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戴伟北京 英国化学家戴维在中国 戴教授儿子戴伟 脑科学博士戴戴简介 化学家戴维
荧光棒中的化学物质主凯含要缺含由三种物质组成: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和荧光染料。简单地说,荧光棒发光的原理就是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发生反应,将反应后的能量传递给盯扮笑荧光染料,再由染料发出荧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荧光棒中通常放置了一个玻璃管夹层,夹层内外隔离了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经过揉搓,两种化合物反应使得荧光染料发光。
从成立到上市,快手用了10年时间,成长为日活超过3亿的短。十年间,快手秉持着的信念始终如一:对人的尊重,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我们希望让有恒心者有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打造一个最有温度最值得信任的社区。
过去的一年,快手产生了超过130亿条,成为这个 社会 发展、民众获得感提升的有力见证;有近9.6万亿分钟的消费时长,相当于1800万年的人类 历史 光影;有超过2000万人在上获得了收入,获益者涵盖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地区的个体、群体、行业、机构。
快手的成长仰赖于用户的成长。流行会变,需求会变,但快手为用户的初心,一直没变过。无论未来会走得多远,活跃的、充满创造力的用户是快手永恒的前进动力。是用户将他们真实的生活浓缩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片段,构建了快手生态圈中的浩瀚宇宙。
因此,在上市现场,快手邀请了六位用户敲锣。他们是快手丰富温暖的社区生态的代表,也许你也曾刷到过他们的。
迷藏卓玛:登上《时代周刊》的高原女孩(快手ID:mizang88)
格绒卓姆被更多人熟悉的名字是“迷藏卓玛”,这个23岁的藏族姑娘在快手上拥有206万粉丝,被老铁们称为“松茸西施”。
迷藏卓玛的家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赤土乡贡色村,因为住在偏远的高原,18岁之前她没有去过县城。农忙季节她收青稞、挖虫草、采松茸,农闲时去当地景区工作。
2017年,看到周围朋友都在玩快手,卓玛也凑热闹了。走红是一次偶然:父亲用手机拍摄了她采挖虫草的,山里没信号,她爬了1个小时到山顶,把发了出去。出乎意料地,这条有了几十万的播放量,上千条的评论和私信吓了她一跳。
除了挖虫草和松茸,卓玛也在里展示藏人的生活风貌,放牦牛、吃烤肉、打酥油茶、跳民族舞蹈。涨粉的同时生意也接踵而至,她和丈夫杜沫奎一起在老家成立合作社,帮其他村民外销山货,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这让她成为快手“幸福乡村计划带头人”之一。2019年,卓玛与当地村民们成立的合作社在5个月的采摘季赚了300多万元,几百位村民从中受益。美国《时代》周刊在她的故事中观察到了中国最偏远地区的人们如何通过技术致富,只念过小学的她还受邀前往清华大学培训。
卓玛的故事并非孤例,据统计,从2019年6月22日到2020年6月22日,在快手获得收入的用户数为2570万,其中664万来自贫困地区。卓玛自己认为,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现代物流体系和技术对偏远地区的渗透,让她得以在快手上传,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红利,“我们东西根本卖不到这个规模。”余搜轮
接到来参加快手上市敲锣信息的时候,卓玛很是吃惊,她发来一段语音:“这个是真的吗,我可以敲锣?我真的有漏大点不敢相信。”
戴伟:洋博士的中国科普之路(快手ID:ukdaiwei)
戴伟,顶着这个中文名字的其实是一位来自英国的牛津大学博士。他是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北京分会主席,曾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功勋外教”奖,还拥有英国皇室授予的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与此同时,他也经常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在快手直播间里科普化学的奥秘。2018年,在助手索乐乐的建议下,戴伟开通了“戴博士实验室”的快手账号,开始利用短进行科学的普及,单条最高播放量突破了一千万,收获超过891万的粉丝。
短是戴伟科普的一次尝试。24年前,戴伟(David G. Evans)来中国任教,先后在国内外化学刊物上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2011年起,他开始为中小学生做化学科普,常去民工子弟学校和偏远山区的学校,教孩子们做有趣的实验,普及化学知识。10年过去,他走过了中国的将近30个省。近年来他积极参与大型科普活动50余场次,向公众普及化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受益者达10万余人。
他利用短做科普的事迹,曾被央视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进行报道。戴伟认为,科普和科研一样重要,短帮助戴伟实现了他做科普的初衷——竖信去到更多偏远的地方,让那里的人们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他在敲锣现场说:”我每年去了不少的学校、 科技 馆,见到了不少的孩子,但是中国这么大,孩子这么多,还是觉得效率太低了。快手给我们很多的机会,不管你在哪,只要有手机有网络,都能看到我们的化学实验。”
陈逗逗:快手上的00后顶流(快手ID:CDDhehehe)
陈逗逗原名陈晓敏,是一位来自安徽滁州的00后女孩。最擅长的是吉他弹唱,经常以黑框眼镜、扎双马尾、戴贝雷帽的形象示人。这位带着口音的可爱女孩在快手上拥有超过2000万粉丝。
据陈逗逗说,2013年她就开始接触快手。最初,她和同龄人一样,把快手当成QQ空间和朋友圈,偶尔发发自拍,上传一些自弹自唱的小片段。渐渐地,甜美的外形和嗓音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之后她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事业,在快手上上传了200多个,唱歌时,她喜欢抖动眉毛,被老铁们称为“快手第一眉毛杀”。
成名虽早,陈逗逗却很谦逊,她将自己的姿态摆得低,提醒自己:“成名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一小部分是自己的努力,很大一部分是运气,走到今天要感恩。“她还自嘲说,“如果不是因为拍做直播,我现在可能在街头发传单。”
快手为陈逗逗打开了新的世界,也让她离成为歌手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喜欢音乐的她说,“2000万粉丝对我来说是个新的起点,今后我想认真唱歌,踏实对待这份工作。”
陕西老乔小乔父子档:人间烟火味 最抚凡人心(快手ID:Shanxilaoqiao)
老乔今年63岁,是个地道的陕西人,他和儿子小乔合作创建的账号“陕西老乔小乔父子档”在快手上发布了将近1500个 美食 ,以北方家常菜尤其是陕西面食为主。老乔的接地气,操作性强,地域风格突出,收获了近600万粉丝。
其实,老乔并不是个专业的厨师,年轻时他插队下过乡,后来当过厂长、跑过业务。2000年,老乔下岗后在老家咸阳开了一家肉类熟食店,生意十分火爆。2016年,在儿子小乔的建议下,老乔成为了 美食 博主。老乔吃什么都配蒜,口头禅是:“撩咋咧,美得很!”在的最后,老乔会说“请大家参考”。
小乔掌镜,老乔掌勺,出品的短成为了快手老铁们的下饭神器,父子俩还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专业生产陕西油泼辣子,每批辣子三四天就能卖完。老乔说:“我爱做咱陕西饭,我儿子把我做饭的教程和吃饭的传到了快手上,没想到还给我弄火了,这主要还是咱陕西 美食 美得很!要不哪有那么多人爱看我这老头子啊?”
老乔把走红的原因归功于陕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网友却说,“乔大爷,您是陕西的 美食 名片。”老乔在陕西名声很大,出门常常有人和他打招呼,据说连五六岁的小朋友都认识他。更别提很多身在外地工作的陕西人,看老乔的,买老乔的产品,就是因为思念那份原汁原味的家乡味道。
芈姐:开工厂的带货小能手(快手ID:changjia001)
每晚7点,芈姐在直播间里准时开播。镜头前,她总呈现自己精力充沛的一面:一边活跃气氛,仔细介绍衣服的材质、款式,一边给屏幕前的老铁们看衣服的上身效果。每场直播持续超过5个小时,芈姐要卖50多款货,换三四十套衣服。
芈姐是一位主打女装带货的快手主播。区别于其他带货主播的是,芈姐拥有自主服装品牌芈蕊,还在广州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厂,通过快手将货物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
在芈姐的丈夫,也是她的合伙人王陈看来,工厂和团队是为了老铁服务,粉丝需要什么衣服,设计师就根据他们喜欢的风格去设计、改良和生产。“这不是我的工厂,更像是老铁们的工厂”。掌握了货源,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芈蕊服装定价在百元左右,具备价格优势。
尽管进入快手的时间并不长——2019年4月,芈姐团队吸收成功经验,入局快手,芈姐带货成绩卓著,被称为“直播黑马”。在直播之前,芈姐会仔细审版、比对产品,保证每件上播产品的品质。她对每件服装的细节都了如指掌,直播起来干货满满,圈粉无数,粉丝量如今已将近1000万。
随着粉丝量和销量不断提升,芈姐团队不断扩张,办公场地换了三四次。服装工厂的工人也扩充到了1000多名。在2020年6月广州首届直播节上,芈姐开播40分钟成交额破1000万元,全天成交额达8100万元。2020年,芈姐全年销售的订单总量超过3000万。
芈姐认为快手粉丝黏性很高,她形容和粉丝是“家人一般的关系”,因此复购率超过了90%,退货率只有3%~5%。此外,快手直播也省去了拍照和修图的麻烦,团队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货源、挑版、优化供应链和直播展示上。
回忆来到快手一年半的时间,芈姐觉得自己做了传统电商行业二十年的业绩:“我特别感谢快手,以后我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值得快手骄傲的电商主播。”
侗家七仙女:“最火民族女团”(快手ID:langmannvshen)
2018年2月14日,吴玉圣来到盖宝村,他发现这里和自己想象中的贫困村落不太一样。这里风光优美、物产丰富,因为过于封闭不为人知,才导致了经济落后,吴玉圣左思右想,决定利用短,在快手上宣传村子。
侗族传说中,天庭的七仙女下凡到侗乡洗澡,看到侗族人勤劳朴实,便将仙歌撒到侗乡。琵琶歌也由此流传至今。吴玉圣想到了这个传说,决定寻找凡间的“七仙女”作为主角,让她们充当形象大使,为快手“老铁们”介绍侗族的风土人情。他找到村里能歌善舞的七个女孩,组建了“侗族七仙女”。
民俗风情与当地特产很快为村子积累了人气。古朴的木制房屋,长着青苔的石板路,郁郁葱葱的竹林、树林和潺潺湲湲的溪流,是“侗族七仙女”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景色,姑娘们就在片湖光山色中用短为大家记录下了侗族收稻子、打谷子的丰收景象和侗族姑娘碾棉花做嫁衣、挑选伴娘等浪漫的民族婚俗。
“侗族七仙女”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在宣传侗族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好处。村里种的大米、蔬菜成了香饽饽,家家户户常吃的腌制稻花鱼、腊肉、辣椒酱在网上供不应求,老人手工制作的侗族服饰、手工艺品也有很多网友高价求购。
创立快手账号以来,侗族七仙女在吴玉圣书记的带领下,通过直播+短的方式展现侗族村寨的日常生活,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服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风土人情和特色物产的中,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三年来,侗家七仙女参与公益直播800多场,带货超1.3亿元。
在现场,吴玉圣多次表达了感谢:“两年来在快手宣传侗寨的美景,带动了 旅游 发展,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我们村也通过快手增加了收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十年是一个开始,是星星之火的一簇。相信真实的力量,会在人们心中激荡起涟漪;相信创作的力量,会让发出的声音经久不息;相信温暖的力量,会让隔阂、误解、猜忌消失无形。
八千里路云和月。尽管未来听上去很远,但它现在已经开始了。
历年获奖人物
2015年度中卜碧华人民共和国国戚弊正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杨克里斯特·杨森(瑞典),冲村宪树(日本),叶甫盖尼·维利霍夫(俄罗斯),彼得·史唐(美国),维尔特·伊恩·利普金(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约翰尼斯·弗兰肯(荷兰)。
甘中学(2010年)
黑田吉益 (2001年)
毛焕宇 (2001年)
比约昂·艾利克·维尔汉姆·诺登斯强姆 (2001年)
杨又迪 (2001年)
米夏埃尔·佩策特 (2001 年)
若则·依斯拉尔·瓦加斯 (2001年)
库西 (2000年)
潘诺夫斯基 (2000年)
石本正一(1999年)
卡马戈(Jose Alberto De Camargo) (1999年)
萨朴汉(Sabourin Jean) (1998 年)
J.L.利翁斯(J.L.Lions) (1998年)
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97年)
琼.皮埃尔.勒伯汉(JEAN-PIERRE LEBRUN) (1997年)
林少明(ARTHUR SMLIM) (1997年)
格.斯.比施根斯(G.S.BUSHGENS) (1996年)
丁肇中(SAMUEL.C.C.TING) (1996年)
乌里施瓦茨(ULI SCHWARZ) (1996年)
原正市(HARA SHOICH) (1995年)
豪依塞尔(HAUESSER) (1995年)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95年)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95年)
李政道(TSUNG DAO LEE) (1995年)
陈省身(SHⅡNG SHEN CHERN) (1995年)
中高悔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历年获奖 由中科院化学所推荐的Peter J.Stang教授和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推荐的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获奖。
Stang是国际著名有机化学家,在物理有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和超分子化学方面成果卓著,共发表论文400余篇、专著6本和综述性文章40余篇,是分子构筑与分子组装专业领域内论文被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Stang长期致力于推动中美科技交流。他还培养了多名中国籍博士,并接纳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博士后及访问学者,为培养中国科技后备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4月,在Stang的推动下,美国化学学会高层代表团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正式来华访问,这为促进中美双方在化学领域的合作创造了契机。
Janson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生物分离科学家、瑞典乌普萨拉皇家科学院院士。从1980年起,Janson开始帮助中国同行提升蛋白质分离纯化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突破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的瓶颈,设计完成了一系列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分离纯化过程并成功在中国实现产业化,其中包括乙肝疫苗、干扰素等。在其帮助下,过程工程所建立了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共同发表论文52篇。法比奥·洛卡 Fabio Rocca 意大利
法比奥·洛卡,意大利籍,男,1940年1月生。雷达遥感专家,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意大利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欧洲地球科学和工程协会和欧洲地球物理学会荣誉会员,曾经担任欧洲地球科学和工程协会主席。由湖北省推荐。
作为欧洲空间局雷达遥感领域首席科学家,洛卡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利用SAR卫星星座实现串飞干涉模式,开创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90年代末他提出的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再次有力推动了雷达干涉测量遥感技术的飞跃发展,至今仍然引领着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2004年以来,洛卡教授担任中国科技部-欧洲空间局对地观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龙”计划一、二、三期“地形量测”专题欧方负责人至今,致力于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中国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与武汉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和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人员培训,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极化干涉测量和极化层析成像等方向给予中方深入细致的指导,并带动了一批欧洲科学家积极参与中欧对地观测领域的合作计划,为促进相关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忠允 Hse Chung-Yun 美国
许忠允,美国籍,男,1935年2月生。木材科学家,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曾获美国农业部“最高科研创新奖”、中国政府“友谊奖”等奖项。由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联合推荐。
许忠允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美林业科技合作的核心开创者。自1980年他促成首个中国林业代表团访美后,30多年来累计在美培养中国学者80多位,他结合美国科技经济发展和自身科研生涯的成功经验,把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引入中国,指导开展林业科技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为推动中国木材科学领域实施科技攻关、863等国家科技计划和“江苏杨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指导和人才智力支持,为中国在人工林材性及快速评价、木竹材高效利用和生物质新材料等领域显著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国际知名专家,他来华62次,足迹遍及26个省市上百家单位,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国际竹藤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持久密切的合作关系。许忠允教授提名推举的多位中国学者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显著提升了中国林业的地位和话语权。
杨·哈弗 Jan Eduard Harff 德国
杨·哈弗,德国籍,男,1943年3月生。海洋地质学家,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地质室原主任,在多个重要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要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和立陶宛科学院外籍院士,波兰什切青大学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客座教授。由国土资源部推荐。
杨·哈弗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四十余年,成果丰硕。曾获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克伦宾”奖、德国“布勃诺夫”奖等荣誉。
杨·哈弗教授与中国合作长达20多年,为中国海洋地学作出重大贡献。他引进世界新技术,在沿海三大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他搭建国内外海洋地学合作,促成五次重要合作,推荐中国科学家参加主持国际地质大会,极大提升了中国学者的国际地位;他提议建立中、德、波、英等多国长期合作机制,促进海洋地学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海洋地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赫伯特·雅克勒 Herbert Jackle 德国
赫伯特·雅克勒,德国籍,男,1949年7月生。发育生物学家,现任德国马普学会副主席兼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享有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等多个学术称号,荣获德国联邦总统创新奖等多项奖励。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赫伯特·雅克勒教授专注于运用模式生物研究生化途径和调控网络的分子机制,先后在《Nature》、《Cell》、《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论著53部,是引领当代果蝇发育生物学学科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雅克勒教授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便以学者的身份多次到中国讲学,为中国培养留学生。他出任马普学会副主席后,不断拓宽同中国的合作领域,并一步步把双方合作推向深入。2005年,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其积极促进下,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在上海联合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国际化研究机构: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标志着中德双方科技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一国际合作研究所的建立,为中国吸引和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国际科研人才队伍,建立了中国在国际计算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比较优势,为深化中国对外科技合作、完善对外科技合作政策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示范作用。
日列布佐夫 G. A. Zherebtsov 俄罗斯
日列布佐夫,俄罗斯籍,男,1938年9月生。空间物理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发表论文240余篇,是俄罗斯空间天气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曾获俄罗斯祖国服务奖、俄罗斯政府荣誉奖以及列宁100周年劳动英雄奖等多项荣誉。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日列布佐夫教授在担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积极推动俄罗斯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合作。俄方日地物理所在高纬度地区空间天气的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中低纬度空间天气的研究有很强的互补性。2001年,在日列布佐夫教授的推动下,双方共同建立了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在双边合作框架下,中俄科学家积极开展交流互访,成功申请合作基金20余项,合作发表论文80余篇,举办双边研讨会11次。并且参与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学术交流的俄方单位已涵盖俄罗斯主要空间天气研究机构。2012年4月,由日列布佐夫教授牵头,俄罗斯科学院日地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签署了第三期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与大纲,为未来五年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日列布佐夫教授还积极促进双方在地基观测设备方面的数据交换,支持中国科学院“子午圈计划”向北延伸,并在国际上率先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国际子午圈计划”。
王中林 Wang,Zhonglin 美国
王中林,美国籍,男,1961年11月生。纳米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高塔终身讲席教授、终身校董事教授和工学杰出讲席教授。由教育部推荐。
王中林教授自1992年以来与包括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中国多所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度、高水平的教育及科研合作,强强联合共同攻克科学难题,获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联合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相关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他积极推动中国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及基地建设,参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究、基地的组建和建设工作;通过促成中美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博士等为中国科技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做贡献;通过举办国际大会、促使中国出版社出版英文书籍等多种方式把国际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优秀科研理念介绍给中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对中国纳米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艾伦·牟俊达 Arun S. Mujumdar 加拿大
艾伦·牟俊达,加拿大籍,男,1945年1月生。干燥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加拿大化学研究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国际干燥研究领域“世界顶级贡献奖”、“干燥终身成就奖”、“干燥领域杰出的全球领导奖”等国际奖项。由江苏省推荐。
自1984年起,艾伦·牟俊达教授为中国的干燥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干燥新技术的研发及食品干燥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与主要合作单位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长期合作中,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20多名、硕士10多名;已在国际重要刊物上联合发表SCI收录论文97篇;参与研发的干燥系列新技术在合作单位产学研基地海通食品集团、山东鲁花集团、无锡市林洲干燥机厂等1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近三年经济效益超过33亿元,创汇2亿美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动中国食品干燥及其设备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倪军 Jun Ni 美国
倪军教授,美国籍,男,1961年11月生。制造工程专家,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科学冠名教授、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聘顾问、密西根学院院长。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总统教师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William T. Ennor最高制造技术奖、国际制造工程师学会金奖、上海市政府海外科学家杰出贡献白玉兰金奖等奖项,任世界经济论坛先进制造全球议事委员会副主席。由上海市推荐。
近20年来,倪军教授倾力开展中美两国制造领域合作研究,将美国车身制造2mm工程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进步,使20多个国产轿车车型的车身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合作开展发动机制造2m工程和薄壁构件微细制造研究,推动了中国汽车发动机制造和燃料电池极板制造技术进步。他创建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开拓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他架设中美合作桥梁,促成美国通用汽车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PACE中心等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建立,为提升中国教学科研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理查德·杰尔
Richard N. Zare
美国
理查德·杰尔教授,美国籍,男,1939年11月出生。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分析化学家,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化学奖等多项奖项,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联合推荐。
弗莱明·贝森巴赫
Flemming Besenbacher
丹麦
弗莱明·贝森巴赫教授,丹麦籍,男,1952年10月出生。现任丹麦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表面科学、分子电子学、扫描隧道显微学等领域,在物理、化学、纳米科技等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朗尼·汤普森
Lonnie G. Thompson
美国
朗尼·汤普森,美国籍,男,1948年7月出生。世界著名的冰川环境和古气候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获得“泰勒奖-地学环境成就奖”。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黑川真一
Shin-ichi Kurokawa
日本
黑川真一 教授,日本籍,男,1945年6月出生。国际知名的粒子加速器专家。他曾担任多个国际加速器学术组织的主席,荣获2011年粒子加速器领域的最高奖——维德奥奖等国际大奖。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费立鹏
Michael R. Phillips
加拿大
费立鹏教授,加拿大籍,男,1949年9月出生。国际知名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家,现任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由上海市推荐。 1. 德乐思 德乐思,德国籍,男,1938年8月出生,国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首任执行所长、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顾问。由上海市推荐。
2. 江见俊彦 江见俊彦,日本籍,男,1935年2月出生,国际著名冶金专家。因其在钢铁冶金领域的卓越贡献,曾先后荣获瑞典工程院Brinell金质奖章等27项奖励。由江苏省推荐。
3. 戴宇阁 戴宇阁,法国籍,男,1959年1月出生,医学专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问。由上海市推荐。
4. 约翰·巴士威 约翰·巴士威,英国籍,男,1942年6月出生,食用菌生理和活性物质研究专家。由上海市推荐。
5. 栗原博 栗原博,日本籍,男,1954年12月生,中药及保健品功能研发专家,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由广东省推荐。
6. 斯蒂芬·波特 斯蒂芬·波特,美国籍,男,1934年4月出生,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主席,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聘客座教授。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7. 岩本爱吉 岩本爱吉,日本籍,男,1950年2月出生,传染性疾病与病毒学专家,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亚洲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8. 逯高清 逯高清,澳大利亚籍,男,1963年11月出生,纳米材料专家,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昆士兰大学副校长。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德国籍国际知名天体物理学家艾伯特·赫尔曼·格哈德·伯纳
美国籍能源工程与智能控制专家甘中学。
法国籍国际著名空间物理学家、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罗格·博奈。
德国籍环境规划专家克劳斯·托普弗。
德国籍建筑材料专家福克·荷弗里德·维特曼。 沈元壤(Yuen-Ron Shen),美国籍,男,1935年3月出生,物理学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爱斯特 ·路德维希 · 温奈克(Ernst-Ludwig Winnacker),德国籍,男,1941年7月出生,化学博士,慕尼黑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化学家,曾任德国科学基金会主席、欧盟科学理事会秘书长。
石 · 米歇尔(Michel Che),法国籍,男,1941年12月出生,博士,法国皮埃尔 · 玛丽居里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文森特 · 陈(Vincent Chan),美国籍,男,1949年9月出生,等离子体物理博士,美国通用原子公司能源部理论与计算科学中心主任,著名等离子体理论专家。
有马朗人(Arima Akito),日本籍,男,1930年9月出生,理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核物理学家,现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会会长。
奥古斯汀 · 拉赫 · 戴维拉(Agustin Lage Davila),古巴籍,男,1949年3月出生,博士,古巴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古巴分子免疫学中心主任。
布立顿 · 强斯(Britton Chance),美国籍,男,1913年7月出生,生物学博士,美国、英国、瑞典等六国科学院院士,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 罗斯高,Scott Douglas Rozelle,男,1955年7月生,美国籍,农业经济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
维克多·罗伊·斯夸尔,Victor Roy Squires,男,1937年12月生,澳大利亚籍,生态学和干旱地可持续管理专家。
洛塔·雷,Lothar Hans Reh,男,1931年8月生,德国籍,能源、化工专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教授。 国际水稻研究所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李向阳 (Xiang-Yang Li) 英 国
刘锦川 (Chain-Tsuan Liu) 美 国
尼·列·多布列佐夫 (N.L.Dobretsov) 俄罗斯
彼得·格鲁斯 (Peter Gruss) 德 国 马丁 · 阿特肯斯(Martin Atkins),英国籍,男,1954年3月出生,中国BP技术项目经理,化学工程学家,从事催化及环境方面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
英格玛 · 恩博瑞(Ingemar Ernberg),瑞典籍,男,1948年11月出生,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微生物及肿瘤生物学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与癌症领域的研究工作。 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Wolf-Dieter Dudenhausen),德国籍,男,1940年1月6日出生,1969年获理论物理博士,原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中央总司司长。
艾菲特·雅可布森(Evert Jacobsen),荷兰籍,男,1947年出生,博士,国际知名的植物科学家,现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蒲慕明(Mu-ming Poo),美国籍,男,1948年出生,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部主任,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在研究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方面有卓越的成就。
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美国籍,男,1938出生,博士,美国盖蒂保护所从事文物保护的首席项目科学家,一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文物保护专家。
戴伟(David G. Evans),英国籍,男,1958年出生,1984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 丹尼尔·魏思乐(Daniel Vasella),瑞士籍,男,1953年出生,医学博士。魏思乐博士是瑞士诺华制药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百事可乐公司董事会董事、国际制药商联合会主席。
肯 ·金特(Kenneth W. Gentle),美国籍,男,1940年10月出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中心(FRC)主任,国际著名的核聚变专家。
科拉多 · 科利尼(Corrado Clini),意大利籍,男,1947年7月17日出生,1975年获职业保健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任意大利环境与国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
张汝京(Richard Chang),美国籍,男,1948年1月出生,电子工程博士。张汝京博士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官。
荣久庵宪司(Kenji Ekuan),日本籍,男,1929年9月出生,博士,1995年任世界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参议员,世界设计组织主席,现任日本GK设计机构会长。 美国数学家邱成桐(Shing-Tung Yau)博士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伏格乐(Jueregen Voegele)博士
日本医学家水岛裕(Yutaka Mizushima)博士
意大利阿基米德公司总裁马塔切纳(Elio Matacena)博士 诺伯特 · 昂格特(Nobert Angert),德国籍,男,1940年9月出生,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加速器专家。
罗伯特 · 迪盖特(Robert Degeilh),法国籍,男,1927年4月出生,1955年获博士学位,从1958年起开始PVB树脂和胶片的研制开发工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多项技术专利。
约瑟夫 · 汉密尔顿(Joseph H.Hamilton),美国,男,1932年出生,著名物理学家。
曹韵贞(Yunzhen Cao),美国籍,女,1941年出生,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研究员。
平野敏右(Toshisuke Hirano),日本籍,男,1939年出生,曾任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主席,是国际火灾与燃烧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学者。 黑田吉益 (2001年)
毛焕宇 (2001年)
比约昂·艾利克·维尔汉姆·诺登斯强姆 (2001年)
杨又迪 (2001年)
米夏埃尔·佩策特 (2001 年)
若则·依斯拉尔·瓦加斯 (2001年) 库西 (2000年)
潘诺夫斯基 (2000年) 石本正一 (1999年)
卡马戈(Jose Alberto De Camargo) (1999年) 萨朴汉(Sabourin Jean) (1998 年)
J.L.利翁斯(J.L.Lions) (1998年) 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97年)
琼.皮埃尔.勒伯汉(JEAN-PIERRE LEBRUN) (1997年)
林少明(ARTHUR SMLIM) (1997年) 格.斯.比施根斯(G.S.BUSHGENS) (1996年)
丁肇中(SAMUEL.C.C.TING) (1996年)
乌里施瓦茨(ULI SCHWARZ) (1996年) 原正市(HARA SHOICH) (1995年)
豪依塞尔(HAUESSER) (1995年)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95年)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95年)
李政道(TSUNG DAO LEE) (1995年)
陈省身(SHIING SHEN CHERN) (1995年)
前身——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原国家科委设奖)获奖人 1、王正本(Wang Cheng-Ben),美国籍,科技管理学家
2、中村实(Minoru Nakamura),日本籍,世界放射技师会(ISRRT)会长
3、左天觉(Tien-Chioh Tso),美国籍,农业、烟草专家
4、米歇尔 · 卡邦蒂尔(Michel Carpentier),法国籍,欧共体信息总司总司长
5、米歇尔 · 苏蒂夫(Michel Soutif),法国籍,法国研教部仪器仪表委员会主席
6、克劳斯 · 耶森(Klaus Jensen),丹麦籍,临床微生物学家
7、雷彼德(Peter Reiter),芬兰籍,水利工程和冰工程学家 1、八岛继男(Tsuguo Yashima),日本籍,国际协力事业团官员
2、吉塞佩 · 瓦朗蒂尼(Ginseppe Valentini),意大利籍,化学家,欧共体对外合作司司长
3、赫门 · 约旦(Hermann L. Jordan),德国籍,航空航天专家
4、奥洛夫 · 克劳森(Olof Claesson),瑞典籍,营养学家
5、铃木皓(Akira Suzuki),日本籍,农业专家
6、乔治 · 基沃斯(George A. Keyworth II),美国籍,核物理学家
荧光棒原理:
荧光棒中的化学物质主要由三种物质组成: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和荧光染料。简单地说,荧光棒发光的原理就是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发生反应,将反应后的能量传递给荧光染料,再由染料发出荧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荧光棒中通常放置了一个玻璃管夹层,夹层内外隔离了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经过揉搓,两种化合物反应使得荧光染料发光。
发光特性:
荧光棒的发光时间目前可由4分钟~48小时。
荧光棒发光时间的长短与环境温度成反比(即:环境温度越高,荧光棒的发光时间越短)、与荧光棒的初始亮度成反比(即:荧光棒刚折亮时的亮度越高,发光时间就越短)。根据荧光棒的这些特性,我首或携们把已经发光的荧光棒放在低温环境中(如:冰箱、冷柜),就可以抑制荧光棒中两种液体的化学反应,取出后可继续使用。
使用方法:
荧光棒由装有不同液体的塑料管和玻璃管两个部分组成,使用时将荧光棒轻轻弯曲,折断塑料管中的玻璃管,轻轻摇动,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以达到最佳发光效果。
注意事项:
荧光棒中的液体不可食用,且具有一定的黏附性。如果泄漏:容易污染家具、地板、衣物、皮肤等,若出现以上情况须及时清洗;如果荧光棒中的液体进入眼睛中,须及时用清水洗净或就医。
因此,严禁用刀或剪刀弄破荧光棒的塑料管;严禁扭曲荧光棒,以防荧光棒中的液体泄漏。
应用场合:
荧光棒是无毒、无害,用处广泛的发光品(但其中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有低毒)。可使用在各种大小型演唱会、宴会、节日晚会等。还可作为玩具、装饰、军需照明、海上救生、夜间标志信号以及钓鱼专用灯源,受到普遍欢迎。
娱乐
音乐会、KTV使用者握于手中挥舞以增强气氛。荧光棒亦可制成各式各样的玩具,如眼镜、手镯、耳坠、发光球、戒指者伏、宝剑、吊坠等,营造浪漫气氛。比如:酒吧,婚庆,节庆日,国外的复活节,圣诞节,狂欢节。
夜钓
可制作成多鱼漂用于夜间垂钓,或海上夜间捕捞。
婚庆
结婚时,新郎、新娘各执一瓶萤光液,同时注入特定容器中,会产生美丽的光,以此预示新婚夫妇会创造光彩的未来,同时也营造出浪漫气氛。团卖
户外
哨棒、25x350mm大棒等被可用宿营、登山、探险等领域,其作用为照明、警示、相互联系、营救等。有声音、色彩、光亮三种识别功能。
灾害
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可用作紧急照明或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之用。
军事
迷你光棒等亦被应用到军事领域,专业红外线发光棒只有通过夜视镜才能看到。
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外,宏蚂没就应该让他们接触科研蔽纳,以后一定物备会有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