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自学网 > 小学 > 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下册,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书

  • 三年级
  • 2023-04-16
目录
  • 三年级数学题计算100道
  •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免费
  • 三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 小学三年级数学书下册2018
  • 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书

  • 三年级数学题计算100道

    人伍早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1 测量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 四边形

    4 有余数的除法

    5 时、分、秒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8 可能性

    9 数碧察学广角

    掷一掷

    10 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1 位置与方向

    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 统计腔慧雀

    4 年、月、日

    制作年历

    5 两位数乘两位数

    6 面积

    7 小数的初步认识

    8 解决问题

    设计校园

    9 数学广角

    10 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免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物灶上下册数字教材目录和课件我们已收集整理成册,请查收!

    《冲蚂晌小学阶段语文、英语、数字、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科学等》资源大全

    链散锋接: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1234

    对于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各科各类资料,我拍改们都收集、归类并定期更新。欢迎有需求的家长、老师收藏。

    三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本.pdf》百度粗举网盘资源免费咐凳御

    衡岩10GDWvVo68NAnLw3tzdinqw

    w6y4

    小学三年级数学书下册2018

    这里有,你去找找塌链 http://hi.baidu.com/ttongyes/blog/item/89e104dc2d2bc7c0a9ec9a14.html [三年级数学]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商二位数 [三年级数学]商三位数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笔算除法 [三年级数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笔算除法 [三年级数学]除法的验算 [三年级数学]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年级数学]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年级数学]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年级数学]商一位数(二) [三年级数学]商一位数(三) [三年级数学]商一位数(四) [三年级数学]连除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归总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两脊衫历步应用题(三)综合练习课樱搜 [三年级数学]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2) [三年级数学]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1) [三年级数学]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一) [三年级数学]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二) [三年级数学]第5册第四章-混合运算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千米和米的换算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米以内)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数与代数方面

    1、本册实验教材有两个单元的计算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标准》规定这些内容是第一学段学生要学习的最为复杂的计算知识,所用时间也比较多,大约占本册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19课时),因此仍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16个减少为9个);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4)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算的作用,

    (5)这一册教材更突出地体现了: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碧销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教学的每一例题都有现实的问题情境,大都展示了多种计算方法;

    2、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例题、习题的编排上学生接受起来吃力。如,例3和例2跨度太大,学生较难适应。

    (1)教材为什么改变了原来的编排,减少了例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计悔缓游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哪饥。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可见《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与熟练程度。*

    我们在整套教材“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注意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本册教材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个单元里,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从原通用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16个减少为9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加强估算。

    (2)例3和例2跨度较大,如何进行教学?

    例3从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6,然后呈现了两个学生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体现估算、笔算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个例题里面难点比较集中,估算与笔算同时出现,要进行比较;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除不尽,有余数。在教学例3时,可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困难,教师可增加“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能整除)”的题目,在学生突破了“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这个笔算难点之后,再呈现例3。

    3、计算教学中处理好两个问题

    (1)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

    (2)解决问题与技能的形成

    4、有关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问题。

    (1)与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太重复,教材为什么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认、读、写小数”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所以我们本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教材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认识和计算的形象支撑,到以后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2)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要求?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在把握教学要求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例1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如何进行教学?

    例1是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虽然教材设计了米、分米、厘米这一学生熟悉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只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如果仅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来思考小数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来理解。例如,有的教师创设卡通动物(身高1分米)和积木块(厚1厘米)比高矮的场景,并用米尺进行测量。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支撑,避免了仅从抽象的关系去思考。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思考“0.1米等于多少分米”“0.01米等于多少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5、有关第四单元“年月日”的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由于年、月、日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一些有意义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北京申奥成功等日子,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年历、月历。练习十二中让学生制作月历,小组猜生日活动等等。教学时,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的设计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学习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和直观演示,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动分针到到达时刻

    空间与图形方面

    传统的小学几何教学侧重于常见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而这些内容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无论在学习素材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

    “位置与方向”的编排,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丰富的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又如,教学简单的路线图时,教材呈现了在某一街区“学生问路”的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从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在这些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一方面获得了丰富的有关空间方位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面积”的编排,与传统教学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面积单位的教学,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由于它们的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

    1、有关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问题。

    [1]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一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⑴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

    ⑵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位置与方向”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好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这些方位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而且由于地域的因素,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例如,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方,再与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明确后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认识四个方向。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就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间方位知识(前、后、左、右)为基础,与新知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2、第六单元“面积”题中,出现平方千米、公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希望后移。

    (1)教材为什么在六册安排“平方千米、公顷”这一内容?教材是如何处理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在原通用教材中,这一内容是安排在六年制第七册。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将此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本册教材中进行安排。教材在编排中,以学生对体育场的广阔面积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且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只是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

    (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

    “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以便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形成明确的表象。再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统计知识方面

    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1、有关第三单元“统计”的问题

    (1)为什么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安排统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中规定“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知识的教学,以后的各年级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在本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我们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解决问题方面

    本册实验教材作为第一学段的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同时在“解决问题”和“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实践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练习形式过于活,学生对于两步计算不是很熟悉,形式过多更难以把握。

    (1)为什么安排这一单元?教材是如何处理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首先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其次是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本册书中专门将“解决问题”安排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安排了需要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呈现了不同的算法。在相应的练习中,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如体育锻炼、货物装车、公园购票、集体租船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习惯,并且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提供了有效而丰富的资源。

    (2)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空间,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

    1、在本册实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的教学。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2、教学建议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实践活动方面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