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国学故事情景剧?那么,幼儿园国学故事情景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成语:截杆入城
情景:有个人叫张三,带了一截长竹竿,要回家盖房子。
(画外音,张三——我扑哧一笑,真有创意啊)
他横着拿竹竿想进城门,太长了,进不去,他又竖起来拿,又高了,也进不去。
这时,旁边有个老头一直在看,好像很聪明的样子,捋着胡子说,年轻人,你真笨啊,你不能把竹竿截成两段嘛!
张三一掐大腿,对啊,谢谢你,老人家!他心想,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要听老人言,不然吃亏在眼前,原来都是真理啊!
他抱着截断的两截竹竿兴冲冲回家,盖房子的工匠说,哎,你这个蠢货,两截杆我还怎么盖房子嘛!
为了便于丫头理解,我们开始即兴表演截杆入城情景剧,她爹演张三,丫头是白胡子老头,我,是那个做总结陈词的能干工匠。
弟子规啊……去年我们演得就是呢。
只是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只能大概地给你提供个方向,抱歉哈!
一[这个是我前一届学长他们的剧本嗯。一起给你弄上来了。]
人物:
赵小蒙:中学生,仰慕富贵、羡慕虚荣、撒谎蒙骗。
李老师:小蒙的班主任,年逾不惑,经常给予小蒙帮助教育。
赵师傅:门卫,小蒙的同乡。
幕后朗诵:情境定格时,朗诵《弟子规》片断。
主题:诚信教育。
启幕:
(场中设一门框,李老师戴大框黑边眼镜,在室内伏案批改作业;赵小蒙戴墨镜、倒扣帽子、怪异服装、敞怀、叼烟,把烟扔掉,敲门。)
李老师:谁呀?
赵小蒙:我--
李老师:(起身)你是谁呀?
赵小蒙:我就是吾,吾就是我呀--
(人物动作定格:
诵《弟子规》: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李老师:(开门)这是谁呀?这是?
赵小蒙:老师,你不认识我了?(摘下墨镜)你再看看--
李老师:嗨--是小蒙啊。瞧你这身打扮,还像个学生吗?
(人物动作定格:
诵《弟子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赵小蒙:李老师,我来看您来啦(拉过椅子,坐,跷二郎腿,乱颤)。
李老师:(打手势,让小蒙起身)站一边去,没大没小。
赵小蒙:(赶紧起身,端过椅子)李老师,您坐、您坐!
(人物动作定格:
诵《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李老师:(坐下,伸出右手)拿来--
赵小蒙:什么呀,老师--?
李老师:你是不是来还我那100元钱的。
赵小蒙:(就势握住李老师的手)哎呀--老师,我借给的您那100元--啊,不不,是我向您借的那100元钱,还没来得及买书,团组织号召给受伤的贫困生捐款,我全都捐出去了。
李老师:是吗--可是你看这捐款光荣榜上,怎么没有你的名字呢?
赵小蒙:啊--光荣榜,这个--这个--我--我做好事不留名的。
李老师:听说你这身衣服是昨天才买的,你哪来的钱呀?
赵小蒙:是啊是啊,这个--这个--李老师,您老人家真理解我。
(人物动作定格:
诵《弟子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赵小蒙:李老师,我--我想再向您100元。我保证,下个月一块还您,另外再请您老人家进饭店撮一顿!
李老师:你哪会有那么多钱?你老爸到底是做什么的?
赵小蒙:我不是跟您说过吗--我爸是“花旗食品公司董事长”。看,(掏出一张实力饭卡)这是我在“花旗银行”的存折,上面有5000多元呢!
李老师:花旗银行?那可是美国人开办的银行啊!
赵小蒙:是啊是啊!还是老师懂得多。只可惜,我在小德州转了一圈,一家外国银行也找着,守着这5000元钱干着急。下个月,我去济南取钱去。
赵师傅:(提一塑料袋,推门进)李老师,我那花旗村的小老乡赵小蒙在吗?
李老师:呀,是赵师傅啊,请进请进。
赵师傅:小蒙呀,我赶集时碰见你老爸在卖烤地瓜,他让我给你带两块来吃。拿着!
李老师:啊,小蒙--你爸不是食品公司吗?
赵师傅:要说这--烤地瓜的也算是吧!
赵小蒙:是啊是啊,也算是进口类的食品加工公司啊!
众:还吹牛呢--
(人物动作定格:
诵《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忘,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朗诵声中,拉上大幕。)
二[这个就是我们的了嗯。只是大概记得,抱歉抱歉!~]
刚开始一个人演孔子,几个人演弟子,恭恭敬敬坐在孔子身旁读书,赏景,谈些有意义的事、话,继而孔子教授?弟子规。
[在古代朗朗诵读中,穿插到现代,教室一片嘈杂、混乱,只有很少的人(3个左右)在看书,看的是弟子规]
学生A、B、C:[围成三人圈,抬着弟子规,一起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语速较缓]
[读到此处,似乎其他学生被感染,又有部分人加入读书队伍,语速稍快]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重复完上述后,半数人加入,语速最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全数人,速度较之前更快]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然后进行你们准备的活动。嗯嗯。由于不太清楚你是要用在什么地方的,所以把以前的大致弄了一下。
希望有帮到你嗯!要是有什么问题可以用HI联系咱!~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时间:下午 地点:河边 主人公:鹬,蚌,渔民 开始时,一只大河蚌卧在河边,水潺潺的流过,它暖洋洋的晒着太阳,蚌壳一张一合,很是惬意懒洋洋的打着哈欠,感慨着多么好的天气啊!(可用动作来加强它的悠闲自得) 远处一只鹬,站在一块石头上,远远的望着这只蚌,转着它的眼睛,坏坏的笑着想:“这下你可跑不了啦,哈哈”。 看准时机她便张着翅膀朝那只悠闲的蚌直直的飞去……(接下来自己编啊,我不帮你了。哈哈)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鹬蚌相争、惊弓之鸟、舍本逐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翼而飞、狗尾续貂、瓜田李下、鹿死谁手、黄粱美梦、路不拾遗这一类故事好多啊,运用自己的智慧试一下吧!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作者:冯安荣 崔玉兰 来源:寿光市羊口镇寇家坞幼儿园 点击:480 时间:2009-4-22晚上7点刚过,强强的妈妈打来了电话:“冯老师啊!我想向您反映个情况。”强强妈妈客气地说。“可以啊!您请说吧,我们做老师的是十分愿意和你们家长沟通的!”我礼貌的答应着。“不吗,不吗,你不要告诉冯老师,冯老师会不喜欢我的——!”电话的那头传来了强强急切的、哭咧咧的说话声。我一听,就笑了。心想:一定是孩子有什么事做错了,家长要告孩子的“状”呢!我赶紧对强强的妈妈说:“您别急着孩子,请把电话给他,我先和孩子谈一谈。”“冯老师好!”我听到了孩子礼貌的且有点胆怯的问候声。“强强好!强强,发生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啦,不让妈妈告诉老师?咱俩可是“好朋友”啊!不是有秘密共同分享吗?”我带着挑逗性的口气说。“冯老师,我,我——!”强强吞吞吐吐的,就是不说。“说吧,孩子,冯老师在听着呢。说出来,让冯老师听一听是怎么回事。”我耐心的开导着孩子。“冯老师,今天下午放学后,我去超超家弹玻璃球了。天黑了,妈妈喊我回家吃晚饭,喊了我:一次,两次,三次。我都没听妈妈的话,没有回家。现在刚回来,还没吃晚饭呢!”孩子一口气把事情给抖露出来了。“你这样做,可不行啊!你妈妈一定是非常生气啦!妈妈喊你,你应该立即跟着妈妈回家吃饭。再说,你不按时吃晚饭,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啊!”孩子在电话里不停的答应着:“冯老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做了,我错了。”“好啦!只要你知道自己错了,以后改正了,老师是不批评你的,老师还是喜欢你的。回头给妈妈道个歉……”放下电话,我立即想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道理: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加强对孩子此方面的教育,对他一生是非常有益的。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礼貌行为习惯,是我们老师、家长们共同的职责。明天,我又该和孩子们聊一聊啦
以上就是幼儿园国学故事情景剧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