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八年级历史课本电子版 八年级历史小短文大全 初二历史电子课本
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来巩固。虽然辛苦,但也伴随着快乐!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野碰北京大学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
②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③代表:共产国际代表。
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第一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6.3;道光帝、林则徐—义律;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向中国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牟取暴利。
4、鸦片的危害:①大量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②严重摧损了吸食者的体质,使之家破人亡。
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①1840年6月爆发;②1841年初占领香港岛;③1842年,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性质:中国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内容:①赔款2100万元;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则瞎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商品所缴纳的税款,需从英国商定)。
6、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颂盯谈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太平天国起义:
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加重农民负担,人民奋起反抗。过程:
①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1853年,占领南京,改天京,建都,后开始北伐、西征;
③1860年,逼近上海,列强组建洋枪队,美国人华尔统领;
④1862年9月,在清溪击毙华尔。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修约失败。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856.10-1860.10,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1860年,先后占领天津、北京,咸丰帝逃到承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初二历史简单却也需要学习 方法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二历史下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套
★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知识点总结
历史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很杂,所以很多小瞎高伙伴都掌握得不全,考试的时候很难取得好成绩,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或神饥”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x;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x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衫返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x国的太平天国农x。
5.太平天国运动:
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学好初中历史的方法
理解性记忆
历史是需要大量记忆和知识来支持的,所以大量的阅读(课外历史书籍也需大量阅读)对学习历史是很有帮助的。但又不能靠死记硬背,因为这样所需时间不仅多而且效率相对较差。
培养兴趣
历史课很枯燥,这是众多文科学生的呼声,排除老师的原因,问下自己你喜欢历史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问问自己你最喜欢历史上的哪个人物,他(她)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品质,慢慢的通过爱上一个历史人物来爱上历史,这样你的历史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的。
上课认真听讲
无论哪一个科目都需要认真的听讲,并且善于抓住重点,这点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技能,跟别说文字感较强的文科生了。
快速背历史小窍门和方法
1.化简法背历史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达到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再展开。
“割”即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开”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关”即关税协定。这样就能较快的达到记忆。
2.顺口溜记忆法
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
比如记忆清朝皇帝的顺序:
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
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
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
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3.联想记忆法
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已知的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如:看到书本,自然而然想到蔡伦的造纸和毕升的活字印刷。学到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想到中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学了英国工业革命,想到中国的鸦片战争。看到菊花,想起陶渊明;看到电灯,想起爱迪生;看到火车,想起史蒂芬孙;看到飞机,想起莱特兄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相关文章: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与复习策略和考试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历史人教版八下知识点总结
★历史人教版八下知识点总结
★2016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证记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1
第九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目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建立的结果:特区建设在令人惊讶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进行,很快取得了显著成就。
4、对外开放格局: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5、作用(意义)(影响):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目的: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毁返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3、开发的时间: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开发的结果(历史意义)(作用):
经过努力,浦东已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时间:2001年12月
3、意搜举义: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机遇,还有各种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2
第十课 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1、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进程: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4、措施: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总结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5、重大意义: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总结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刑法》
1、制定: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此同时还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标志: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3、修订:1997年3月,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全国人大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做了重大修订,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
4、《刑法》施行的历史作用:
刑法的完善和实施,在保卫国家安全,保护公私财产,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法通则》
1、目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要将先后颁布的各种民法法规纳入一个总体框架,并针对新的情况纤漏饥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2、通过的时间:1986年4月
3、施行:1987年1月1日
4、历史作用:我国逐步创建的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规则的民法,终于有了体系性的总体构架,为制订完整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民自治
1、村委会的建立:1983年后,全国各地普遍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会。
2、村民自治的目的:为适应新的变化,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基层,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3、法律依据: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4、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对村民自治的评价(意义)(历史作用):
农村阶级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我们现在实行的村民自治,实践证明它完全符合我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3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
⑴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⑶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4、实行民族政策的意义: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⑴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⑶实行民族区域政策;
⑷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个层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⑵5个省级自治区
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3、如何理解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答: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共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998年)
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部分地方铁制农具尚未得到使用,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也十分落后。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⑴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⑵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民族的共同民主与进步。
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的结果: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4、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实践证明,中国所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在21世纪必将得到巩固和发展。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4
第十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的目的: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提出:⑴时间:1982年⑵人物:
3、提出的原因: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4、“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一国两制”提出的针对地区:
“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来对香港、澳门地区也同样适用。
6、“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对“一国两制”的评价)
“一国两制”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做出了贡献。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中英谈判: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经过谈判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申明》,宣布中国政府将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回归庆典(“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在如期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同时升起。五湖四海,万众瞩目,神州大地,一片欢腾。饱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萄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申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联合申明》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标志着中国将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基本解决。
5、“一国两制”构想的又一实践: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府的交接仪式如期举行。中国政府宣告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五星红旗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上空高高飘扬。华夏儿女徜徉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继香港回归之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7、香港问题的由来(什么是香港问题)
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
8、澳门问题的由来(什么是香港问题)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骗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世纪80年代,葡萄牙政府迫使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承认其对澳门的治理权。
9、台湾问题的由来(什么是台湾问题)
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此形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
10、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
⑴综合国力的增强,
⑵国际地位的提高
⑶“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运用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1、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标志性的一年:1987年——1987年前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⑴历史背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方面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
⑵现状: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两岸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领域不断扩大,从文化教育逐步拓展到经济、贸易、体育、卫生、科技以及新闻、出版、宗教等各个方面。
⑶意义:通过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了敌意和误解,增强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2、重要部分
⑴三通:实现通航、通邮、通商
⑵1987年10月,台湾方面宣布从当年11月2日起允许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以外的台湾居民可以经第三地转复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骨肉分离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3、台湾问题的前景
尽管目前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事实表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4、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几个基本原则(对台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从性质上看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一样的么?
答:不一样。香港、澳门的问题是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6、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7、中国收回香港的历史依据: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8、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文件:《联合声明》;
9、中国收回香港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
10、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⑴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之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⑵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⑶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影响扩大,大陆拥有最大的感召力,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
不利因素:
⑴“台独”势力猖獗。
⑵美国的干涉。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2020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与学习方法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笔记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前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下册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