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自学网 > 高中 > 高考

2017高考3卷语文,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

  • 高考
  • 2023-06-05
目录
  • 2019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1
  •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
  • 2017年高考语文卷

  • 2019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1

    1. 文言文翻译鲍子难客

    【原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翻译】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 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凭借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注释】齐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食:宴饮.祖于庭:在庭院里设宴祭路神.祖:古人出远门先设宴祭路神叫“祖”.殖:种植,使……繁衍生长.以:用来 .为:给.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中间.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和:应和.表示同意.亦:也.坐:通“座”,坐席,座位.响:回声.徒:只.类:种类;物类.蚊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蚋,一种吸血昆虫.囋:叮咬.食客:投靠在贵族门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并:一起.智力:智慧和力量.本:本来,原本.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2. 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

    (1)[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州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了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3. 翻译汪藻的《郭永传》,(文言文)

    郭永学识渊博,广泛地通晓古今世事,有了钱就去买书来读,家中藏书有万余卷之多,能依据事情写文章,都可以把它写下来,并不追求别人知道。

    见到古代那些树立名声、节操的人,没有不感到慨然叹息的,合起书本,整日如此,并且特别仰慕颜真卿的为人。喜欢当面指责人的过错,不会在背面说别人的坏话;听到别人有细小的善举,一定赞叹不已,称自己比不上人家。

    杜充任大名太守时,名望很高,郭永曾经谋划了数条计策来拜见他,后来有一天问他对计策的看法,杜充说:“还没有读。”郭永数落他说:“人有志向却没有才学,喜好名声却丢掉了实学,骄傲自负而得的虚名,用这来担当大任,很少有不失败的,您足以担当治理的重任吗?”杜充十分惭愧。

    靖康元年冬天,金人再次进犯京师,内外阻绝,有人把两宫被掳的消息告诉郭永,郭永伏地号哭。家人带他回家后,他绝食数日,后听说大元帅府的文书到了,才勉强吃了一顿饭,他的忠孝原来都出于他的本性。

    4. 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翻译

    新浪教育,语文原卷

    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

    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翻译给你了,呵呵

    5. 语文文言文翻译

    原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6),军棘门(7);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8),军细柳(9);以备胡 上自劳军(10)。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11),锐兵刃,彀弓弩(12),持满(13)。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14):“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15):“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请车骑曰(16):“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17)。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18):“介胄之士不拜(19),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20)。

    使人称谢(21):“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22)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编辑本段注释 1)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公元前180至公元前157年在位。

    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他以代王入为皇帝。在位期间,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又削弱诸侯势力,以巩固中央政权。

    旧史家把他与景帝统治时期并举,称“文景之治”。 后六年,即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

    (2)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入边,侵入边境。

    (3)宗正:官名,负责皇族内部事务的长官,由皇族担任。 (4)军:驻军。

    (5)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又名霸头,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6)祝兹侯:封号。

    (7)棘门: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8)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

    守,郡的行政长官。 (9)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备:防备 (10)上:指汉文帝。 (11)被:通“披”。

    (12)彀(gòu):张满弓。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

    (13)持满:把弓弦拉足。 (14)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略低于将军。

    (15)节:符节,皇帝给的凭证。 (16)壁门:营门。

    车骑:汉代将军的名号。 (17)按:控制。

    辔:马缰绳。徐:慢慢地。

    (18)揖:拱手行礼。 (19)介:铁甲;胄:头盔。

    为:被。 (20)式车: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尊敬。

    式,车前的横木,现在写作“轼”。 (21)谢:告知。

    (22) 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 (23)将:将领。

    编辑本段译文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到了大营,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因为这样而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

    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做中尉。 编辑本段周亚夫的品质 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职尽责,不畏强权,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

    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能够侵犯他吗?”汉文帝称赞了很久。

    编辑本段汉文帝的品质 汉文帝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明君。 不但不反对周亚夫的做法,还赞誉他是“真将军”。

    6. 语文文言文翻译

    1. 环:环绕. 怀禅微刻《醉翁亭记》 2.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 皆:副词,都. 5.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 壑(hè):山谷. 7. 尤:格外,特别. 8.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9.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 潺潺(chán):流水声. 12.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3. 回:回环,曲折环绕. 14.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5.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 然:……的样子. 17. 临:靠近. 18. 于:在. 19. 作:建造. 20.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 辄(zhé):就,总是. 23.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 曰:叫做. 26.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 乎:相当于“于”. 28. 得:领会. 29. 寓:寄托. 30. 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31.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 开:消散,散开. 33. 归:聚拢. 34. 暝(míng):昏暗. 35. 晦:昏暗. 36. 晦明:指天气或暗或明. 37. 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8. 发:开放. 39. 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40.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1. 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4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43.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 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46. 伛偻(yǔ 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 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48. 临:来到. 49. 渔:捕鱼. 50.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51. 洌(liè):清澈. 52. 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53. 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54. 杂然: 杂乱的样子. 55. 陈:摆开,陈列. 56. 酣:尽情地喝酒. 57. 丝: 弦乐器的代称. 58. 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59. 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 觥(gōng):酒杯. 62. 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63.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4. 苍颜:容颜苍老. 65.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6.已而:随后,不久. 67. 归:返回,回家. 68. 翳(yì):遮盖. 69.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 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 7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 谓:为,是. 74. 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

    【2017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红楼梦》的一大写作特点是描写的客观性,作者绝少站出来议论。我们可将《红楼梦》比作一席 的酒筵,酒筵摆好,厨师就不再出现,任凭你去 消受。而我们许多作家,制好一道 “菜”,就在顾客面前 地解说示范,真是多余。

    A.琳琅满目 品尝 絮絮叨叨 B.五光十色 咀嚼 絮絮叨叨

    C.五光十色 品尝 喋喋不休 D.琳琅满目 咀嚼 喋喋不休

    2.依次在下面三处横线上填入诗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生活在日寇占领的北平,面对物质上的困顿和日伪的时时骚扰,他坚决拒绝日本人所谓纯商业性质的“邀请演出”。

    (2)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后,总有人让老先生续弦,启功先生引用“ ”的诗句婉言谢绝,他宁肯孤独终老,也不愿续娶。

    (3)词人辛弃疾从小舞枪弄棒,何尝有什么身体疾病?金瓯缺,山河碎,国家破败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的诗句传达出他深沉的忧伤。

    A.时穷节乃见 天长地久有时尽 已是黄昏独自愁

    B.时穷节乃见 曾经沧海难为水 西北望长安

    C.居高声自远 天长地久有时尽 西北望长安

    D.居高声自远 曾经沧海难为水 已是黄昏独自愁

    3.下列诗句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请用简明的语言表达。(4分)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他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泉为什么干了呢?我盖起一道堤坝把它拦起给我使用,因此泉干了。

    4.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响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吏无远近,皆望风恶民言水旱,一以农田敕限.甚者笞而绝之。

    畿之民诉其县,不听;则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之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

    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爱人,而仁人之心易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见之事,告易恻之仁,然吏一壅之,几不得达。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讵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

    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景佑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序。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亏兵食 亏:短少

    B.皆望风恶民言水旱 恶:凶狠

    C.告易恻之仁 恻:同情

    D.然吏一壅之 雍:堵塞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以农田敕限 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

    B. 甚者笞而绝之 而仁人之心易恻也

    C.则诉于开封 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

    D. 然吏一壅之 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4分)

    【答案】视察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之七八。

    (关键点:4分。每句1分,语言通顺1分 )

    ⑵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3分)

    【答案】这些百姓幸运地生(活)在京城附近,遇到急难,离朝廷近,容易被知晓。

    (关键点:3 分。 “畿民”“缓急”“易知”各1分)

    ⑶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3分)

    【答案】那些能决定百姓生死存亡、是否得到公正对待的人,就是县令、主簿以及县尉这三个。

    8.作者“以夫素所叹着告之”的目的是什么?(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齐安早秋

    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9.(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不息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

    (2),天下归心。(曹操《蜀道行》)

    (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

    (4),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5)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6)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7)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苏轼《赤壁赋》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阳关月

    杨之水

    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潮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

    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

    下于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一一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

    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

    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决,一点点向平之 急地退下去.

    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

    关一一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

    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

    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

    距这里95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之间除了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有一首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人寒黄。鸿觅稻梁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空旷中,仍能体味到那萧萧的悲凉。幕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

    的最后一抹蜂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

    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了,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的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这种幻觉的。

    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

    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摸式化了;儒术

    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城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

    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博金掌

    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

    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

    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

    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

    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令不知古,谓之盲 ”这月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一一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

    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尚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奏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

    “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婆“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

    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

    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

    阳关今夜,没有月.

    (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

    11.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12.第四段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13.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4.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的手段 ,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而似乎觉得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了。假使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歌剧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 “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子,在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的微妙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物类的衰策荣生杀.

    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往年除夕,

    我们曾在红烛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

    的原则的破坏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我觉得时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钟的针

    了,人生也知此,似乎“我”水远不变。实则与时钟的针一样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

    我,我没有变,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

    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白居易说:“蜗牛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有删改)

    15.文中所论述的“渐”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6.从文中看,“渐”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17.联系最后两段文字,谈谈画线的诗句给你哪些人生启迪。(6分)

    七、作文

    19.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的一生中等的事情很多。等,能让人期盼希望,发现美好;等,也能让人无为地消磨时间,最终一事无成。有人在等中枝叶干枯,有人在等中成了一棵常青藤。

    2017年高考语文卷

    在做了高考试题后,回想刚刚过去的紧张的复习工作,想想努力和结果,预测和验证,的确有很多事情需要反思和总结,下面就个人感受和认识向大家汇报一下二.试卷分析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与我们平时所做的模拟试卷没有多大区别。与去年的试卷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阅读量的加大,而试卷在其他题目的设置上,适当增加了难度。如现代文阅读部分,科技文选的太深奥,考生读后找不到思路,对成绩影响很大。文言文中有一些生僻字,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翻译题的解答。作文采用了给材料作文的形式。而所给材料也不是为了引出话题,而是包含一种寓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立意。这多少给考生带来些迷乱,但细分析起来,这样考察是在降低难度,因为考生可以就材料中的任何一点体会,展开评析即可。整个试卷的知识结构模式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阅读题又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包括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选考题要求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选考一题。表达题又分为语言运用题和写作题,与我们平时所做的模拟试卷相同,这是稳。但试卷的难度较去年有所增加,特别是语言运用及作文难度明显大于平时训练,更突出了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的考查,这是变。这种变化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三.备考总结这一年虽在紧张复习中度过,感觉自己也很劳累、疲惫,但看到试题时才发现很多地方并未备足,并不是说经过了时间有了过程就有成果。其一,文言文部分我们下的工夫最大,做的题最多,第一轮时细讲了所学的文言文课文,第二轮细讲了复习资料上的文言文题,第三轮又印发了文言文复习题,在模拟考试中,又把文言文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学生的答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从学生的高考后的反映看,问题还是最大,得分情况还是最差。教训是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高一就抓起,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能忽视,要讲细讲全,更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其二,阅读题分析不细不深,我们在第一遍复习时就课内文章分类讲解了特点,专业术语等,第二遍综合各文体的常识边做题边分析,模拟时发现学生答题情况较差,就挑选几道专门的题集中训练,集中讲析,自认为准备好了,看到试题时却发现,讲的那些几乎没用,学生对文章都把握不准,有方法以怎么用得上?教训是提高能力比传授知识要重要的多。其三,教会学生答题方法。高考题的答案必须具备3个基本特点:条理性,简明性,概括性。具体而言,主观题答案必须分点,答题时标上序号,语言一定要简洁明确,用词要具有概括性,要体现出对文章原词句意思的概括归纳,答案拒绝简单的照抄原文句,更拒绝散文化的语言。不足很多,但细想起来,有几点经验也是仍可沿用的,权且表达如下:(一)学好语文课本刚进高三,我先领学生对语文必修一至五个模块的课文进行了复习,这一遍经单元为单位,分步骤细致串讲,先是利用早读时间重读课文,品味精典,课上再就课文的综合特点,文体的特点阐明概括,然后把四篇课文分类,从各类中挑一重点细讲,目的一是熟悉优美语句,这字音、字形、语病、写作、鉴赏等题打基础。复习古文用时较长,这里古字通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基本规则等,因为高考命题虽然考查课外的文言语段,但是考到的释词译句内容,都要靠课内学习的知识,形成的能力迁移出去来解答,而且还涉及到默写填空。所以这一面复习很重要。(二)加强写作训练从高一到高三,甚至开考前一周,都没放松对写作的要求,尤其高三后半年,由两周一次习作改为每周一次,而且都是当堂完成,不允许拖拉,这限制时间限制文体的做法,虽然有点残酷,但坚持下来,确实有益,经过这番训练,两个班的学生,很少有担心写不起的。再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能发扬个性的写作内容及写作方式,根据三年来学生写作的情况,帮他们分析各自擅长的文体及熟练的材料,这样学生写作时就有话可说,驾轻就熟,运用自然,运用自然顺手。作文的分值有60分多,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语文高考的成败,从功利的角度说,最后复习阶段背一些优秀的开头和结尾,收集一些较新的论证材料,也会为文章增色不少。(三)强化课堂限时训练在高三第二学期,由于学生复习内容多,负担重,我很少布置课后作业,而是将练习题在课堂上限时完成,以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应试能力。还狠抓学生字体和卷面的整洁,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字体和卷面的整洁程度有了很大改善。还要求学生把以前用过的复习材料按知识点整理起来,到后期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效果良好。从教研室,网上和各兄弟学校获取高考信息,分析筛选用于冲刺阶段的教学。总之,不管是对考生还是对教师来说,语文都是一门难以准备的学科:试题灵活,与课文联系少,作文分值很大,考察能力多,历届高考可以说没有语文满分的。我们要抓住重点,总结经验,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使成绩能有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