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1、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特征:(1)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3)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2、那么,高一地理必修2?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地理必修2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一、城市化
1、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
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其他: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2、解决办法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
①起步早
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
①起步晚,发展快。②城市化水平较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二、人口迁入、迁出
1、对迁入区的影响
(利)引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弊)人口对环境压力增大,社会治安
2、对迁出区的影响
(利)减少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弊)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三、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政策(支持);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四、工业区(以鲁尔地区为例)
1、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近
②水源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2、衰落原因拯救措施
调整工业布局①煤炭能量地位下降
②世界性钢铁过剩
③生产结构单一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升级换代
⑤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五、交通运输布局(南昆铁路修建的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
2、促进民族团结
3、铁矿资源丰富,加强外运
4、科技发展,能够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
5、合理布局交通网
六、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高中地理(必修2) 知识清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01.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因素;世界人口增长的阶段特点和地区差异) 02.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判断方法;地区差异) 03.人口迁移(概念、分类;国际人口迁移特点;我国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 0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05.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主要制约因素) 06.人口的合理容量(概念;意义)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07.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功能分区的形成和特点) 08.城市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09.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形成因素;变化) 10.城市等级(划分依据;分类) 11.城市服务范围(概念、特点;与城市等级的关系) 1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13.城市化(概念;衡量指标;推力和拉力;意义) 14.世界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1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6.农业区位的含义 17.农业区位因素(光热水土地、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历史和科技;区位选择和主导因素) 18.农业地域(概念;形成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位条件;发展方式;优点) 20.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主要特点;发展条件) 21.商品谷物农业(分布;主要特点;发展条件) 2 22.大牧场放牧业(分布;主要特点;发展条件) 23.乳畜业(分布;主要特点;发展条件)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4.主要工业区位因素(5 种“导向型”) 25.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6.工业的区位选择(科技、环保、政策、决策者) 27.工业联系(类型) 28.工业集聚(目的) 29.工业地域(类型) 30.工业分散(原因、结果、动力) 31.传统工业区(典型代表;共同特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整治措施) 32.新工业区(典型代表;共同特点;意大利新工业区形成条件、特点、模式;高技术工业 的特点;硅谷崛起的因素)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33.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选择;发展趋势) 34.交通运输网(组成;形式;层次;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和意义) 35.交通运输发生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6.交通运输发生和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7.人地关系的四个阶段 38.环境问题(产生;表现;地区差异) 39.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原则) 40.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4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公众参与)
1.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一
1、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7、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8、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9、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0、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二
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以上就是高一地理必修2的全部内容,(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主要原因[记忆]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