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寡人之于学习也,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对现代有什么启示寡人之于国也和劝

  • 我要自学
  • 2023-06-17
目录
  •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对现代有什么启示寡人之于国也和劝
  • 结合寡人之于国也写作文
  • 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论述方法区别
  • 高二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对现代有什么启示寡人之于国也和劝

    1. 作文改写寡人之于国也900字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无憾也。养生丧(sāng)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畜xù养),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直接引用同一人语的分段格式,即在每段开头使用上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使用下引号【”】。

    为防止被误改,特此声明。) 编辑本段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尽心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

    考察邻国的统治者,没有哪个君王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加减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加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逗拆冲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山歼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御闷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着重物走在路上了。

    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后,却说‘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编辑本段简要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编辑本段文章研讨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

    2. 《寡人之于国也》续写作文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3. 根据寡人之于国也仿写一篇寡人之于体重也

    《寡人之于国也》仿写题目: 仿写版本一: *** 丝曰:“吾之于女神也,尽心焉耳矣。

    女神言东向,吾不敢西向;女神之所欲,吾唯命是听耳。察他人之行,无如吾之用心者。

    女神于他人之心不加少,于吾之心不加多,何也?” 女神对曰:“…” 请用孟子的论辩思路,以女神的身份,对 *** 丝说一番话,让其有自惭形秽的感觉。 仿写版本二: 梁惠诗曰:“吾之于语文学习也,尽心焉耳矣。

    所书作业,工于他人;所练习题,多于他人。察他人之学,无如吾之用心者。

    他人之分不加少,吾之分不加多,何也?” 学霸对曰:“…” 请用孟子的论辩思路,以学霸的身份,对梁惠诗同学说一番话,让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附:《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4. 根据寡人之于国也仿写一篇寡人之于体重也

    《寡人之于国也》仿写题目:

    仿写版本一:

    *** 丝曰:“吾之于女神也,尽心焉耳矣。女神言东向,吾不敢西向;女神之所欲,吾唯命是听耳。察他人之行,无如吾之用心者。女神于他人之心不加少,于吾之心不加多,何也?”

    女神对曰:“…”

    请用孟子的论辩思路,以女神的身份,对 *** 丝说一番话,让其有自惭形秽的感觉。

    仿写版本二:

    梁惠诗曰:“吾之于语文学习也,尽心焉耳矣。所书作业,工于他人;所练习题,多于他人。察他人之学,无如吾之用心者。他人之分不加少,吾之分不加多,何也?”

    学霸对曰:“…”

    请用孟子的论辩思路,以学霸的身份,对梁惠诗同学说一番话,让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附:《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5.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深度意义

    “民本”思想,得民心者的天下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结合寡人之于国也写作文

    导语:《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以下是该课文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⑵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2、能力训练目标:

    ⑴ 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⑵ 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⑴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⑵ 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解决办法:

    ⑴ 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⑵ 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⑴ 熟读课文。

    ⑵ 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⑶ 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袭扒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丛禅世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渗肢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⑴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⑵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⑶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⑷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二、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⑴ 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⑵ 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⑴ 学生复述课文。

    ⑵ 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 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⑴ 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⑵ 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⑴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⑵ 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 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⑴ 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⑵ 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⑶ 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 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 wá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⑷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⑸ 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⑴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⑵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⑶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 shuò,屡次)

    ⑷ 数罟不入洿池(读 cù,密)

    发:

    ⑴ 百发百中(发射)

    ⑵ 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⑶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⑷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

    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⑵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⑶ 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兵:

    ⑴ 非我也,兵也(兵器)

    ⑵ 穷兵黩武(战争)

    ⑶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⑷ 草木皆兵(兵士)

    胜:

    ⑴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⑸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孟子答疑: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论述方法区别

    《寡人之于国也》中心思想是孟子阐述的治国理念“行王道”必“施仁政”.劝告君王要勤政爱民.由古推今,如今的执政者、领导人,也应该用“仁政”,以“仁爱”来关心百姓、治理国家才是最好的治国之道.

    《劝学》,“劝学”二字即“鼓励学习”之意.荀子在文中以蚯蚓无锋利爪牙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就在于用心要专一,不能急躁,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这便是荀子鼓励大家学习的用意所在.在今如握亏天,这对我们仍然是重要的.学生朋友需要用耐心和恒心来对待学习,上班族也应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

    《过秦论》的“过秦论”三字,在于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皮岁指责、批评、议论秦朝的过失.在通过严密的论述与指责秦国灭亡原因的挤出上得出了全文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不失而攻守之事异 也.”这就在于要告诫统治者要以历史为戒,弥补前人过失,切不可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要善于总结和反省.所以我们今天的领导人们,也应该这样学会以史为鉴.

    《师说》是韩愈任职四门博士时写作的一篇论说文.“说”在唐代即表示论说文体.文章主要的论点即“学必从师”.学生渣神学习一定要跟随老师,文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即说明了这个道理.但老师又不是完全固定的,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知识收获得更全面就要向不同的人拜师学艺,“圣人无常师”便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有很多身份高贵的人却“耻于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相互为师.韩愈要告诉我们的是从师学艺于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并不是一种耻辱,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态度.当然,除了学生学习要从师外,师者也一定要做到为人师表,真正体现“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专攻,术业有先后.”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比你强你就会没面子,学生也不要以为强于师就是不可以的.韩愈《师说》的治学理念在今天,也是对教育界,以及师者与学生来说帮助极大的.

    高二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要点(P1-4)

    (选择)(1)本文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孟子的一篇议论文。文章用对话的形式展开论述,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

    (选择、简答)(2)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初步措施——发展生产、养生丧死无憾:根本措施——发展生产、使百姓解决温饱,办教育,使百姓懂孝悌,老有所养,缓和阶级矛盾,社会达到和谐。孟子的治国思想就是以民为本。

    (选择、简答、简析)(3)归纳文章层次的内容,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国君一样,没有实行王道,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选择、简答)(4)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重点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和根本措施。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使文章成为渗拆销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选择、简答)(5)本文体现了孟子抑扬兼施、层层善诱的说理艺术。孟子先批判梁御氏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先易后难、步步推进。

    (单选、简答、简析)(6 )本文用了比喻,形成了类比说理的特点;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这种类比说理法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简析)(7)文中的第三部分使用两组排丛游比句,列举了多个小前提,然后通过两步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了严密的归纳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而且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选择)(8)文中运用了对比修辞,主要表现为:“狗彘食人食而不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句话。

    (单选、简析)(9)本文中隐含着一个演绎推理。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大前提;而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小前提;于是孟子就得出结论,认为数梁惠王没有真正实行王道。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式推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1、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好丛木不可胜用也”这些其实和我们现代人轿指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

    2、劝学“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至今仍未过时,荀况所坚持的学习要坚持不懈,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友帆樱这些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影响甚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