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佐藤学的教育学观点 只有变是不变的 一个“奇迹”—学习共同体 学习佐藤学教授“学习共同体” 教育技术中的学习理论上在什么方面指导学习
读完了佐藤学先生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感觉似乎触摸到一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这本153页的书,讲述的是佐藤学先生在日本,在莱加·艾米莉亚幼儿园,在墨西哥小学,在波斯段小学等国内外学校所观察到的进行共同体学习后的教室里的学生的现状。佐藤学先生阐述的种种学生的表现、状态,教师的表现、能力,真的特别美好。这本书其实是按照大标题一层一层的理论讲述的,但是我只能看到这么多教学实例中的共同的特性,以下进行反思总结。
“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设计,源自于约翰·杜威,我在书上看到这句话,“学习共同体”如今被描述为21世界的学校愿景之一。这说明“学习共同体”是多么厉害的一件事情。
共同体的学校包含三个方面:教师与学校共成长,教师与家长共成长,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那么,想要在学校发生这种革命:
首先,要构成“同僚性”,即教师开放课堂。 让老师开放课堂应该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心理上的,让老师打开心中的枷锁,打开教室,让学校里老师们凝聚在一起,组成教师共同体,一起为了课堂进行努力。还有一个目的是让教师成为“专家”,外面的专家请过来都是一时的,只有学校里组成共同体,每个人都像“专家”一样为上课的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成员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才是最好的成长。
其次,必须在平等、尊重、信赖的关系前提下。 我们在暑假的第一个星期,在共同体转播中已经学习到了这一种讲述。对待学生要平等,所以共同体的小组里不设组长,因为有了组长,组长就是比组员高级的存在,就存在了不平等的关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如学生在发言的时候,不管这位学生讲的怎么样,听他讲完,这是最起码的尊重。
在《学校的挑战》一书中,我不断的看到这一个概念。什么是学习?我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学习,只知道要让学生去学知识,可笑的是一位老师如果连学习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佐藤学先生说明, 学习是与对象世界相遇,与他人相遇,与自我相遇。 反观我们传统的课堂,有多少时间让学生去相遇?
“共同体”的课堂,我个人从书中总结了几个细节:
1.想要形成共同体的课堂,必须让孩子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才代表参与,只有倾听才能触发对话式的讨论。
2.倾听不止要求学生,教师要会观察儿童,认真倾听儿童的每一个声音,学生和学生之间能互相倾听。
3.只有形成了这种倾听的关系,才会形成润泽的课堂,课堂是静悄悄者升物的,每位学生安静而柔和的学习者。
4.在共同体的课堂,协同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如果能说出根据某某学生的观点,我认为……,这种语言范式的回答,说明这是积雪式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5.在协同学习的首液小组安排最好是有小差异但又不能差异太多的4人小组。
6.我们想要学生专注和挑战,正是要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不断经历挫折和疑问,这些都是能不断加深学习的。
7.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作用是串联,抛出关键问题,尽量简洁自己的语言。
最后,我们会创造一个“奇迹”,一种“和而不同”的交响式课堂,一种学校与教师,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美好前景,一个安静而祥和的笑颤学校。
四月五日到七日,到济南长清区石麟小学聆听了佐藤学教授的报告《社会变化中的教学改革》,聆听了佐藤教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理论。
佐藤教授介绍了他所倡导的教学改革,我收获最大的是接触到佐藤教授的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是由愿景、哲学、活动推动的。
① 愿景=学校不仅是儿童相互学习成长,而且是教师也相互学 习成长,家长和市民也相互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保障每一个孩子都不被落下,所有孩子的学习权利都得以实现。一个教师都不会被落下,所有教师都能作为专家而成长。
② 哲学=公共性哲学、民主主义的中戚哲学、卓越性的哲学
③ 活动=以相互倾听为基础=在教室中进行协同学习、在教职员室中进行同僚性的构筑、父母・市民的『学习参加』。
为何『学习共同体』能成为亚洲各国学校改革的指 导性推动力呢?
第一个原因:『学习共同体』提示了21世纪型学校 课程 授课 学习的最为先进的愿景、哲学 和活动 ,其取得的实效性得到了证明。
第2个原因:『学习共同体』通过<相互倾听关系>将<探究>与<协同>的学习组织起来、保障 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的权利,同时实现了高质量了学习。『学习共同体』是教育学的实践, 并立足于最先端的教育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
第3个原因:『学习共同体』通过授课改革组织了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了教师作为专家 的自律性与同僚性。
第4个原因:『学习共同体』依据<公共性>与<民主主义>的哲学,抵抗了新自由主义的思想 形态,为新的民主主义社会做着准备。
学习共同体理论在教学的应用。
1.划分小组几人一组比较好?
小组合作以4人一组为宜,一二年级以2人一组。
一个组如果五人六人,就可能有学生说,有的学,有的旁观,不利于合作学习。
2.合作学习与协同学习是一样吗?
合作学习和协同学习都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他们不一样。合作学习是同学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可能小组成员分工干一件事,比如有的研究问题1,有的研究问题2,有的记录,有的做实验,有的观察。他们在分工。而协同学习大家共同干一件事,共同观察,共同记录。他们是共同学习,没有分工。
小组合作应该是小组内的成员水平差不多,然后在一起合作。如果水平不一样,就成了好学生的表演舞台,后进生得不到提高。小组合作要求组内同质才行。
而协同学习要求组内异质,组外同质。也就是说小组内的四个学生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他们协同学习。各组之间水平是一样的,所以组与组之间可以竞争。
3,学习共同体理论与我们所应用的小组合作一回事吗?
我们课堂应用小组合作只是用于解决课堂中的一个难题、大题,不好解决的问题,大家合作解决。合作完毕,小组就不起作用了。
而学习共同体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是一个整体,共同学习新课,共同做作业,共同考试,共同给小组得分,共同解决问题。我觉得是班级的一种组织形式。我们的班级里,有的班主任把全班分成若干的小组,进行小组管理,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我校把学生分四人一组,桌子排在一起,四人在一起共同学习,这个小组的四个成员,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他们就成了一个整体,这样的组织形式是符合学习共同体理颂森论的。高传芳老师前段时间做报告所讲的小组合作,更准确的应定义为学习共同体。
4.协同学习是静悄悄的,交流是在耳边小声说的,不是喧嚣的。
我们的课堂,小组讨论时,整个教室是沸腾的,如果声音不够大,不够热闹,老师会觉得讨论的不热烈,一再启发同学们大声讨论。可是这次去听了佐藤学先生的报告后我才觉得不是这么回事。佐藤学先生说小组探讨是要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卖樱陵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思考的过程当中遇到疑问了,然后悄悄地跟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也就是说在遇到瓶颈问题无法解决时才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不是互相说自己的意见,而是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点在于悄悄的,最好别影响到其他组的同学。
这是我根据报告整理的思维导图。
1、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主要通过小组学习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实现个体及合作伙伴学习效果的最优化。2、协作学习的概念: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意味着知识不是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的对话、交流而形成的。协作学习是达成小组成员间的意义共享,作为学习基础的知识是由社会建构的。3、两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1、都是一种小组学习的形式。2、两种学习方式都有自己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不同点:1、小组成员组成的不同。“合作学习”是一个班中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协作学习”是不同领域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构成。2、小组目标不同。协作组的目的是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目标,成员之间互相教学;合作组的目标是建构新知识、解决问题。3、学习任务解决的过程不同。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协作关系,协作学习是通过合作实现的。4、评价方面的不同。两者无论从目标到学习组织的策略均十分的相近;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在很多实际应用中是相互交融的,并不独立存在;
协同学习和竞争学习之间的联系:
协同学习和竞争学习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把两者共同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按照教学进程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模式,是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是符合粗旁教学规律和时代需求的,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则凳岁的。
协同学习和竞争学习区别为:性质不同、结果不同、培养不同。
一、性质不同
1、协同学习: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其学习小组的集体目标应是一致的,个人和群体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2、竞争学习:竞争学习是指学习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其学习关系是消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学习者是以其他学习者的失败来证实自己的成功。
二、结果不同
1、协同学习:在协同学习中,所有学习成员都是相互得利的,是一种“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的学习模式,在协同学习中,学习者会意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只有自己成功了,小组才能成功。
2、竞争学习:在竞争学习中,只有少数学习者能达到预定目标,学习结果是以常模参照为评孙睁价取向的。
三、培养不同
1、协同学习:协同学习培养学习者合作意思。
2、竞争学习:竞争学习培养学习者竞争意思。
佐藤学教育学精彩观点:
1.如果不是由学校内部开始进行变革的话,改革是很难渗透到教育一线的。但如没有外部支持,学校改革也同样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我将这种内与外的关系称为“学校改革的内与外辩证法”。我们既需要从内到外的改革,又需要从上至下皮信的改革,要双方推进。
2.我们所熟悉的黑板、讲台、学生的课桌向前整齐排列,教师使用粉笔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步教学”的课堂形式是以产业主义社会大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为模型,以“经济效率性”为原理的课堂形态及学习形态。这种传统的“同步教学”的课堂形态如今在欧美各国已被放到了博物馆,他们正在向“协同学习”为主的课堂形态、学习形态转变。
3.“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表现学校改革“愿景”的词语。我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定义为:“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师作为教育的专家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家长与市民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
4.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5.我每次到中国的学校观摩课堂,都会觉得老师的声音稍微有点儿大,有的老师因为各种需要,有时还会佩戴麦克风上课,这在日本是看不到的。我们需要培养相互倾听的习惯,建构互相关爱的关系,相互倾听的关系是民主主义的表现,互相尊重、倾听才能构建出民主的学习实体。
6.协同学习下的小组学习方法,首先是模仿他人的思考。其次是将其他人的思考作为一个“脚手架”,来达到更高的程度。协同学习有三个要素,一个是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二是构建相互倾听关系,三是设立挑战性课题展开高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7.我个人认为中国小组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在“互相说”,而不是“互相学”。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互相说”往往表现为小组成员对其已知事实的阐述。仔细观察“互相说”的小组,你会发现,每位成员讲完自己的意见就没有进一步的思考了,没有高质量的学习了。
8.“互相教”的关系是单方的权力关系,与此相比,“互相学的关系”是互相关爱的关系,是每一名学生都作为主人公互相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关系。“互相教的关系”由独白构成,“互相学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的。这种对话式的交流以倾听为基础。因此,不建议教纯握闭师说:“会的同学教一做裂下不会的同学”,应该说“不会的同学问一问其他同学”。不明白的学生的那句“哎,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
——《学习共同体课堂建构》学习体会
6月6日晚上,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于莉莉研究员与我们分享了《学习共同体课堂建构》,听后又看了几遍回顾才稍稍弄清楚。
一、什么是“学习共同体”?于老师给大家介绍的是日本佐昌伏藤学教授所提出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个国家都进行了一轮新的教学改革,包括我国在内,各个国家的教学改革呈现出四个特征:
1、各国的教育都在寻求应对21世纪的知识型社会。当时的主要社会背景是伴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各国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口急剧下降,与此相对具备高度专业知识、技能的知识型、信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学校就要作出一个切实的改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探究,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2、进入21世纪后,各国教育都朝着多文化、共生社会方向发展。伴销氏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国家之间的壁垒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地区出现区域化经济组织,比如欧盟、亚洲地区经济组织。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这给我们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3、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都明显出现一个贫富差距,如何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高质量的学习,这给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就是在这么一个社亏迅散会背景下提出来的,既要追求教育质量,又要追求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
4、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以下变化:
(1)课程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基本上是程序性课程,现在是以课题型课程为主。程序性课程像“走台阶”一步一步向上发展,而现在教材单元以目标、达成、评价这样的模式构成,像“爬山”我们要到达山顶,爬山的路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经验、实践,采取不同方式到达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课程追求的是学生的经验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性。程序性课程下的学习过程相对是一个单向型、面稍微窄一些的,而课题型课程下的学习过程比较复合型、多样性。
(2)课堂的改变。进入21世纪,我们的课堂也发生了改变。根据我们走访过的国家的一些学校发现,课堂实现了一个同步教学向协同学习的转型,同步教学我们很熟悉,以黑板、讲台为中心,每个小朋友排排坐,面向黑板,接受老师的讲解、说明、提问这么一个方式。现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大部分地区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比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围坐在老师周围进行学习,到了高学段就以四人为单位,分组学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的学校课堂都发生了这样的转换,佐藤学教授把这种在大家没有感知时,就发生的转变称为“静悄悄的革命”。
(3)进入21世纪后,学校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通过教育改革,学校既保持发展公共教育、公共领域的特征,又要求发挥出作为地区发展共同体、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这样一个功能。现在的学校除了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成为老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同时学校也担负着地域发展共同体、文化中心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学校首先是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能够成长为教育专家互相学习、成长的场所,能够实现很好的家校合作,学校、家长、市民一起合作进行学校改革,在这个基础上大家都能够获得成长的场所。学习共同体学校要实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高品质学习的公共使命。
二、学习共同体学校的三个核心理念:公共性、民主性、卓越性。
公共性:学校是一个公共空间,它需要一个完全开放的状态,但现实中老师很不愿意把自己的课堂开放,这样的话我们无法向其他老师学习。开放课堂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所有学科老师都来互相观摩课的话,我们对学生的认识就好更充分、更完整。
民主性:在教师中,民主性会被忽略掉。佐藤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一个350人的学校中,一年中有多少学生会出现在老师的谈话中?经过调查发现大概是1/10,这些往往是问题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或者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或者是有某项特长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的学生。
卓越性:它并不意味着我和其他人相比意义上的优秀,我们时常以成绩来衡量,现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衡量的标准变得多样化。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追求的并不是学生生生间的对比,而是学生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的这样一个优越性。
那么实践当中怎么构建学习共同体,我们的课堂如何建构呢?我们采取了小组学习的模式,从形态上来讲,小学一、二年级采取“凹”字形设计,小朋友两个人一小组成对学习,三年级以上四个人一小组协同学习。
构建协同学习的三要素:基于学科本质展开学习、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老师要给学生设计挑战性课题。构建协同学习的三要素中非常重要的挑战性课题,必须基于学科本质、了解学生学情,更重要的能够基于相互倾听的关系,基于学生的协同合作、不断探究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展。
“协同学习”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新发展区理论和杜威的沟通理论,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是从已知向未知世界探索的旅程,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的过程,他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认知性实践,而是社会性实践,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会构成不同的社会关系,是一个自我不断建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这种学习实践是一个存在性的实践。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要注意的问题:
北师大教学教育研究中心有13所项目校,这些学校都采用协同学习的授课形态组织,涉及到分组时要注意:1、以4人为单位,男女搭配,无法分成4人小组,就分成3人小组,超过4人小组,在小组学习时总会有学生被排除在外。2、分组时初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适应以后可以用抽签的方式,不然会导致学生在小组谈话的构造、学习形态受到限制,还可以适当变换小组成员。
在构建协同学习或者学习共同体时,工作的核心在老师的专业性上。如何让所有的老师实现专业提升?老师的成长分两方面:工匠式学习和专家式的学习。工匠式的学习就是师徒制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会寻求一个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让我们很崇尚的老师,会以他为模型,不断去观摩学习。专家式的学习,要求老师具有知性的判断,要有高度完善的理论基础。这时课例研究就非常重要,课例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并不是简单教研的方式,一节课好还是不好,不是这种评价式,观课时要观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是以学生的视角来切入,比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阻碍,在哪个地方学习可能会出现,基于课例的记录和老师们探索,使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在他内心被重新建构,把它外显出来。
于老师还通过几张照片告诉我们,在开始的小组学习中有一些小朋友无法融入进去,但在小伙伴们的关爱、帮助下,最后还是能够融入到小组学习当中。
最后吴虹校长还请于老师给我们解读了佐藤学教授《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中的金句。
听完这节课,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听说。今后,一定要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改变课堂、改变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建设多培养一些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