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自学网 > 小学 > 四年级

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典型教学案例

  • 四年级
  • 2023-05-15
目录
  •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下册
  • 四年上数学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下人教版数学教案
  •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0篇

  •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团衫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孙拦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还要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则或胡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我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由于植树问题的情况复杂,还要学生多加练习,巩固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__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 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__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__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20__)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__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__)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__)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原先是奥数知识,是少部分学有余的孩子学习的。而新课程改革后,该内容被选入课本,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学习。这时,我们该怎样去组织课堂教学呢?

    1、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觉得让学生画图来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2、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如插红旗,安路灯、排队做操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加强训练。

    数学离不开训练,特别是对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忘性较大,很多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的很好,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这样,就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有意识的强化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

    4、这部分虽学得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

    (2)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下册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腊局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伍局亏、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腔神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xx周年阅兵,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xx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

    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背景: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4页例2)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总结: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

    四年上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以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材为基础,以通俗的语言,流畅的文笔讲述古今中外的数学名题、趣题和智力游戏,展示出其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魅力。接下来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希望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碰隐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生:垂直线段距离最短)

    教师出示不规则三角形路线图,现在还是垂直线段吗?为什么这一条路最近呢?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大胆猜想:那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操作交流:请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看是否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得出:的确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关系。

    猜想还要用实验来验证,证明猜想对任意三角形都适合才能成立。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实验探究

    1.实验l: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2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请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生1:2厘米、4厘米、10厘米

    生2:2厘米、4厘米、6厘米

    生3:4厘米、5厘米、10厘米

    生3:2厘米、5厘米、10厘米

    ......

    任意抽出三组,请学生试一下,看是否摆不成。

    生:确实摆不成。

    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有什么关系,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又有什么关系?

    (1)每个小组用黑板上汇报的数据用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2)观察结果,说一说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关系?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关系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

    生:摆成三角形的小棒都符合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补充一下是任意两边的和。

    生: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有两条边的和比另条边最长的边还短些

    生:我派答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大家听后一定很明白。长的小棒不说,就这拼不成三角形的小棒中最短的两根连起来都没长的小棒长,没有多出的部分。

    生:我补充,就像一座小山,两根小棒的和与另一根小棒一样长时像一双筷子,是平行线,没多的部分可拱起来,两根小棒的和比另一根小棒长时,就有多出的部分,这时多出的部分就会拱起来像小山,形成三角形。

    生:对,把三角形的任一条边做底,另两条边就像拱起的小山,因为另两条边的和总有多出的部分,如果没多出的,就不能形成小山,也就是说拼不成三角形。

    师:大尘吵慧家说的既形象又有道理,我们在判断三根小棒能否拼成三角形时,就看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只要是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应用深化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我们就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了。(学生)

    2.请学生独立完成82页例题中三道题,能否拼成三角形。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

    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

    (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做练习十四第四题,利用快捷方式判断。你能用下图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吗?有什么办法?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四、反思回顾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五、课堂实践:

    练习十四11、12题。

    课后反思:

    1.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整节课,学生大多处于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前提下进行的,任意5根小棒的抽取设计具有开放性,没有规定小棒的组别,使学生的探究不受局限。观察和推理时,完全由学生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解释现象,形象、生动、易懂。

    2.探究活动一步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引向深入,在前面探究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后并不急于深入,而是待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理解和认识了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探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错误的再认识,更深层地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的涵义,尤其是对“任意”两字的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探究的层次性始终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步步深入的。

    3.临近下课前的小插曲着实没有想到,遇到要推翻整节课定论的问题,教师再次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运用操作探究的方法,因此他们很快想到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不是出在结论上,而是操作不当造成的,而且能结合理论(三角形的定义)找到操作中错误的原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思考、解决和解释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最大收获。

    四年级下人教版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优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优化教案1

    一、教携游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缺前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伏隐清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习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习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近,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 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20xx.09.15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2 2.70元 5.40元

    酱油 1 4.85元 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习的设计我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从创设情境——探究算法——提高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练习的设计, “购物”和“自编自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年级数学优化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烙饼的过程吗?

    2、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饼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2、教学例2。

    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3、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

    三、巩固新知

    数学游戏: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

    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年级数学优化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教法:启发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干过家务活吗?谁能都做了那些家务?(学生发言)

    周末小明也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瞧,他做了些什么?(课件出示)

    项目扫地擦桌子烧开水

    时间8分钟2分钟10分钟

    他把做家务的时间也记录下来了,你猜:小明完成这些家务一共需要几分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沏茶问题

    谁沏过茶?请举手。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

    间?(指名说)

    (2)看一看,淘气沏茶要做几件事情?(出示课件)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淘气一件一件地完成,需要多长时间?但小明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他想什么呢?(出示课件),怎样才能尽快

    地让客人喝上茶?”尽快”二字怎样理解?

    聪明的小明就想跟大伙比比,看谁能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沏茶方案。出示课件。

    小明也给咱们发来了一个温馨提示的信息:设计时应该考虑:1、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事又可以同时做?2、可用

    箭头“→”标出做事的先后顺序3、经你合理安排,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节省了多少时间?下面,就以小组为单

    位,合作探究,与小明比比吧。板书示范。

    ③互相交流,比比谁的设计方案即合理又省时。

    (3)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

    方案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B: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C: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

    1+1+8+1+2+1=14(分钟)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同时)?学生说,师板书工序流程。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

    流程图。

    此时,小淘气的方案也出来了。(出示课件),你能看懂他的沏茶方案吗?

    请同学们再想想,在哪个时间内还可以做些什么事?(学生说)能节省多长时间?多做了几件事?(揭示:同时做的事

    情越多就会越节省时间)

    像小明写的这样图示,我们把它叫做“流程图”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2页的烙饼。小组汇报交流。

    四、当堂训练

    1、判断: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老师把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课件):“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

    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六、作业

    板书设计:

    统筹安排时间

    先后有序同时完成科学合理

    最佳方案: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

    同↓洗茶杯

    时找茶叶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优化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以及114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的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难点:

    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自学提纲、工序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师:昨晚我在看书时,忽然(声控门:门铃响)看谁来啦?(演示课件)

    师:从图中你还看到什么?(萧老师正在给客人沏茶)平时沏茶你要做些什么?

    二、 探究例2

    1、 读一读

    师:看老师做些什么?需要多少时间呢?(课件出示例2)自由读一读。

    2、 摆一摆

    师:这些事中,哪些要先做,哪些可以同时做呢?小组合作用工序图片摆一摆。开始!

    3、 说一说

    师:哪个小组来给大家?

    师:这样安排要几分钟?怎么算?为什么只加“8”就行了?(因为烧水的同时能干其他事情,节省时间)还有更快的方法吗?

    4、画一画

    师:为了更清楚地把沏茶的过程表示出来,我们习惯画上箭头。这叫流程图(板书:流程图)。请小组合作把烧水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

    5、小结

    师:从解决烧水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6、练一练:书本114页第(2)题。

    师:吴老师告诉我一个消息:李晓晴病了。(课件出示题目)怎样安排这些事呢?请在练习本上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师:(出示个别方法)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省时,这样就能多休息了。)

    7、 引出课题

    师:像这样的问题,都叫“优化问题”(板题),“优化”要求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法

    三、探究例1

    1、示例1主题图

    师:晓晴可喜欢吃烙饼了,我们为她准备一些,好吗?(课件演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自由说)

    师:只烙一张饼要多久?怎么烙?

    2、自主探究烙2和3张饼的情况

    师:烙2张、3张饼最快用几分钟呢?怎么烙?小组合作用圆片摆一摆,完成学习提纲一。

    (小 组 活 动)

    师:2张饼最快用几分钟?怎么烙?(生边说师边完成表格) 师:3张呢?请个别同学上讲台演示以寻找最优方法。 师:老师再演示一次。(边说边演示)先烙饼1、饼2的正面,

    要3分钟;再烙饼1的反面、饼3的正面,要3分钟;最后烙饼2、饼3的反面,要3分钟,一共要9分钟。从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更省时) 师:这是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拿出自备的3张圆片摆一摆、

    说一说。

    3、烙4张、5张饼的情况

    师:4张饼时,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烙吗?(能,分成2张+2张来烙)要几分钟?5张饼呢?

    4、饼数更多的情况

    师:如果饼数更多时怎样烙才快?各要几分钟?小组讨论后完成自学提纲二。

    5、小结:

    饼数是双数时,2张2张地烙;饼数是单数时,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用最佳方法烙。这样最省时。

    四、生活举例。

    1、 看书质疑。

    2、从这些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合理安排事情,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现安排来提高效率的呢?小组交流一下。

    五、实践应用。

    1、用餐题:书本114页第(1)题。

    师:时间也不早了,我把吴老师带到美味餐厅用餐。(课件演示题目)小组交流意见。

    小结:尽可能多照顾一位客人,多给一位客人炒菜。

    2、游乐园题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事情,比比哪个组又快又好:1)抄4张单词卡2)完成5张口算卡3)把口算卡交给老师批发4)止交单词卡和口算卡,换入场券。

    3、总结

    师: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对自己的表现感觉如何?对小组成员呢?对老师呢?

    六、评价分析表。

    四年级数学优化教案5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0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穗锋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考 网我整理了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计算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的发展历史

    计算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含知。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谈族消、“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 1964年IBM360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第十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亿有多大(活动课)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