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目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作为总体目标,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学生应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的计算能力、几何知识、代数概念等,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数学知识的联系性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那么,二年级数学教学目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 本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认识乘法的过程,体会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能把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数学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
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和整理过程,理解口诀的意义,熟记口诀。
经历平均分东西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会写乘、除法竖式,会进行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时、分、秒,初步具有1小时之内时间长短的观念,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说出并会记录钟面上的时间。
经历观察多边形的过程,能辨认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出或用小棒搭出这些图形,能利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
经历从前后左右面观察一个物体的活动,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往往是不同的,对简单物体的视图能够辨认出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到的。
在数学活动中直观认识线段,知道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具有1米、1厘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1.能用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5.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6.在学习生活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用途。
7.经历和老师、同伴一起克服困难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8.在他人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 8×()<38 7×()<40指名回答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年级数学计划和目标怎么写如下:
引言:简要介绍数学在三年级学习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目标:
掌握数字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认识和运用常见的几何形状。
认识和使用标准单位进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测量。
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
数字的读写和比较: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让学生熟悉0-100之间的数字读写和比较大小。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计算: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几何形状:通过展示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和辨别常见的几何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测量:通过实际操作和比较,让学生掌握使用标准单位进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测量。
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提供数学问题和思考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步骤:
预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的讲解和示范:通过生动的教学表示,向学生介绍新概念和知识。
以下内容为收集整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分香蕉》,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1. 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分分填填,温故铺垫。
1. 填空:
三( )十二 ()六十二 二( )十八()六十八
2.
⑴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个。
⑵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一天,猴妈妈买了12根香蕉,要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要使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满意,猴妈妈要怎么分香蕉呢?
生:平均分。(板书: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 磁铁代替香蕉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圆圈表示有2只猴子,用磁铁代替香蕉,有谁要上台来帮忙分香蕉?
师:我们看每只猴子分到了6根香蕉,每只猴子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了。
2. 认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像这样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2=6(根)
师:注意,这个算式里面有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叫做“除号”。
以上就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测量:通过实际操作和比较,让学生掌握使用标准单位进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测量。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提供数学问题和思考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步骤:预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