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复旦大学?在这个背景下,杜月笙作为中国银行董事、中国通商银行和上海中汇银行的董事长,以资助私立大学为由,通过钱新之向李登辉提出担任复旦校董的请求。由于学校资金紧张,李登辉在寻求充实设备之际,同意了杜月笙的任职。这样,复旦的校董队伍进一步多元化,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局势。那么,李登辉复旦大学?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李登辉对国民党高层人物的态度颇为复杂,其中对朱家骅尤为不满。他坚决拒绝聘请朱家骅担任复旦大学的校董,理由是朱氏本是地质学博士,本应投身科研,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但他却热衷于追求权力和利益,试图干涉复旦的事务。李登辉认为,他们辛苦经营的学校,不应该接纳这种只想利用学校为自己谋利的人。
一九四七年春天,我(仲华)因事到上海,特意去华山路蕊村拜访李登辉老师。那时他已经退休,身边只有陪伴他多年的老校工徐福。徐福向他通报我是老同学朱承洵时,因为李老师听力不佳,误听为“朱家骅”,他立即坚决拒绝。徐福澄清我是朱仲华后,李老师才下楼接待,笑着道歉说他刚才误会了,以为是那个他讨厌的朱家骅。我们相视而笑,这段误会也成为了我们之间的趣事。
扩展资料
李登辉(1872-1947),近代著名教育家,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长达23年。他为复旦大学培养的学生多学有所成,其中担任大学校长的至少有26人,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极为罕见,世人誉之“人伦师表”,他为维持和发展复旦大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东北,随后目光又盯紧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5年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掀起的爱国热潮,很快传到了上海。
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和其他一些大学校长,敲开了上海市长吴铁城的大门,向他提出领土完整、开放言论、外交公开等要求,明确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很显然,书生之请,不足以说服政客。
不数日,上海的大学生组成“赴京请愿讨逆团”,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国民党军警耳中,请愿团在火车站被军警包围,蒋介石急电李登辉,要他劝阻学生去南京。当学生知道李登辉是被迫前来劝说时,高呼口号“拥护李老校长”“李老校长 健康 长寿”“请李老校长回家休息”……大家都表示很热爱李校长,但坚持要去南京请愿。看到学生态度坚决,李登辉便回电蒋介石,表示无能为力,并向董事会提交辞呈。
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复旦大学的校董阵容经历了一定的变动。原有一些资深校董如伍廷芳等人相继离世,李登辉看准时机,引入了孙科、吴铁城、陈立夫、张道藩等国民党重要人物担任校董。其中,陈立夫和张道藩是复旦的校友,他们是余井圹引入的,而余井圹本人也参与了校董工作。李登辉试图通过这些校董来增强学校的政治影响力,同时维护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理念。他认为孙科、陈立夫等人的加入对复旦的发展是有益的,并任命交通银行总裁钱永铭(钱新之)为校董主席,以方便筹措资金。
然而,复旦大学的教职员工中与国民党四大家族关系较疏远的占多数,许多进步教师和民主人士,如洪深、郑振铎、张志让、陈望道、顾仲彝、王造时、丰子恺和费巩等,成为学校的重要力量。他们中许多人曾遭受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压,甚至被列入黑名单,接收到过恐吓信。尽管如此,李登辉还是同情这些进步教授,他们得以长期被聘任。
在这个背景下,杜月笙作为中国银行董事、中国通商银行和上海中汇银行的董事长,以资助私立大学为由,通过钱新之向李登辉提出担任复旦校董的请求。由于学校资金紧张,李登辉在寻求充实设备之际,同意了杜月笙的任职。这样,复旦的校董队伍进一步多元化,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局势。
复旦精神的提出最早是在1947年,李登辉老校长为复旦爱国同学发声,并在复旦大学生毕业典礼上提出“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也是你们的责任”。
复旦大学在其发展史上经历了多位杰出的领导者,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学校历任校长和监督的简要介绍:
在解放前,马相伯先生曾两度担任校长,任期分别为1905年至1906年,以及1910年至1912年,他的贡献奠定了复旦大学的基础。
紧接着,严复校长在1906年至1907年期间接任,他的领导为学校的学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陈望道也在其任期内为学校的进步付出了努力。
监督阶段,夏敬观在1907年至1909年,苏步青则在1909年至1910年,他们的监督工作确保了学校的稳定运行。
1913年至1936年7月,李登辉校长的长期任职期间,复旦大学经历了显著的学术提升和规模扩大。华中一在随后的代理校长任期内起到了过渡作用。
唐路园在1918年至1919年代理校长期间,杨福家则在1924年7月至1925年3月间接任。王生洪和钱新之分别在1936年8月至1940年5月以及1940年8月至1943年2月期间代理校长。
1940年5月至1943年2月,吴南轩校长的任期见证了学校在战乱中的艰难前行。而章益校长在1943年2月至1949年7月间,以其深远的视野引领学校走过动荡时期,直至解放后的新篇章。
以上就是李登辉复旦大学的全部内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本名为登辉堂的建筑被更改为大礼堂。随着复旦大学庆祝八十周年校庆的到来,这座建筑在1984年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学校决定以一种永久的方式来纪念两位杰出的人物——马相伯和李登辉。马相伯作为复旦大学的创始人,他的贡献深远;而李登辉则两次远赴南洋募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