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 高三语文文言文目录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上海市高考语文分类汇编 高中语文的所有文言文
一、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古汉语中的文言词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谈谈文言实词的学习和掌握。所谓文言实词,传统的说法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了学习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都看成实词。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要学习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习惯使某类词临时改变原来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中常见到的词类活用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二)要学习和掌握通假字。通假字就是同音代替字,即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同音的字的义。掌握好通假字的学习对学生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学习和掌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几个意思。一词多义在古汉语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同一个词的意义之间,关系有很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很疏远的。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能确定。
(四)要学习和掌握古今异义。亦即古今同形异义词语。
其次,要学习与掌握文言虚词。人们常说:“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掌握的具体方法是:⑴结合语境就句学习,学习文言虚词如学习实词一样应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离开了句子就无从理解其义。⑵分析归纳,注重积累。⑶牢记复音虚词,把握固定格式。
三、要学习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式;三句子成分的位置。这类句式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四句子成分的省略。即所谓的省略句;五固定句式。
四、掌握文言文一般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翻译就是用规范的现代普通话来翻译文言文,真正做到“信”、“达”、“雅”。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除了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配合外,还有对译、增补、替换、保留、删削、调序这六种方法。
(三)备考指津
1、误答原因探寻
文言文阅读题的误答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平时文言文阅读量不足,文言语句背诵量少得可怜,文言底蕴薄弱。有的考生平时学习古文满足于对照注释能看懂课文,不肯在背诵原文上下功夫,更有甚者,以背诵译文代替阅读古文,其结果,文言语感非常薄弱,基本词汇识记寥寥,以致在应试中不能读懂原文,找不到正确答案。
(2) 平时做题轻阅读,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阅读文言语段与做题本来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没有深入细致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由于阅读投入不足,理解浅薄,做题中只是跟着感觉走,以致把题做错。
(3) 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确发挥。有的考生平时在做题中正答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误的原因,因而产生厌读的心态,失去了做题的自信心,影响了正常思维,自然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掘。
(4) 不能科学运用应试技巧。近年来,有些文言文阅读题除用语境法做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法。如“代入法”、“排除法”、“互训法”、“组词法”等,这此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快捷地做出答案,提高答题效率。可是有的考生把平时的训练与考试分割开来,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有关的应试技巧。
2、备考方法点拔
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读书、背诵与积累,在夯实文言基础上狠上功夫。具体来说,应该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掌握常见古今词义的差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20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诵文言虚词的字典意义。
(3)掌握六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要注意在具体文言语句的理解中学习文言句式和用法特点,不要死背定义和概念。
(4)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要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风格和语序有着很大差别,翻译时要有忠于原文的意识,注意语句通顺,语气贯通,语言连贯得体。
(5)平时阅读古文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要习其句,还要注意分析综合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整体的高度把握文言文。
(6)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文段落,充实文言仓库,加强文言语感建设。
(7)经常翻查书,及时扫除阅读语言障碍,不轻易放过一处疑难问题。
3、临场应试技巧
近年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大都是浅易的纪传文,其得分,关键在于对原文的读懂与理解,即通过阅读原文,把握原文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过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为达到从宏观上把握原文之目的,就要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仔细品读原文,做到字斟句酌,不可操之过急,以先入为主,仓猝应付,读不懂原文就急于做题。
值得注意的是,要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一般来说,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
在善于借助试题中的已知题项,帮助对原文的理解。例如,阅读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最后两个小题,就可以为文段内容的把握提供一定的帮助。考生要在把握了文段的内容之后再做题。做题时,可广泛采用再现法、组词法、代入法、互训法、排除法、语境法等,把题干中的语词与翻译放在原文的整体认知中深化理解,从而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
二、高考题例
(一)
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②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③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④令日:“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日:‘‘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日:“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日:“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日:“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日:“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噗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宫。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噗血:含血喷出。
——1998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龄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5.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旬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 / ② / ③④B.① / ②④ / ③
C.①④ / ② / ③D.① / ② / ③ / 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
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 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只有结合文意,才能正确理解。A句写主管官员想加给高俅隆重的葬礼,但李若水认为这样不能终止平息众人议论,C句写李若水的仆人劝说他稍稍向粘罕低头,这样可以回家看一看自己的父母,D句写李若水不愿向金人低头而将被敌人处死的态度,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B句写金人不能忍受李若水责骂,将他拖出去痛打,据此可以肯定了A、C、D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是错误的,“曳”应作“拖、拉”讲。
2.本题考查古汉语“以”的用法,根据文意,句① “以”解释为“凭借”;句② “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句③ “以’’与句②相同;句④“以”解释为“用”。据此可以判断C项是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少数文言实词的特定含义,上述四个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能单从字面判断它们的含义,这四个词语都曾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不应有多少难度。B项是错误的选项。“全首领”不是指保持高位,而是指全尸而死。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等,,与“殊”的含义,从语境看,句①是写李若水意欲揭露高俅的罪行,指出他的罪行与童贯一样,A、B两项的翻译意在帮助高俅开脱罪行,显然与李若水的意图相反,因此是错误的,“等”应解释“等同、一样”。句②写皇上不愿意到郊外与金人相会,“殊”是修饰不愿意的程度的,所以应解释为“很,十分”。据此答案应选D项。
5.本题题型与前一题相同,句①的关键是“遽’’的理解,从语境看,李若水不愿父母担心,希望仆人回去以后,不要急于把事情告诉他的父母,而是由自己的兄弟慢慢地告知父母,因此,“遽”应解释为“匆忙,急促”,解释为“惊慌”令人费解。句②的关键是“奈何”的用法,这句是写李若水对仆人的遗憾,他遗憾自己的行为连累了仆人,将“奈……何”译为“可怎么办”比“为什么”更能表达出自己的遗憾和无可奈何。因此,本题答案应为C项。
6.本题是考查句子内部的关系,句①意为“李若水抱着皇上哭泣,(挚希)痛骂金人为畜生”,是承接关系;句②意为‘‘尽管你昨天说了那些话,但宰相却一点没有发怒”,是转折关系;句③意为。如果今天顺从金人的意思,那么明天就得到富贵”,是假设关系;句④意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又怎能有两位主子呢”,是并列关系。据此可以判断D项是正确的答案。
7.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把握,对照原文,A项是错误的选项,皇上并没有当即接受李若水的意见,而是“章再上,乃止”。
【译文】
李若水,字清卿,是沼水曲周人。靖康元年,做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了,按照旧例,天子应该为他挂服举行哀悼。李若水说:“高俅凭宠幸之臣的身份而越级升到很显赫的地位,败坏军政,使金人长驱直入,他的罪应当与童贯一样。他能全尸而死,还应当追削官爵俸禄,显示给众人是朝廷抛弃他;而主管官员按照往常习惯,想加给他烦琐的礼遇,这不是平息众议的办法。”他上了两道奏章,才停止了为高俅举哀。
靖康二年,金人再次邀请皇帝出城到郊外,皇帝很是为难,李若水认为不会有别的情况,随从皇帝到了金营。金人中途改变了计策,逼迫皇帝换下帝服,李若水抱着皇帝大哭,骂金人是狗类。金人把他拖出去,打伤了他的脸,他郁闷倒在地上,众人散去,留下几十名铁甲骑兵看守着他。粘罕下令说:“一定不要使李侍郎受伤害。”李若水绝食,有人劝他说:“事情到了没有办法的地步,您昨天虽然说了不敬的话我国丞相并没有生您的气,今天顺从,明天就富贵了。”李若水长叹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难道能效忠两位君主吗?,,他的仆从也来劝慰他,说:“大人父母年纪都很大了,如果能稍微委屈一下的话,以求能回家探视一下老人啊。”李若水斥责说:“我不能再顾家了,忠臣侍奉君王,只有一死,决无二心。然而我的双亲已经老了,你回去不要急着把我的情况告诉他们,让我的兄弟慢慢对他们说就是了。”粘罕下令将他推出去,他回过头骂得更厉害了。李若水来到郊外的一座祭坛下,对他的仆人谢宁说:‘‘我为国而死,是我的职责而已,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又不住地大骂,金人监军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着血,骂得更激切,金人用利刃割断了他的脖颈、割断了他的舌头而死,这年他三十五岁。
(二)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日:“卿欲官不?”对日:‘‘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日:“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日:‘‘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日:“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日:“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1999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干余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举竞贡新果
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贾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④仍致于听事梁上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A、B、C三句中的词语古今义相同,分别解释为“私下查访”、“财产”、“应答”。D句中的“绝食”古今义不同,古义解释为“口粮断绝”,无法维持生计;今义则解释为“拒绝进食”,以此表示抗议。本题答案应选D项。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共考查四个虚词,涉及八句话,其中四句话选自中学语文课本,解答时关键是要正确理解选文句中虚词的含义,根据文意,A项中两个“但”,都作“只管”讲;B项中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可以解释为‘‘来”;C项两个“遂”,都作“于是,就”讲。只有D项中的两个“且”,用法不同,前一个作“将”讲,后一个则作“并且”讲。D项是正确的答案。
3.本题考查古汉语省略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宾语、介词等省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语境,要注意前后句中代词的指代的内容。B句中“欲求谒”说的是道研,“度知其意”是苏琼;C句中“苦请”的赵颍,“遂便为留”的是苏琼;句D“自”就是“琼”,“从”后面省略的内容应为“部中有粟家”。本题答案应选A项。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共考查四句话,比前几年数量略有增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出息”、“淮北取籴”、“往还”的含义,由文中“常得郡县为征”和“研虽为债数来”等句,可知句①“出息”应解释为“租息收入”,解释为“发展前途”则不合文意。由“淮南岁俭”可知受灾的地区当是淮南地区,句③“淮北取籴”应解释为到“淮北购买粮食”。由“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可知,古代淮河两岸商人不能自由来往做生意,句④“往还”,应解释为“往来”,解释为“自由交往”虽貌似相同,其实意思不一。本题答案应为B项。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解答本题,应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的形象,再对照具体的句子进行细微地分析比较。句①是说苏琼实事求是,不冤枉好人;句②是说苏琼为了了解案情,暗中到各处查访,反映他办事认真;句⑤说苏琼上表反映情况,表现他关心民生疾苦,敢于为民请命。这三句均未涉及苏琼处事艺术的内容。句③写苏琼巧妙地引开谈话的话题,不让道研提出代为收缴租息的要求;句④写苏琼把赵颍的送来的瓜挂在梁上,委婉地告诫后人不要来送礼。这两句都是反映苏琼处事艺术的内容的。本题答案是C项。
6.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根据文意,谢绝善意的劝告,当是指自己向治内有富余粮食的人家借贷粮食,再借给老百姓的事,不是革除淮河两岸禁止通商的旧弊。本题答案应为D项。
【译文】 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幼年时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你想当官吗?”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而后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由个人去求官做。'’曹芝很欣赏他的答复,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
苏琼出任南清河太守。零县百姓魏双成家丢失牛,怀疑是同村人魏子宾干的,将他扭送到郡府,苏琼一经审问,知道魏子宾不是偷牛的人,就将他放回。苏琼秘密巡视私访,另外捉到真正偷牛的人。从此以后,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圈,只是放散在外,说:‘‘只管付给府君。”邻郡有个富豪将财物寄放到清河郡内躲避盗贼,受到贼人进攻,形势危急,富豪就说:“我的财物已寄放到苏公那里去了。”贼人于是离去。苏琼为人清廉谨慎,从不发私人信件。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内放有许多高利贷,经常要郡里协助他征收。
当道研来请求拜见时,苏琼猜测他的来意,每次见到就与他谈论并询问佛经教义的事,苏琼态度十分恭敬,道研虽为催债来数次,但无从开口谈起此事e道研的弟子询问其中的缘故,道研说:“每次见到府君,直接将我捧入青云间,哪里能有机会来谈论人间的事?”郡民赵颍曾任乐陵太守,八十岁退休还乡。五月初,赵颍得到一对新瓜,亲自送来,他依仗年纪大,苦苦请求,于是苏琼就将瓜留下了,就把瓜放在厅堂的大梁上,也不剖开。人们于是争相进献新果,到郡府大门处,知道赵颍的瓜还在,互相看看就离去了。北齐文宣帝天保中,郡内发生大水灾,百姓断绝粮食的有一千余家,苏琼把郡中有粮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们借粮,再分发给饥民。州里按户征收田租,又向他们借粮。郡中的僚佐对苏琼说:“虽然是怜悯这些饥民,但恐怕会连累府君您。”苏琼说:“我一人获罪,而能救活一千余户人家,还有什么好抱怨的。”于是他上表讲明情况,百姓们平安度过荒年。
苏琼后迁左丞,治理徐州府政事,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淮南地区遭灾,苏琼上表请求,到淮北去买粮。后来淮北人遭受饥饿,再呈请允许淮北人到淮南去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使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彼此都得到好处,通过水陆运输,有些货物直达黄河以。
(三)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日:“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日:“以何为不如?”对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2000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 上海市语文文言文中考篇目
一.文言文文章:
1.陋室铭(刘禹锡)2.爱莲说(周敦颐)3.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4.伤仲永(王安石)5.周处(《世说新语》)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7.卖油翁(欧阳修)8.核舟记(魏学洢)9.黔之驴(柳宗元)10.黠鼠赋(苏轼)11.狼(蒲松龄)12.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13.公输(《墨子》)14.庄子钓于濮水(《庄子》)15.曹刿论战(《左传》)1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7.小石潭记(柳宗元)18.孔孟论学(前四则《孔子》后两则《孟子》)19.淮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20.黄生借书说(袁枚)21.问说(刘开)22.卖柑者言(刘基)23.岳阳楼记(范仲淹)24.醉翁亭记(欧阳修)25.记承天夜游(苏轼)26.陈涉世家(司马迁)27.出师表(诸葛亮)28.桃花源记(陶渊明)29.捕蛇者说(柳宗元)30.登泰山记(姚鼐)
二.列为课文中的诗词曲:
3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32.望岳(杜甫)33.饮湖上出晴后雨(苏轼)34.黄鹤楼(崔颢)35.山居秋暝(王维)36.送友人(李白)37.登高(杜甫)38.卖炭翁(白居易)3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40.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41.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2.如梦令(李清照)43.一剪梅(李清照)44.诉衷情(陆游)4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辛弃疾)4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47.四块玉别情(关汉卿)48.天净沙秋(白朴)49.天净沙秋思(马致远)50.水仙子 咏江南(张养浩)
三.每周一诗:
5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52.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5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54.凉州词(王翰)55.书愤(陆游)56.过零丁洋(文天祥)57.观书有感其二(朱熹)58.观猎(王维)59.生查子元夕(欧阳修)6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要求背诵篇目:(按上述序号排列)全文:2.6.7.9.11.17.23.24.28.31~60
部分:8(第二.三段)15(第三段)18(前四则“孔子论学”)26(第一段)
29(第四段)
2. 【上海高考要背哪些语文古文】
(1)新教材与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段: 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 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4、陶渊明《饮酒》 (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5、苏询《六国论》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6、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7、白居易《琵琶行》 (新教材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十六课) (2)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与古文篇、段: 1、陆游《诉衷情》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秋瑾《鹧鸪天》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5、王维《汉江临泛》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6、李白《清溪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7、杜甫《旅夜书怀》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8、王安石《江上》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9、朱熹《泛舟》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10、《长歌行》(汉乐府)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1、刘桢《赠从弟》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2、祖咏《望蓟门》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4、李贺《致酒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5、王令《暑旱苦而热》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7、张九龄《望月怀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8、李白《把酒问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9、黄庭坚《登快阁》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0、陆游《关山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2、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4、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6、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7、朱熹《偶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8、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9、王维《终南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0、李白《独坐敬亭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2、左思《咏史》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3、张九龄《感遇》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4、林逋《山园小梅》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6、杜甫《登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7、李商隐《安定城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8、《论语》七则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八课) 39、《孟子》二章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0、荀况《劝学》第三、四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1、《学记》第一、二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42、屈原《国殇》 (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3、贾谊《过秦论》最后三段中的关键句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44、郦道元《江水·三峡》三至六段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十一课) 4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十七课) 47、苏轼《石钟山记》三至六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七课) 49、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一课) 50、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1、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八课) 5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末二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二课) 54、袁宏道《虎丘》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八课) 55、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一段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三课) 56、《郑板桥题画三则》第二则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四课) 57、梁启超《志未酬》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九课) 58、《长亭送别》中[正官][端正好]一段曲子(高三第一学期第四十四课) (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 1、曹操《观沧海》 2、陶渊明《饮酒》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白居易《琵琶行》 5、陶渊明《归园田居》 6、陶渊明《读 》 7、吴均《与朱元思书》 8、韩愈《师说》 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四段) 10、苏洵《六国论》 11、归有光《项脊轩记》(第一段) 12、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必修一:1 邶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 跪求上海版语文教材6
中考必背39首古诗词 (七上) 1、观沧海 曹操 (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西江月 辛弃疾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 10、浣溪沙 晏殊 (北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七下) 11、木兰诗 南北朝乐府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上) 12、望岳 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5、游山西村 陆游 (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6、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7、浣溪沙 苏轼(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八下)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0、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水调歌头 苏轼 (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2、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3、陶渊明《饮酒》(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4、行路难 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
4. 上海版语文高三的文言文有哪些
我概括了一下你自己挑吧。
沪教版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陈情表 李密
秦晋肴之战《左传》
鸿门宴 司马迁
苏武传 《汉书》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沪教版必修六
《论语》七则
《孟子》二章 孟子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秋声赋 欧阳修
这么多分啊。其实文言文最主要的就是读。也就是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就是要背的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最最重要的是记住课文里的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因为一般考试中75%是课文里的那种意思。只是文章换一下而已。这是我做文言文的经验啊。