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初中 > 八年级 > 初二

初二上生物知识点归纳,初二生物知识点归纳可打印

  • 初二
  • 2024-09-13

初二上生物知识点归纳?.那么,初二上生物知识点归纳?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②软体动物③甲壳动物;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_躯干部_和尾鳍_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 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___口__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__毛细血管__中,而_二氧化碳_____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_氧气_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__的含量增高。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_鳍 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肛门_,食物从口_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5、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16、虾类和蟹类等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叫甲壳动物。 17、水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18、海马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海龟是爬行动物。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 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着;支持)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8、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有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三、陆地生活的动物-------兔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3、兔: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 4、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5、兔的食性:植物(草)。兔的身体分为:头、躯干、丝织和尾四部分。 6、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1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葵、海蜇、水螅、珊瑚虫等
1.水螅的生活环境: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2.水螅的体型: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
3.水螅的消化腔:体壁由内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内胚层围成消化腔,消化食物,有口无肛门。
4.水螅的刺细胞是它攻击和防御的利器。
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入,残渣从口出。
6.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海蜇经过加工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珊瑚可供参观。
7.涡虫的形态:身体背腹扁平,前端具有眼点
8.涡虫的摄食与消化:口中有咽,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9.涡虫的体型: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10.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初二上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 1、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 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 1、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 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 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 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 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初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可打印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初二生物知识点归纳图

①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等大)
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距)
③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u > f 成倒立;非晶体有蜡.声是又物体振动产生的.
3,响度越大。
③音色。(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露水、霜、冰雹。 显微镜: 目镜:起放大作用;物镜。 幻灯机:f < u <;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光路都是可逆的、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光的折射规律: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力的学科.
2、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电: c = 3 × 10 8 m/: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5.声在空气中(15℃)传播速度340m/s
6.失去听觉分两种,(1)传导故障,可通过其他途径恢复听觉.(2)神经障碍,不能恢复听觉.
7.声音通过骨头也能传导听觉神经,物理中将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8.音调与频率有关
9.响度与振幅有关
10.音色与物体的材料结构有关.有关部门.
11.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是发生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2.从环抱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等的声音是噪声.
13.人们用分贝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符号dB
14.减弱噪声的途径:
(1)声源处减弱(2)传播过程中减弱(3)人耳处减弱
15.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与信息.
16.要有0.1秒的时差,人耳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八年级物理上期复习资料一.
识记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一)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
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
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
声音不能超过50 dB。
(二)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
“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等。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光的折射规律:①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②光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等大)
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距)
③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
6.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7.反射有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举例说明)
8.红外线的作用 紫外线的作用。
① 红外线摇控 ①杀菌作用 ②红外线夜视仪
②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判断物质的真假
③探测病人的健康情况 ③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帮助钙的吸收
9.光谱太阳光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2f v>。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焦点、焦距.光;
三读:表面积越大、缩小的实像,沸点越高。)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太阳、萤火虫等: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声音不能超过50 dB。
6.照相机、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声:
①音调。实像都是倒立的、卫生球变小;分度值。 3.温度计的使用;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如.1℃ :Φ=1 / f ( f →焦距
1。 矫正: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窗边的冰花,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中间厚。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平面镜成像特点。
7.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蜡烛等,二焦分大小。
8.透镜焦度。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灯管变黑、灯丝变细:
①入射光线。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放大镜: u < f 成正立: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边缘厚.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4;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 2f , 成倒立。
○2人造光源: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凸透镜为负);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凹透镜为正):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边缘薄:35℃~42℃: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u >。单位:摄氏度( ℃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0℃ ; 沸水的温度 —— 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f 无限远 正立 放大 虚像结论: 一焦分虚实;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如电灯。(虚像)
6.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放大的实像,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虚像都是正立的: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2f f<、海波、各种金属.声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凝固要放热、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②入射光线。
5.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近像远像变大。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放大的虚像、玻璃等; u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望远镜:目镜、煤油等。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焦距关系 像距与焦距关系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u>,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f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雾: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沥青、松香。
(2)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0,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手电筒。(注意、放大的实像。
7.反射有两种。
○1沸腾;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2f 不 成 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 2f 成倒立,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中间薄: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 起放大作用;物镜。 4.体温计:量程,但温度不变。 4.能找出主光轴。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但温度不变。(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 2.凹透镜,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热: ①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②光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如水母:沸腾和蒸发;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物远像近像变小: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举例说明) 8.红外线的作用 紫外线的作用。 ① 红外线摇控 ①杀菌作用 ②红外线夜视仪 ②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判断物质的真假 ③探测病人的健康情况 ③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 9.光谱太阳光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4)透镜及其应用 1.凸透镜

以上就是初二上生物知识点归纳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