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自学网 > 小学 > 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小红书

  • 二年级
  • 2023-04-16
目录
  • 鲁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小红书
  •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些什么内容
  •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后辅导教案

  • 鲁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 #二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游戏法。

    教学用具:挂图、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说一说地图上怎样确认东、南、西、北?

    2、教室的东、南、西、北各在你的哪一面?让学生指一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灵武的某个街道的平面图,有一位老爷爷送孙子从学校出来,迷失了方向,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这位老爷爷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愿意。

    师:同学们各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帮助这位老爷爷辩清方向。

    三、自主尝试,探究兴趣。

    1、从已知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看有哪些建筑物?说一说学校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有哪些建筑物?

    (2)完成填一填。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

    2、探究新知,辨别其余四个方向。

    师:你认为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生:北西方向。

    生:西北方向迟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又偏向西面,所以是西北、北西也对,但习惯上叫西北。

    师:你说的很对,也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合作交流:

    小组商量:其它的三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4、巩固新知。

    全班交流拐角四个建筑物的方向。

    四、引出方向板。

    师:同学们以后如果迷了路,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辩明方向呢?

    生:看太阳、北极星、指南针

    师:我还有一个方法,能很快辨别八个方向,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呢?

    生:想。

    (1)教师出示方向板,介绍方向板的用途,然后给每人发一个方向板(给定一个方向),根据刚才的'辨认结果,在方向板上试着填写出其它的七个方向。

    (2)同桌互相纠正方向板,填写正确的互相给一个喜欢的奖励。

    五、运用方向板。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向板,指一指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2、找朋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利用方向板指一指各自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有哪些朋友?

    3、做游戏:(教师给学生发一些卡片,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找相应的位置并进行评价)

    4、同桌交流:说一说教室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哪些物体?

    六、巩固提高,深化新知。

    扮旦慧1、指名说:

    A、说一说我们的首都在哪里?我们的家乡在哪里?

    B、用投影仪出示中国行政图。说一说:我厅答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

    2、小组交流。

    A、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B、大致在北京的东北方向。

    C、大致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D、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七、教师小结:

    1、本节课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对老师有哪些建议?

    2、同桌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八、布置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到操场上看一看,记一记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可以用文字写也可以画出来)下一节课我们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辨别的准确。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教师始终没有指明新知,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

    2、教学能抓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利用老爷爷迷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爷爷辨别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3、本节课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找出正东、正北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引出四个拐角的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再由辨认一个方向、一个物体或人到辨认一个方向有几个地方或人,层层深入,使学生学习的新知不断深化。

    4、教学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找朋友、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操场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物体等,让学生学会辨别方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但学会在教室内、地图上辨别方向,而且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8、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节日活动”“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除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除法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七、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5课时

    2、乘法口诀(一)————————10课时

    3、观察物体——————————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4课时

    6、乘法口诀(二)――――――7课时

    7、时、分、秒―――――――4课时

    8、乘法口诀(二)――――――7课时

    9、除法――――――――――8课时

    10、统计与猜测―――――――――4课时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内容:P75~76

    二、教学目标:

    1、巩固连及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完成连加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P75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2、指导学生完成P75练习题2

    (1)第1小题可能用下面两种估算方法,尽管得数有所差别,但都应视为正确做法。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计出结果说明。

    (3)先估算再口答。

    3、完成练习题3

    4、完成练习题4

    5、完成练习题5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作业:

    课本P76中的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 #二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指州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蠢桥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带逗猛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1)提出要求:

    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二十一名,大部分来自移民家庭,经过两年的学习,这个班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究,乐于合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题:看一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清楚自己看到的是几号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观察任务的,有没有信心?(出示标有序号的长方体)

    二、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一)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有不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学生代表发言,自己看到了几号面?是什么形状?

    3、师:同样一个长方体,怎么有的同学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却是长方形呢?

    4、生讨论、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件演示)

    (二)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师:我刚才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却看到了两个面,还有的同学看到了三个面。请看到一个面的同学挥挥手、看到两个面的同学点点头、看到三个面的同学拍拍手。

    提问:为什么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2、同学中有没有看到更多个数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呢?

    3、生再次保持不变的观察姿势和位置,进一步细心观察,并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课件演示)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仅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真棒!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做一个拍手游戏,想不想做?(师带领学生做拍手游戏,回顾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三)认识各个面的名称。

    1、师:老师带来的礼品盒上标有数字序号,同学们说的时候很方便,可是生活中不可能给每个物体的面上都贴上这样的序号,怎样才能正确说出各个面的名称呢?其实,人们已经习惯给物体的各个面起一个名字了,大家在书上26页迅速地找一找,看看各个面都叫什么?

    2、谁能给老师的礼品盒上各个面贴上他们各自的名称?(出示另一长方体纸盒和名称标签)

    3、师:一般,我们把物体朝上的面叫“上面”,那么朝下的面呢?和观察者正对的面叫“正面”,那背后的面呢?相对于观察者右侧的面叫“右面”,那左侧的面呢?

    4、出示不同的长方体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各个面的名称,使学生加深对各个面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一猜。出示26页情境图,先每个人各站在讲桌的什么位置,再猜猜他们各会看到讲桌的哪些面?最后动手连一连。(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一练。出示27页“练一练”4题,今天智慧爷爷买了生日礼物要给一位朋友过生日,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去凑热闹,他们各自看到礼物盒的那一面呢?先,在连连。(课件演示)

    游戏三:标一标。出示27页“练一练”1题,同学们还认识了物体各个面的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出“正面”“上面”和“右面”。(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一摸。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各个面,并对同桌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小红书

    教师要继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雀肢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迹让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姿岁局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加减、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会分步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复合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解题关键——找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白皮球图6个、花皮球图18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能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做书上的准备题.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师说:刚才的复习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告诉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你会算吗?(出示例1),这道题就不能用一步直接算出还剩多少个.我们今天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1.学习例1【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读题.

    小声自由读一遍,指名读一遍,齐读一遍.

    (2)找已知、未知.

    学生口述,教师在题中标出.

    师问:和复习题比较,哪儿变了?哪儿没变?(已知条件变了,问题没变)已知条件变成几个了?谁能再说一说?教师同时贴出皮球的实物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一共有多少个和卖了多少个?)哪个已知没给?哪个直接给了?那应该先求出什么?(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根据哪两个已知可以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同时板书:

    根据板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算什么?

    通过充分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同学分析数量关系.(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有皮球多少个和卖出多少个,卖出20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求出一共有皮球多少个.根据有白皮球6个和18个花皮球,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同时板书:

    ①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②还剩多少个?

    6+18=24(个)24-20=4(个)

    答:还剩4个.

    解答后,可追问:6+18=24(个)求出的是什么?24-20=4(个)求出的又是什么?以强化解题思路.

    2.总结学习方法.

    师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会了例1,在学例1时,第一要认真读题,最少读3遍,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第二要找出已知、未知,认真在题上标出.第三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后再正确解答.要想正确解答两步应用题,这四步一步不能少,而且还离不开认真二字,下面我们做一些练习,看谁做题认真,解答正确.同时板书.

    (1)读题.(2)找已知、未知.(3)分析数量关系.(4)正确解答.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做一做.

    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

    按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此题.

    (1)默读3遍题.

    (2)在题上标出已知、求,指名说一说.

    (3)互相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解答,指名上黑板板演.

    20+8=28(个)

    28-25=3(个)

    答:还剩3个泥人.

    (5)追问:20+8=28(个)求出的是什么?28-25=3(个)求出的又是什么?

    2.比较练习.

    (1)学校里有14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2)学校里原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认真读题后,问:这两题哪相同?哪不同?(都是求现在有多少盒粉笔,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有两个已知条件,是一步应用题,第(2)题有三个已知条件,是两步应用题)

    3.总结.

    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先加再减,先减再加)

    布置作业

    1.一辆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新街车站下去8人.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2.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分析加法和除法、减法和除法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此类应用题.

    2.继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加除、减乘复合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和盘子实物图、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投影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每盘放几个苹果?

    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填出条件并解答.

    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使学生明确:要求平均每盘放几个,必须知道一共多少个苹果,还必须知道要放多少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4、例5)”】

    (1)出示例4:有18个苹果,又买来6个.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2)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逐一出示三部分实物图.

    ①18个苹果的实物图;

    ②6个苹果的实物图;

    ③4个盘子的实物图.

    (3)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不是已知的?

    通过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确: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知道苹果的总数和盘子的数量,盘子的数量题中已经给出,是已知的,苹果的总数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是未知的.

    再引导学生思考:要求每盘放几个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步应该算什么?

    随学生叙述,教师板书:①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思考: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应该用题中的哪两个条件?

    启发学生看实物图思考解答方法.

    指名说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8+6=24(个)

    想一想:有了苹果的总数24,还知道要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根据这两个条件,可求什么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板书:②每盘放几个?

    学生看图思考解答方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4)回顾例4的分析过程.

    教师以叙述、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例4的分析、解答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名叙述例4给出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

    ②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先思考要解答最后的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再与题中条件对照,看所需的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由此确定,这个未知条件就是解答这道应用题的第一步.求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可解决最后的问题.

    指名叙述例4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说明是怎样分析的.

    ③确定了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4的解答方法.

    2.教学例5.

    (1)投影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苹果可以放几盘?

    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填条件并解答.

    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使学生明确:要求可以放几盘,必须知道放在盘子中的苹果有多少个,还必须知道每几个苹果放一盘.

    (2)【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4、例5)”】出示例5:有18个苹果,吃了3个.剩下的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①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先出示18个苹果的整体实物图,然后从苹果图的末尾在三个苹果(图)上画上斜线,表示吃掉了3个,最后把前5个苹果(图)用线连起来,表示每5个苹果放1盘.

    ②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可以放几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不是已知的?

    通过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确:要求可以放几盘必须知道有多少个苹果要放在盘子里,还必须知道每几个苹果放一盘.对照题中给出的条件可以知道,每几个苹果放一盘是已知的,有多少个苹果需要放在盘子里题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是未知的,需要先解答出来.所以第一步应该求吃了3个后,剩下多少个苹果.

    板书:①剩下多少个苹果?

    启发学生思考:求剩下多少个苹果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解答?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18-3=15(个)

    想一想,剩下的15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板书:②可以放几盘?

    学生看图思考解答方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③回顾例5的分析过程.

    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前面师生共同的分析解答,叙述本题的分析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学生叙述中,教师加强引导,使分析过程连贯而完整.

    3.完成“做一做”.

    (1)饲养小组原来有9只兔,又生了6只小兔.每5只放在一个笼子里,要用几个笼子?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教师帮助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帮助学生由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

    提问:看到问题,应该想什么?

    使学生明确: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应该由问题思考解答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提问:要求用几个笼子,需要哪两个条件?找出这两个条件后怎样做?

    使学生明确:找出解答最后问题的两个条件后,与题中的已知条件对照,看哪个是已知的,哪个是未知的.这道题里,一共有多少只免是未知的,所以第一步就要解答这一问题.

    提问:这道题的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题,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集体订正.

    (2)植物小组养了19盆梅花,送给幼儿园3盆.剩下的平均放在8个教室里,每个教室放几盆?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指定一名能力较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加强引导、点拨,使每一名学生听懂分析思路,即要求每个教室放几盆需要知道要放到教室的梅花有多少盆,还要知道放在几个教室里.放在几个教室里,题中已经给出,是已知的,要放到教室的梅花有几盆是未知的,所以第一步应求送给幼儿园3盆后,剩下了多少盆,第二步再求每个教室放几盆.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题.

    指名叙述解答过程,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第三组的例4、例5.

    这两道应用题我们都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的,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先思考解答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中未知的一个就是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有了第一步的结果,也就能够解答最后问题了.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是一种很有效的分析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使用,希望同学们多加练习.

    随堂练习

    1.投影出示下面两题.

    (1)体育课上老师拿来30个皮球,给女同学12个后,剩下的要平均分给6组男同学,每组的男同学可以分到几个皮球?

    (2)丽丽有8张画片,爸爸送给她12张.把这些画片每5张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学生读题后,分小组分析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各组的分析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帮助.

    2.8×5+46(25+11)÷9

    56-7×48÷(27-19)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答案.

    布置作业

    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些什么内容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和孙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卜棚歼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型冲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正确求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6×1=6一六得六6×6=36六六三十六6×2=12二六十二6×7=42六七四十二6×3=18三六十八6×8=48六八四十八6×4=24四六二十四6×9=54六九五十四6×5=30五六三十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四、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篇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xx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演示)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那这样呢?(演示:)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哪些可以画线段?

    ②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后辅导教案

    【 #二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整理的《小学陪辩悉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事物有规律的排列,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例1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地板图的画,电脑课件,白纸、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小东家做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快点出发吧?

    (1)引入

    大家看,一路上春光明媚,蓝蓝的天上漂着朵朵白云,地上绿草青青多美呀!连路旁的电线杆的颜色也是这么的漂亮,你们发现这些电线杆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好吧!让我们继续走吧!

    二、探究新知

    (一)门的规律

    1、引入

    师:好了,小东家到了。

    师:他家的门可是最新科技的产品——密码门。只要输入正确的密码,门就会自动打开。

    2、出示密码门。

    (1)导入

    师:小东已经输入了三排密码,最后一排他想留下来考考我们。这排密码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比一比哪组最快找到密码。

    3、学生汇报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规律)

    (1)竖着看——每排都有哪4个图形,缺少哪个图形就填哪个图形。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2)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所以根据斜行来填。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3)横着看——根据学生说的演示课。

    师:从第一排到第二排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

    师:第二排到第三排有什么变化?

    第三排到第四排会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第二排到第三排,第三排到第四排……

    像这样的排列规律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循环规律。

    4、开门进入

    大家找的密码正确吗?我们来试一试。老师输入秘密后同学们一起喊“芝麻开门”,好吗?

    (二)地板的规律

    师:密码正确!二(4)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我们进去吧,小东家可真漂亮,他家地板砖颜色更美呢!大家想看吗?可是老师还不想让大家看到,我先拿了一部分地板砖的图样,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课件演示地板砖的图样,学生独立思考。

    (2)汇报规律。

    (3)展示铺满地板砖的房间:小东家的地板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三)水果的规律

    1、教师导入

    小东的妈妈热情好客,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水果,但在吃水果之前小东想考考大家,设了两道闯关题,大家有信心吗?

    (A)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是一组图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前三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摆的?然后想一想第四组该怎么摆呢?同学们拿出学具小组合作摆一灶饥摆,比一比哪组同学最快。最快的一组可获得一朵合作之花,展示练习。(板书:例1图)

    (B)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芦乎得真好!把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

    (C)下面进入第二关:做一做,请组长拿出练习2小组讨论完成。

    (D)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太棒了!把笑声送给这个小组同学,送合作花(板书做一做)。(对比两种规律)找两个同学展示。

    祝贺小朋友们顺利通过闯关题,小东的妈妈正在厨房准备水果呢!让我们一起去厨房看看吧!这水果的排列也藏着秘密呢?你们仔细观察,看谁先发现。

    2、学生思考,讨论,找出规律。

    (1)学生思考

    (2)汇报规律

    师:对比第一盘和第二盘有什么变化?

    第二盘和第三盘比较有什么变化?

    从这三盘水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四盘该怎样摆?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对不对。再来看水果练习第二题,小明说二(4)班的小朋友们太棒了。

    (四)排队的规律

    1、师:我们在小东家一边吃水果,一边玩个游戏吧?

    请四个小朋友上台扮演四个小动物——虎、兔、猫、熊。

    大家看一看现在哪个小动物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谁排在第三呢?谁排在最后?按照刚才发现的规律要让小兔排在第一,该怎样办呢?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它们调换位置?

    如果让小猫排第一呢?……

    2、师:谁会根据刚才所学的规律,下面他们该怎样变化?

    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他们调换位置。

    学生指挥换位置,教师板书

    师:他们这个指挥官当的真好,大家都想当指挥官吗?那我们一起来指挥他们吧!它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下面谁来生活中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找的可真多,老师也找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

    (五)争当小设计师

    (1)这些图案太美了,大家能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规律,来设计一幅美丽的花边或图案吗?下面各小组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有规律,最有创意。老师发给每小组一张白纸,你们可以在上面画图案或用你们收集到的材料来设计

    (2)作品展示:

    三、总结与评价

    今天我们在小东家玩的真开心啊!在他家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们看,数学不仅可以使我们变聪明,还可以在生活中处处创造美!上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想法呢?你认为自已在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3×5表示5个3连加,5个3得15,因此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或者也可以写成5×3=15,读作5乘3等于15。你们能把另外两个加法写成乘法算式吗?谁可以读一读?

    生:6×4=244×6=24

    2×7=14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