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高中 > 高一

高一历史必修二时间表,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时间表

  • 高一
  • 2023-05-25
目录
  • 高中历史必修一时间表整理
  • 高中历史必修一时间事件表
  • 高一必修一历史近代史时间轴
  • 高一必修历史时间表
  • 高一必修一历史时间表影响及意义

  • 高中历史必修一时间表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肢亩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仿仔,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历大森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见P77-78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会考要求迪亚士、哥伦布的知识即可)

    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殖民扩张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战争 背景结果

    1.英西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战争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3.强盗的贸易罪恶的三角贸易

    4.★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提示:破坏性、建设性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详参p114-115。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 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90年代新经济:克林顿的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

    7.二战后,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会考只要求掌握德、日两国)

    (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个模式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从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体制”到5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个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两者的关系:互相促进。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欧洲联盟

    (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3)影响: 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欧元形成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4.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组织的特点: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影响: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相互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是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加快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5.亚太经合组织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会议,。

    (2)中国于1991年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6.世界贸易组织(WTO)

    (1)依据:乌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机构。

    (4)成立的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7.中国入世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入世的影响: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我们的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8.经济全球化

    (1)时间: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③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3)表现:

    ①资本的跨国流动。②生产的国际化。

    ③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

    ④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⑤世界市场的扩大。

    (4)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

    ②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对策:

    A、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B、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各国人民携手解决。

    高中历史必修一时间事件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

    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嫌基拆: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锋核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芹枣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

    (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

    (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

    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2)评价

    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

    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

    ▲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高一必修一历史近代史时间轴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那么你知道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有哪些吗?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

    (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短暂的春天

    1、时间

    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

    2、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表现

    (1)厂矿企业增多,扩建企业(规模扩大)。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2)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和实业团体,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4、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时间

    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

    2、阶段

    (1)较快发展(1927——1936)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2)遭受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

    原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

    原因: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闭档棚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

    (1)背景:新蠢枣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落后。

    (2)时间:1953——1957

    (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轿则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

    (2)内容:①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纠正失误

    (1)措施: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人混乱。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6年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内容:

    (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营方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基层组织: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1992年初,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成就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复习历史的技巧

    第一、学会寻找线索,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注意寻找线索。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都是采用专题形式教学,每个专题都会有自己的线索。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理清每个专题的最基本线索,然后顺着最基本线索进行完善,最后形成知识树。在理清每个专题自己的线索后,再寻找各个专题间的线索,比如可以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式,将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比较,比如经济史里面,对资本主义的发比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比较。

    第二、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已经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科,更加注重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也就是真正的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真正的理解。

    第三、注意一些最基本方法的运用。上课的时候还是要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做好笔记,课下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提高历史成绩有什么窍门

    一,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历史课本,都可以。

    二,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

    三,试题,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一必修历史时间表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祥运

    A.重要发明时间表:

    1866—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1867—瑞典 —诺贝尔—炸药

    1870—比利时 —格拉姆—电动机(最早具有商品价值的直流电动机)谨派梁

    1876—美国 —贝尔—电话机

    1882—美国 —爱迪生—第一个中心发电厂

    1885—德国 —卡尔·本茨&戴姆勒—最早的汽车(内燃机)

    1887—狄赛尔—柴油机

    1893—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业兴起

    1894—美国—羡喊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1890-1894—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1895.12.28——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宣告电影时代到来

    1903—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1916—短波试验—奠定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讯的技术基础

    1946—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B.传入中国的交通

    四轮车、飞机

    高一必修一历史时间表影响及意义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服饰、婚丧等方面来管窥近代民俗的变迁。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昌渗安等礼。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码搜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2.服饰习俗的变化: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出现了“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完全欧式”。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3.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迟迅历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