研究)

    50、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书法创作与现当代批评)

    5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

    52、郑州大学(书法艺术研究)

    53、河南大学(书法研究)

    54、河南师范大学(书法篆刻艺术研究)

    55、湖北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研究)

    56、湖南师范大学(书法创作与研究)

    57、湖南科技大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

    58、暨南大学(书画艺术)

    59、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创作研究)

    60、广西师范大学(书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61、广西艺术学院(书法与篆刻研究)

    62、重庆大学(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研究)

    63、西南大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

    64、重庆师范大学(中国书画研究)

    65、四川美术学院(书法篆刻艺术)

    66、四川大学(书法)

    67、西南民族大学前陪(国画与书法)

    68、成都学院(书法)

    69、贵州民族大学(书法)

    70、云南师范大学(书法)

    71、西安工业大学(书法创作研究)

    72、西安美术学院(中国书法艺术研究)

    73、西北师范大学(书法)

    74、宁夏大学(书法)

    75、吉林大学(书法)

    76、江苏师范大学(书法)

    77、杭州师范大学(书法)

    艺术类院校(15所):

    1、中央美术学院(211)

    2、中国美术学院

    3、天津美术学院

    4、鲁迅美术学院

    5、四川美术学院

    6、湖北美术学院

    7、西安美术学院

    8、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9、南京艺术学院

    10、广西艺术学院

    11、云南艺术学院

    12、吉林艺术学院

    13、山东艺术学院

    14、广州美术学院

    15、河北美术学院(民办)

    综合类院校(26所):

    1、暨南大学(211.985)

    2、西安交通大学(211.985)

    3、郑州大学(211.省部共建)

    4、中央财经大学(211)

    5、西安工业大学

    6、河北大学

    7、临沂大学

    8、贵州民族大学

    9、安徽宿州学院

    10、黑河学院

    11、宜春学院

    12、保定学院

    13、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14、齐鲁理工学院

    15、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16、内蒙古科技大学(2016年新增)

    17、北京语言大学

    18、聊城大学

    19、山西大同大学

    20、云南昭通学院

    21、河南大学

    22、许昌学院

    23、北京城市学院(民办)

    24、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独立学院)

    25、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独立学院)

    26、肇庆学院

    师范类院校(34所):

    1、北京师范大学(211、985)

    2、江苏师范大学(省部共建)

    3、云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

    4、河北师范大学

    5、曲阜师范大学

    6、海南师范大学

    7、淮北师范大学

    8、哈尔滨师范大学

    9、杭州师范大学

    10、西北师范大学

    11、长春师范大学

    12、贵州师范大学

    13、广西师范大学

    14、咸阳师范学院

    15、鞍山师范学院

    16、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

    17、广西师范学院

    18、淮阴师范学院

    19、湖北师范学院

    20、齐鲁师范学院

    21、洛阳师范学院

    2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23、上饶师范学院

    24、洛阳师范学院

    25、太原师范学院

    26、廊坊师范学院

    27、长沙师范学院

    28、云南楚雄师范学院

    29、安阳师范学院

    30、玉溪师范学院

    3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32、曲靖师范学院

    33、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独立学院)

    34、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独立学院)

    专科院校(7所):

    1、河北美术学院

    2、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3、石家庄理工学院

    4、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原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5、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6、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7、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曾经开办本科书法专业、目前或正在申报“书法学”专业中(60所):

    1、郑州美术学院

    2、江西美术学院

    3、浙江大学(211、985)

    4、四川大学(211、985)

    5、苏州大学(211)

    6、中国人民大学(211)

    7、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11)

    8、宁波大学(省部共建)

    9、渤海大学

    10、齐齐哈尔大学

    1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12、山西大学

    13、西南大学

    14、佳木斯大学

    15、三峡大学

    16、晋中学院

    17、广西贺州学院

    18、安徽巢湖学院

    19、广西嘉应学院

    20、池州学院

    21、贺州学院

    22、河南科技学院

    23、德州学院

    24、陇东学院

    25、江西师范大学(省部共建)

    26、天津师范大学

    27、上海师范大学

    28、辽宁师范大学

    29、浙江师范大学

    30、华东师范大学

    31、湖南师范大学

    32、重庆师范大学

    33、山西师范大学

    34、福建师范大学

    35、忻州师范学院

    36、泉州师范学院

    37、大庆师范学院

    38、沈阳师范学院

    39、临沂师范学院

    4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41、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42、齐鲁师范学院

    43、商丘师范学院

    44、湖北师范学院

    45、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46、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47、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

    48、曲阜远东学院

    49、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50、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51、郑州美术专修学院(民办)

    52、北京民族大学(民办)

    53、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民办)

    54、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民办)

    55、晋中学院(专科)

    56、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科)

    57、淄博师专(专科)

    58、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专科)

    59、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科)

    60、运城学院师范分院(专科)

    “书艺的修炼乃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在使欣赏者心旌招摇、如痴如醉的书法大师的作品背面,洒满了大师们一生的心血和艰辛。于右任有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天才如于翁者,亦有如此的感叹,况吾辈凡胎乎?!

    我辈才分既然不及先贤们,那就只有踏踏实实的临池,努力攻读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并弄通书法的边缘学科,以涵养笔墨,同时在做人上严以律己,以古圣先贤为楷模,赋予书法以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且必须这样,也许才有一线希望踏入上高入云霓的书法殿堂。”

    ——汪运渠《论真正的书法大家》

    暨南大学网安导师推荐

    广州历史简介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历史悠久,周朝时,楚国派大臣来到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归服于楚时称楚庭。周赧王时,在南海之滨筑城,称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都,广州当时称番禹。任嚣任南海郡尉,筑番禹城,俗称"任嚣城"。这是一座小城,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汉初,赵伦接管南海郡,并吞附近地区,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王朝历经五世93年。赵伦以番禹为首邑,将番禹城向东西东、广西省区大部,这是广州名称之始。唐为岭南道治。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袭在此称帝,改元乾亨,国号大越。翌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都邑。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广州城曾向南扩大,因临近江边,常为洪水所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宋代为广东东路治。明代正饥肢为广州府。举世1645年,朱聿钩曾在广州建立了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绍武。清沿明治。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

    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就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汉代,番禹的纺织、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又促进了这里的生产发展。东晋时"大开鼓铸",使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冶铁业。南朝刘宋时生产出"薄如蝉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长的布,卷起来可装入竹筒,被誉为"入筒细布"。唐宋时期,酿酒、治陶、冶炼等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清两朝,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

    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汉代时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银盒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的珠饰,有的是中亚或南亚的舶来品。梁朝时,每年来到广州的各国商船

    有10多批。唐代,广州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诸国。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这里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外贸机构和海关"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另外还有"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国到广州的船,帆飘如云;侨居广州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数以万计,最盛时达10万以上。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蕃坊修建了伊斯兰教寺--怀圣寺。从五代到北宋,广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通商口岸,贸易额占全国98%以上。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广州有着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前奏。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统一战线政策。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新局肢圆面。1925年6月19日,香港中国工人和广州洋务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州举行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举行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广州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广州是一座亚热带风光的美丽城市,四时花开,景色宜人。著名的风景区白云山,层峦叠蟑,草木葱宠。山上有斗山亭、能仁寺、明珠楼、水月阁、黄婆洞等胜迹和"白云松涛"、"白云晓望"等胜景。市区的越秀山已辟为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攀至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可俯瞰广州市全貌。山巅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红垣重阁,古朴凝重。还有五羊石像、海员亭等多处游览点。

    位于市区的光孝寺,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为西汉越王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时吴国官员虞翻居此,虞死后,家人施宅作庙宇,名制止寺。唐仪凤元年(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光孝寺。寺内原有十二殿、六堂、钟鼓楼等。现存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东西铁塔、法幢等古迹,昔日雄伟规模依然可见。

    佛教古寺六榕寺,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瘗藏梁武帝母舅从海外携回之佛骨而建。寺内保存宋代铸的禅宗六祖慧能铜像。还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的3尊巨型铜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吨。寺内苍榕翠竹,繁茂交阴。

    广州的革命遗址遗迹众多。著名的有三元里平英团遗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公社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等。

    广州历史上是一个音乐戏剧之乡,著名的有广东音乐、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是中国著名的大乐种之一,在世界乐坛上也有一定地位。传统乐曲《雨打芭蕉)}、《柳摇金》等风格独特,曲调优美。

    广东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三雕、一彩、一绣"即"象牙雕刻、红木雕刻、玉石雕刻、织金彩瓷、广州刺绣",更为工精艺巧,闻名中外。

    1982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高博宇 暨南大学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樱册蚂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姿老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脊埋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梁实秋与鲁迅

    关于鲁迅

    梁实秋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于他的宣传,因此对于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于是有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份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上问他:“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从旁插嘴,“关于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个。”西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于相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也许现在的青年有些还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里说过的话。

    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写过不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法,让大家看谁说的话有理。我曾经在一个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是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的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鲁迅本来不是共产党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颇为反对当时的左倾分子,因此与创造社的一班人龃龉。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在北洋军阀政府中的教育部当一名佥事,在北洋军阀政府多次人事递换的潮流中没有被淘汰,一来因为职位低,二来因为从不强出头,顶多是写一点资料的文章,或从日文间接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参加新青年杂志写一点杂感或短篇之后,才渐为人所注意,终于卷入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而被章行严排斥出教育部。此后即厕身于学界,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所至与人冲突,没有一个地方能使他久于其位,最后停留在上海,鬻文为生,以至于死。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逼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于现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逼,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楼梦里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后他声明,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答了。(当面对被揭出的人生黑暗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智者将以深思,回省自身,然后择法改之;愚者不谋自赎,反指责对方不详细告知自己哪里是坦途。----宇慧按)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于左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询问:是中国人进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伙的回答是:中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使而进攻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这种判断句毫无力度。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像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的封面的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除了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戈果里的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们。

    在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这种比较倒实在有胡搅蛮缠之嫌。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使略”,在中国的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我以为,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贡献。有人说,他译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于被共产党的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然要睁开眼睛看看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重要,他须要“沉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 see life steadilyand see it 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ew Arnold批评英国人巢塞Chaucer时所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肤浅的。我如果要批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用事的时候多,所以他立脚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要的影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暨南大学

    ,中央美术学裤闷枯院下设的“中国画学院”有书法系。首都师范大学内有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还有书法文化博物馆罩如。西安美术学院下设的“胡洞中国画学院”有书法专业。

    暨南大学 副校长

    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配基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美国盖蒂中心收藏了一幅摄于1900年的镇海楼内景照片(上图),画面是镇海楼顶层文昌、关帝二神像左侧的两位配神。配神前面的香炉上刻有“镇海楼”3个字,说明照片摄于镇海楼无疑。照片右边的柱子上,就显示出这副对联下联的“浩气,霄汉常悬”几个字,清晰可辨。在下联落款位置,还有清晰的“衡阳彭玉麟撰书”字样。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安徽安庆。

    2、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庙头村, 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该庙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的航海人,起锚前和返乡后,都要到这里祭拜海神,可以说,南海神庙亲眼见证了广州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千载历史。

    来到南海神庙,兴旺的香火和神庙的恢宏壮观、古朴大方并不出所料,意外的是那“番鬼望波罗”。庙内东侧有一座着中国人衣冠的外国人泥塑像,举左手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古印度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为什么咱们中国的神庙里还有这样一张“黑着脸”的洋面孔?

    原来关于这个“黑脸”神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据考古专家黄淼章老师讲述,这个人是个外国人,名叫达奚,宋仁宗庆历年间,达奚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来到中国。回程时,船停靠在神庙码头,达奚司空上岸祭祀完南海神,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而后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色,流连忘返,以至于误了返程的海船,船上的人忘记了他,开船走了。他长久地站立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立化在海边。

    人们认为达奚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团芦神庙立起了他塌卖带的塑像以纪念,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因其塑像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故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有很多人也把南海神庙就叫做波罗庙。

    3、南越文王墓

    又称为南越王墓,是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在中国大酒店的北侧,越秀公园西侧。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无论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史料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生父是何人的记载。越南方面的《大越史记全书》则称赵眜是赵仲始的儿子。[4]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的南越王。

    赵眜即位两年后,前135年,闽越王驺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驺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处理闽越的事告谕赵眜。赵眜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刻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的朝廷当宿卫。

    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来南越,就成亡国的形势了。于是,赵眜在以后统治南越的十年中,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入朝见汉武帝。

    前125年,赵眜病重,其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王位。

    赵眜在位一共12年,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又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了汉武帝身边达10年之久,为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了伏笔。

    《史记》里一直把南越国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称为赵胡,1983年“南越王墓”被挖掘后,在出土的印章中发现“赵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玺”的金印,经考古学家证实,确认“赵眜”应该是《史记》所载的“赵胡”的真名,“赵胡”可能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出现的错误;也有可能是班固的《汉书》在传抄中抄错,后人又根据《汉书》更正了《史记》中的“错字”,以致一错再错。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笔误一说提出了异议。学者余天炽、覃圣敏、蓝日勇、梁旭达、覃彩銮等人,在其所著的《古南越国史》中认为南越文王名字不可能出现记载错误。他们认为,《史记》对在位时间最短的赵建德事迹记载都尤为详实,因此对南越文王名字记载错误的偶然性不存在;而且文王在位期间同汉朝交往频繁,名字的笔误更不可能。

    他们认为赵眜是赵佗的儿子、文王赵胡的父亲(或者赵眜是赵佗的长孙、文王赵胡的兄长),被赵佗立为太子,未即位就死去了。赵胡将赵眜生前使用的印章带入坟墓,以示缅怀之意。

    4、陈家祠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凤凰网—清代兵部尚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庙立着“黑脸番鬼”?

    —赵眜

    —南越文王墓

    —陈伯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